【摘 要】經濟發(fā)展帶動了大型工程項目的開展,在此背景下,工程項目產生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問題也得到了社會普遍重視,而對這些社會穩(wěn)定風險做出有效控制,不僅能夠解決社會利益結構失衡問題,同時對于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都具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在對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產生的原因作出論述的基礎上,對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控制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風險原因;風險控制
一、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因素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
經濟利益在工程項目建設中被普遍關注,與工程項目相關的各方利益體都希望實現(xiàn)最大化的利益,在此過程中,利益矛盾不可避免,而這些利益矛盾也是引發(fā)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重要原因:首先,工程項目建設會對當?shù)鼐用裆钏皆斐捎绊?。許多工程項目的建設不可避免的要導致當?shù)鼐用裢膺w,在居民外遷過程中,居民失去了土地,這會導致居民的經濟收入降低。而城市之間的轉移甚至會導致居民失去原有工作,從而使他們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并且在項目實施中,環(huán)境的污染、飲水的安全等因素也會對居民生活水平造成影響,從而為社會風險的產生埋下隱患;其次,工程項目建設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大貧富差距。在不同行業(yè)以及不同區(qū)域間,經濟發(fā)展失衡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這也導致了我國當前貧富差距的增大。一些人利用自身可以控制的資源來推動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另一部分人并沒有享有這些資源的權利。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拆遷是不可避免的,而居民作為弱勢群體面臨當前較低的補償標準以及欠缺的社會保障時十分容易產生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的誘因包括貧富差距的增大;再次,工程項目建設會減少居民的就業(yè)機會。在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部分農民失去土地,當就業(yè)安置工作與農民需求不符時,受到農民工作習慣、年齡以及技術能力的限制,許多農民并不愿意或者沒有足夠能力來從事這些職業(yè),而自身所面臨的不利現(xiàn)狀也會被歸因于工程項目的開展,并且收入水平的降低也會對居民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四是補償工作不到位。在補償工作中,陳舊的補償文件、過低的補償標準都會引發(fā)居民的不滿,尤其是當部分工作人員對補償款進行挪用甚至侵占之后,將十分容易產生民眾聚集新房或者阻礙施工等社會風險事件;五是社會保障工作有待進一步作出完善。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居民失去經濟來源或者失去土地的問題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來解決,而當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性欠缺,作為弱勢群體的居民會更加貧困,這會為社會風險事件的產生埋下隱患。
(二)社會因素
在一些大型工程項目的決策與鞏固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具有過分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思想而忽略了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對社會的可持續(xù)、和諧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讓社會誘因成為了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工程項目決策與開展中導致社會穩(wěn)定風險因素產生的社會誘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矛盾的深化。土地的征用以及利用分配的不合理都會導致民眾與工程項目實施方產生矛盾。在工程項目決策階段,部分地方政府并沒有重視宣傳與調研,并且在利益糾紛的處理中并沒有對自身做出合理的角色定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團結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僅不利于矛盾的緩和,同時也會影響政府形象;二是社會公正被破壞。工程項目附近的居民所具有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以及經濟基礎都存在一定差異,所以一些社會成員在面臨新的經濟活動與就業(yè)機會時可能會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從而加劇社會的不公平程度。另外,由于公眾在信息公示方面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容易產生暗箱操作以及信息隱蔽的行為,而對公眾意見的忽略則容易導致社會公正的破壞;三是社會網絡被破壞。工程項目開展之后,附近居民所具有的社會關系會減弱甚至喪失,而要構建新的社會關系則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與時間。另外,工程項目的開展會產生許多流動人口的涌入,社會穩(wěn)定性也將受到影響。而這兩種情況的出現(xiàn)都會引發(fā)公眾不滿并被歸責與工程項目的開發(fā)。
二、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控制策略
(一)提供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
當前我國公民的利益表達主要分為團體意見表達與個人意見表達兩類。其中團體意見表達包括具有法定地位的社會組織與政治團體來表達意見。個人意見表達則包括個人通過信訪、申訴等方式來表達意見。工程項目開展中產生的消極影響會對民眾的部分利益造成損害,在此背景下,公眾需要有一個或多個順暢的利益表達渠道來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一旦制度化的意見表達渠道不能夠讓公眾表達出自身意見時,隨著矛盾的升級,群體性事件也十分容易產生。所以為了避免工程項目實施方與民眾之間利益矛盾的激化,有必要對當前紙質上訪的方式進行優(yōu)化,讓公眾能夠通過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出自身的意見,從而避免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擴大。
(二)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
隨著我國公眾政治意識的覺醒,公眾在政治方面的參與需求也在逐漸提高。然而當前我國的政治制度所具有的內聚性、復雜性、適應性以及自主性都仍舊具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在公眾爭取自身合理利益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體制性的反應遲鈍而導致利益訴求受到限制,如民眾訴求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政府部門回復,而面對這種情況,民眾的合理訴求就有可能惡化為非法抗爭。非法抗爭之類的群體性事件都具有難以預測性與偶然性,而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管理與建設存在一定漏洞,所以優(yōu)化政治制度化水平,提高政府等部分對群眾訴求的反應速度,確保民眾利益得到保障是避免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產生的有效途徑。
(三)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網絡成為了輿論聚集的主要場所,網絡對民眾輿論和思想的影響也為工程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向的控制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在互聯(lián)網的基礎上,我國政治參與渠道的民主化特點更為突出,人們可以利用網絡來表達出自身對包括工程項目開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內的社會問題所具有的意見,并在討論中形成利益共同體。網絡輿論為工程項目帶來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網絡輿論能夠影響民眾對某個事件所具有的印象,如果以網絡來攻擊權力部門或者進行非理性的批判和宣泄,那么則提高了群眾性突發(fā)事件產生的可能性;其次是通過網絡,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可以發(fā)展為網絡、現(xiàn)實聯(lián)動的惡性事件,從而在提高事件影響力的基礎上導致矛盾激化。當前我國政府在輿論引導方面仍舊需要進一步強化,在工程項目開展中需要及時澄清與工程項目相關的謠言,通過辟謠來避免謠言流傳并導致民眾負面情緒的產生,在此方面,網絡輿論引導與控制的結合應當作為重點內容。
當前我國在工程項目開展中的環(huán)境評價體系與經濟評價體系都已經得到逐漸完善,然而工程項目開展中的社會評價卻仍舊存在缺陷,尤其是在工程項目社會評價中,對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忽略是導致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產生的主要原因,這些事件能夠對工程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產生消極影響,所以在工程項目的開展中,有必要以社會穩(wěn)定風險產生的原因為依據(jù)來有針對性的提高工程項目相關部門與民眾的溝通能力、反應能力以及輿論引導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琳,羅鄂湘.重大工程項目社會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0年02期.
[2]楊雄,劉程.加強重大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刻不容緩[J].探索與爭鳴,2010年10期.
[3]郭秀云.重大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管理與控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4]楊芳勇.重大事項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芻議[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5期.
作者簡介:
鐘德龍(1972-),男,廣西柳州人,任職于廣西誠信工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方向:工程技術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