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連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對手下將領(lǐng)該晉爵的就封官,該有賞的就封地,但功高蓋世的劉伯溫卻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在同等爵位的功臣里,他的俸祿也最低。劉伯溫不糊涂,揣摩出了皇帝的顧慮,于是做了幾年官后,于1371年告老還鄉(xiāng),安度晚年。
劉伯溫深諳處世之道,每天吟詩作賦、賞花問柳,日子過得恬淡悠然。但“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劉伯溫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可老百姓不解其意,都覺得劉大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于是凡事都來討教。
有一位私塾先生閑來無事就教幾個鄉(xiāng)村孩童識字,屬于義務(wù)支教。私塾先生患有眼疾,看不清東西。百姓們感念老先生恩德,就求到劉伯溫那里。劉伯溫聽說后,捎話給私塾先生,讓他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南山采一種白菊花煎湯喝。私塾先生按時采來自菊花,喝過不久,果然眼疾痊愈。百姓們紛紛稱奇,許多患眼疾的人也紛紛采來白菊花煎湯喝下,結(jié)果眼睛都被治好了。
一次,劉伯溫外出訪友,和管家走出府后,他又決定不去了。管家很奇怪,問他怎么不去了。劉伯溫淡淡地說:“行不過半必淋雨?!惫?,天空陰下來,不一會兒下起了大雨,管家暗自認(rèn)為大人有未卜先知的本領(lǐng)。
有一年,天旱無雨,莊稼都枯萎了,百姓們紛紛請求劉大人登壇祈雨。劉伯溫在登壇祈雨之前,拎著一頭削尖的竹竿到處轉(zhuǎn)悠。有時停下來,讓手下把竹竿深深地扎入地里。幾天后,劉伯溫登壇祈雨且念念有詞:“人間旱災(zāi)嚴(yán)重,龍王爺無暇顧及此處,天上無雨地下求?!卑傩諅兘又鴨枺叵略趺辞笥暄??他讓百姓們在劃定區(qū)域深挖,百姓們就拼命地挖,結(jié)果竟挖出一股清泉來。
古代的炒作方式就是老百姓們口口相傳,再加上渲染,劉伯溫簡直成了活神仙。
那么,劉伯溫真有那么神嗎?其實不然,他只是學(xué)識淵博、善于思考,許多難題才迎刃而解。
先說白菊花吧。菊花能治眼疾不是秘密,而劉伯溫讓私塾先生采九月初九的菊花,其實是根據(jù)草木生長規(guī)律,彼時菊花飽滿、藥性濃、效果好。預(yù)測將下大雨而不外出訪友,是他從風(fēng)中嗅到潮濕的空氣,加上燕子低飛等自然現(xiàn)象,由此斷定大雨將至。至于登壇祈雨,劉伯溫用竹竿四處深探,尖頭竹竿深入地里,帶出來的土是潮濕的,就斷定地下一定有水源,天上無雨只好地下求水了。
所有這些只是劉伯溫運(yùn)用知識解決的,但在百姓眼里卻是神乎其神,劉伯溫想不出名都難。名聲響亮的劉伯溫,終于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心想你在家里待著還名聲響亮,弄得百姓只知有劉伯溫而不知皇帝是誰,那還得了!于是,朱元璋羅織罪名將劉伯溫弄到了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做事,日子自然不好過,沒過多久,聰明蓋世的劉伯溫憂郁而死,終年65歲。
不是所有的出名都能帶來好處,有時出名反而是禍害。劉伯溫是聰明的,懂得進(jìn)退取合,但百姓們神話般的炒作卻斷送了他的晚年幸福。細(xì)思量,都是名聲太大惹的禍!
編輯 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