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的辦報觀
■孟 紅
1951年3月,時任中共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在西北區(qū)報紙工作會議上指出:“報紙工作和新聞工作,目前存在的共同缺點,主要是群眾性不夠,所以,完全有必要增強報紙的群眾性?!?/p>
習仲勛指出,為干部辦報還是為群眾辦報,這個認識問題在理論上早已解決了。報紙名曰《人民日報》《群眾日報》,沒有一個叫“干部日報”的。習仲勛認為,要實現(xiàn)報紙的群眾化,首先必須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眾化,他提出“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新聞工作者就是群眾工作者”的科學論斷。具體而言,就是編輯人員要輪流到群眾中去,記者要經(jīng)常到群眾中去;在某些農(nóng)村、工廠、學校中多聯(lián)系,多了解,多熟悉;到處都要交幾個知心朋友,特別是要同工人、農(nóng)民多交朋友。只有這樣,記者和編輯才有可能寫出好的報道和評論,報紙才能辦好。
此外,他還認為,讀者來信和通信網(wǎng)是報紙聯(lián)系群眾的基本方式,所以要大力開展讀者來信和通信網(wǎng)工作,以求稿件來源的面廣量多,進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群眾運動。還要學會運用群眾的、通俗的語言文字,必須學習群眾中那些富有智慧的生動語言。
徐特立長征中的
“發(fā)明”
■劉明鋼
長征是一部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史詩。開始長征時,徐特立已經(jīng)57歲。他雖已年近花甲,但處處以普通一兵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年紀大不畏苦,職位高不自矜。
每天,他背包里背上8斤炒麥子干糧,拿著一根自己做的竹杖,和大家一同行軍。到了宿營地,主動打水、做飯,衣服破了自己補,草鞋壞了自己編,沒有地方歇宿,就同戰(zhàn)士們一道在野外露營。
看見因病掉隊的人,他一定會停住腳步用湖南口音說:“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營地了?!睉?zhàn)士們聽到老人家慈祥的聲音,莫不振奮起來。
徐特立還經(jīng)常利用休息或宿營時間給戰(zhàn)士們講故事,以頑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鼓舞著戰(zhàn)士們。
徐特立有一匹馬,但他總是讓給傷病員騎,自己天天跟著走。據(jù)統(tǒng)計,長征兩萬余里,徐特立騎馬頂多不過2000里。所以,戰(zhàn)士們就編出這樣兩句順口溜:“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騎馬兒跟馬跑?!?/p>
然而,畢竟年紀不饒人。
老山界是長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座陡峭的山峰。在翻山的過程中,徐特立真正感到了力不從心。在一個陡坡前,他實在走不動了。怎么辦?他突然想到,能否揪住馬尾巴,借助馬的力量?但又想,馬會不會尥蹶子呢?
筋疲力盡的徐特立顧不了這么多,伸出手緊緊抓住了馬尾巴。馬通人性,并沒有亂踢,而是更使勁地拉,很快就把徐特立拽了上來。于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誕生了!拉著馬尾巴行軍,既可以省點力氣,又可以減輕馬的負擔,一匹馬還能多馱兩個人的物品。于是,年老體弱者或女戰(zhàn)士紛紛效仿,在過雪山草地的時候,拉著馬尾巴行軍竟蔚然成風。
徐特立的這項“發(fā)明”救了多少人,沒人統(tǒng)計過,但靠這項“發(fā)明”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堅持走到陜北的紅軍戰(zhàn)士肯定不少。
“走后門”的典故
■浮 石
“走后門”的典故據(jù)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拼命貶謫和排斥舊吏,并規(guī)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
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jù)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當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fā),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fā)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悄悄說:“那就走后門,從后門搬進來吧?!边@便是“走后門”的由來。
酒徒的《家園》也有描述:大隋朝承襲漢制,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高到可攜帶家眷上任,官員的妻兒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門后宅。平素公務往來,客人走的全是前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輩才走后門入內。幾百年后,貪佞之風大行,“走后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這兩個典故很有說頭。其一,為了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只要有權威,加以巧立名目,不能干的事情也能干;其二,只要有所隱蔽,先讓職位高者或其家眷高興,不能干的事情一樣也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