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比較與促進:傳播學效果研究對德育有效性的啟示

      2014-02-12 01:44:07
      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傳播者傳播學教育者

      薛 寧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傳播學,是于20世紀初,隨著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所產生和形成的,只有短短的百年歷史而已。但是,它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也正是由此,使得傳播學成為交叉性很強的重要學科。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可以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自己的領域。當然,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引入傳播學來研究自己領域的一些課題。但是,進行這種不同學科間的比較研究,必然要解決:傳播學是否有借鑒價值?借鑒的合理性根據(jù)何在?應該借鑒些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就以此為邏輯線索展開論述傳播學效果研究對德育有效的啟示。

      一、借鑒傳播學效果研究的合理性

      傳播學與德育,雖然屬于不同的學科門類,但是認真比較分析傳播學與德育,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眾多相似或相通之處。

      (一)同屬目的性很強的傳播范疇

      “傳播是人類通過符號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發(fā)生相應變化的活動”。[1]它強調不僅要把信息傳達于受眾,而且要注重傳播效果(能夠引起受眾思想和行為發(fā)生變化)。而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的道德品質的過程?!盵2]不難看出,傳播與德育皆是特定“傳播主體”為了實現(xiàn)各自的預期目標而對一定對象施加影響,并追求行為效果的活動。從這種意義上而言,德育其實就是一種傳播活動,是特殊領域內的特殊傳播活動。因此,同范疇性為德育對傳播效果研究的借鑒創(chuàng)造了最基本的可能性前提。

      (二)構成要素具有相似特性

      美國傳播學奠基人之一拉斯韋爾(H.D.Lasswell)1948年提出“五W模式”,即認為傳播過程就是回答五個問題:誰(Who)、說了什么 (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雖然這一理論存在明顯缺陷,沒有提到“編碼”“解碼”“反饋”等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基本上闡述了構成一個完整傳播過程的五大要素,即傳播者、信息、媒介、受眾、效果。這與德育的主要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載體、德育環(huán)境等)幾乎如出一轍。而這也是借鑒之所以可能的必備條件。

      (三)活動對象具有同一性

      在傳播學中,傳播活動的指向對象通常被稱為受眾。而德育的對象則被稱為受教育者。但無論是受眾,還是受教育者,只是學科間的不同叫法而已。就本質而言,活動對象都是具有獨立思想、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梢哉f,傳播與德育都是針對人而開展的活動:一個研究人類的傳播行為,一個研究人們的道德思想與行為。而且,正是由于這種活動對象的同一性,很大程度上也增強了借鑒的說服力。

      (四)活動過程都具有雙邊性

      傳播是通過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傳受”來共同完成的。可以說,沒有雙方的參與、協(xié)同與互動,傳播過程便不復存在??梢姡瑐鞑ゲ皇且粋€單向的影響過程,而是傳播者與受眾雙邊互動的過程。同樣,德育也是一項雙邊互動的教育活動,不僅包括教育者的教授過程,而且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二者同樣都具有一個“傳”的過程,一個“受”的過程。這也為借鑒奠定了可能性基礎。

      綜上,正是這些相似或相通性,提供了借鑒的合理性理論依據(jù),使得德育完全有可能借鑒傳播學效果研究經驗成果,促進自身理論與實踐的完善。

      二、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驗

      傳播學誕生以來,西方學者們就非常鐘情于對傳播效果的研究,因為他們總是期望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理論以實現(xiàn)傳播的最佳效果。所以,當前要想從傳播學效果研究中尋找對提高德育有效性有價值的經驗,就不得不回顧西方傳播學效果研究過程中經歷的兩次革命性轉折。

      在20世紀初期,一些學者十分重視傳播者與傳播媒介的作用,他們把受眾看作是處于消極、被動、毫無防御能力的“靶子”,認為傳播者與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可以把各種各樣的思想、感情、知識或動機從一個人的頭腦里幾乎不知不覺地灌輸?shù)搅硪粋€人的頭腦里。就像子彈擊中靶子和注射液注入人體那樣迅速、神奇、有效。”[3]因而,被后人形象地稱為“子彈論”或“皮下注射論”。然而,實踐與研究表明,受眾不會像靶子一樣靜止不動,更不會任人擺布,面對傳播者的“射擊”,受眾可能會選擇躲閃,即便“中彈”也不一定會應聲倒地。況且現(xiàn)實中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那么理想的“射擊”環(huán)境。

      20年代以來,由于對傳播學具有重大影響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有了重大的發(fā)展,人們對傳播有了全新的看法,于是導致傳播效果研究出現(xiàn)了第一次轉折。即學者們逐漸開始拋棄“子彈論”,將研究的重心由傳播者與媒介轉移到受眾。他們認為,影響受眾接受傳播信息的障礙性因素紛繁復雜,尤其是受眾存在的個體性差異(性別、年齡、性格、態(tài)度、信仰、文化、經濟、政治地位等方面)嚴重影響著受眾的接受狀態(tài)。這表明學者們認識到了“傳播不是傳播者單方面的行為,而是傳、受之間的互動行為,傳播并非萬能,其效果是有限的?!盵4]于是,“有限效果論”開始盛行。但在實際操作上,由于缺乏合理控制,傳播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重視和傾向于受眾,忽略和低估了傳播者與媒介的傳播宣傳能力。

