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三國演義》第一百回,蜀漢大軍與曹真、司馬懿率領(lǐng)的魏軍相拒于渭水。漢兵一勝再勝,“曹真甚是惶恐,氣成疾病,臥床不起”。聞訊后,諸葛亮當(dāng)即給曹真寫了一封信,嘲諷曹真是在鼠竄,還放話要“掃秦川為平壤,蕩魏國作丘荒”,巴不得氣死曹真。曹真讀后,果然“恨氣填胸”,當(dāng)夜死于軍中。
諸葛亮難道不知,氣死曹真,換來的是其副職司馬懿這個更可怕的對手嗎?逼死曹真有兩種可能:第一,諸葛亮得意忘形,一勝再勝后低估了魏人的實力,氣死曹真只圖自己痛快;第二,諸葛亮神志清醒,他知道司馬懿虎視眈眈,但他情愿與司馬懿一決高下,或許他認為,只有對陣司馬懿才能證明自己,才能打服魏人之心。
古人與今人,在理性與榮譽的權(quán)衡上有本質(zhì)不同?!度龂萘x》中,不論赳赳武夫還是文官謀臣,皆愛說各種大話,有些豪言簡直莫名其妙,不知說話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戰(zhàn)長沙,某校尉阻攔黃忠出馬,說“不須老將軍出戰(zhàn),只就某手中定活捉關(guān)某(關(guān)羽)”。魏軍在黃河渡口的守將攔阻關(guān)羽,張嘴就是“你只殺得無名下將,敢殺我么”?文人禰衡、楊修之輩更是愛夸????;⒗侮P(guān)外,呂布、華雄雙雙說下大話,前者說“關(guān)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后者說“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結(jié)果關(guān)羽斬華雄,只說了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高下立判,使虎牢關(guān)故事成為快意名篇??梢?,話說得滿,通常沒好處。只是,關(guān)羽一戰(zhàn)成名之后,也染上了一樣的病,在白馬坡,他說顏良:“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p>
一切大話、滿話,皆因榮譽而來,武將要立軍令,文官則好賭上顏面,人人都想直接得到承認、贊許。在祁山,司馬懿說,諸葛亮之軍必從斜、箕二谷過來,曹真不信,司馬懿說,要不我倆分兵兩路,各守一谷口,十日為期?!叭魺o蜀兵來,我面涂紅粉,身穿女衣,來營中伏罪”。雖然他打的是消極的賭,但大有示強之意,不亞于那些聲稱“敵軍一千個來,一千個死”的武將。
榮譽需要示強來博得,有多少武將聽到主帥安排自己一觸即退、以誘敵深入時,第一反應(yīng)都是老大的不樂意:你的謀略有辱我的威名!那些懂得示弱、扛得住侮辱的人,例如在五丈原見諸葛亮送來女人衣裙而一笑置之的司馬懿,則被升到了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的級別。他們的世界,武夫們不會懂。正因如此,諸葛亮故意氣死曹真才會這樣讓讀者耿耿于懷:假如他真有志于北伐大業(yè),就該留著曹真。
然而,任何國家都不能忍受自己的軍隊一再遭到失敗。諸葛亮逼死曹真,可能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曹真雖是曹魏的皇親國戚,但他敗得太多,要保命是保不住的,對方不可能甘心長期忍受戰(zhàn)敗之辱,來成全諸葛亮金燦燦的軍功章。
所以,既然魏軍有更有實力的人物隨時待命,而無能的曹真留也留不住,干脆讓他死吧。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漸漸發(fā)現(xiàn),高調(diào)是不明智的,即使帶來了榮譽,榮譽也蒼白無力。于是,所有情商高的統(tǒng)帥都會事先恭維對手,設(shè)法釋放壓力。這是一種現(xiàn)代的虛偽。而古人雖然幼稚可笑,愛說大話而后枉送性命,可他們多么有真性情!他們立軍令、發(fā)毒誓、打狠賭,迫使自己心口如一、言出必行,對自己如此決絕,千載之下,依然讓人敬畏。
諸葛亮那篇催命文章,寫得委實不怎么樣,但他氣死曹真、迎來司馬懿,則是出于一種榮譽感:我主動選擇了一生中最強勁的對手,我死而無憾。這種由自信撐起的榮譽感,已經(jīng)不多見了。
編輯/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