      70年代以后,一些學者開始采取折衷立場,既承認傳播者與媒介有相當強的影響力,也強調它們并非萬能。在這種理念下,傳播學效果研究隨后出現(xiàn)第二次歷史性轉折,出現(xiàn)了“適度效果論”及其發(fā)展“強大效果論”。其強調“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境況中,如果能夠順應事態(tài)的客觀發(fā)展和公眾普遍的內在需求;如果能夠抓住時機,控制局面,規(guī)導受眾的感知、認識、情緒和行為;如果能夠根據(jù)傳播理論的原則,謹慎地籌劃節(jié)目和傳播運動,確立明確的傳播目標,妥善重復有關訊息”[5];并且選擇適合負載特定信息的恰當媒介,有目標地對準受眾。那么,就會取得很強大的傳播效果。

      綜上,從傳播學效果研究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適度效果論”及其發(fā)展理論充分吸收了“子彈論”、“有限效果論”的優(yōu)點,在重視受眾接受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傳播者和傳播媒介影響,以達到傳播效果相對理想的結果。在一定意義上,這些傳播學在追求效果的具體研究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對于解決當前德育有效性的困境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三、傳播學效果研究對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啟示

      (一)協(xié)調傳受關系,保持德育主客體關系和諧統(tǒng)一

      通過對傳播學效果研究過程的梳理,發(fā)現(xiàn)它是沿著“傳播者、媒介——受眾——傳播者、媒介、受眾”這一軌跡發(fā)展演變的。這其實揭示了最佳的傳播效果并非完全由傳播者決定,也并非是完全由受眾單方面促成的,是傳播者與受眾的合力的結果。換言之,僅重視傳播者或關注受眾中的一方都無法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只有同時重視傳播者與受眾,才能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學校德育,不難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根本問題:過于倚重教育者,完全以教育者為中心來實施德育,包括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方法等,處處彰顯著教育者的權威;相反,學生卻被置身于如同“靶子”一樣的境地,嚴重阻礙了雙方的信息交流和有效溝通,則德育效果必然不佳。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整個教育行業(yè)的通病,對于這點目前人們似乎也開始形成共識:從大肆批判應試教育,到逐漸提倡教育要“以人為本”,從反對教育者強勢影響學生,到提倡教育要“回歸生活”,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等。這些觀點符合時代發(fā)展之潮流,令人欣慰。但是,我們同時也應注意正確把握這一發(fā)展趨勢,努力保持德育主客體和諧統(tǒng)一的傳授關系,避免出現(xiàn)傳播學曾出現(xiàn)的過于傾向關注受眾而忽視教育者影響力的尷尬境地。因此,時刻注意協(xié)調傳受關系,保證德育主客體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對德育有效性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

      (二)關注學生接受,提高學生對德育的心理接受度

      重視受眾是傳播學效果研究中重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它揭示出傳播效果的好壞與受眾的接受有莫大關系。這對德育同樣受用,可以說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關鍵就在于學生接受。接受,從詞性上分析,可當動詞講,意為接納、承受,表示一種行為關系;也可當名詞講,表示一種狀態(tài)和結果。但是,值得反思的卻恰恰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只注意到讓學生去接納、承受,卻總是忽視接受的狀態(tài)和結果。這就類似于在商品交易中常見的一種強賣現(xiàn)象——根本不考慮買者的態(tài)度如何、是否需求。所以,我們應當重視接受的狀態(tài)和結果,應該意識到這種強賣式的、帶有主觀愿望的“使接受”不是真正的接受,嚴重阻礙著德育有效性實現(xiàn)。

      解決這個問題必需關注學生,提高其對德育的心理接受度。首先,要認識到個體需求的差異性。德育不是生產活動,不需要規(guī)格化的生產流程,更不需要一模一樣的產品。不同學生的需求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學生的需求在不同時候也有差異。所以,不能以一成不變的、單一的模式化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填鴨”,而應該借鑒傳播學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采取不同內容與手段以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經驗,以不同的內容與手段來對待不同的需求。其次,明確區(qū)分和對待學生不同強度的需求。因為學生的需求強度直接決定了其接受的情感態(tài)度。往往需求越強,其接受的情感態(tài)度就越迫切,效果也就越明顯。但是,這種不同強度的需求是因人而異的,對待同樣的事物,有人可能有強烈的需要,也有人可能不需要。所以,教育者應根據(jù)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強度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于某些德育內容有強烈需求的學生,應順勢而導,令其產生接受行為。反之,對于那些覺得某些德育內容可有可無的接受主體,應引導其產生需要的情感態(tài)度,循序漸進的促使其接受??梢哉f,只有提高學生的心理接受度,德育的有效性才會明顯提升。

      (三)拓展德育載體,增加德育信息的傳播擴散力度

      在德育傳播的過程中,教育者主要通過一定的傳播載體(課堂教學)向學生傳遞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而在傳播學中,它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具體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音像等,種類非常豐富,其傳播力度非常強大。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使得大眾傳播媒介的覆蓋面更廣、承載的信息也更多,大大增強了其影響力。在一定意義上,作為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傳播媒介是否多樣化影響著傳播的力度,而這直接決定了傳播的效果。如此看來,德育傳播載體的單一化已成為嚴重影響德育傳播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提高德育有效性,當然必須重視開發(fā)及利用多樣化的德育載體,擴散德育傳播的力度,而不是一味地進行“灌輸式”的課堂理論說教。具體而言,一方面,要保持發(fā)揚其他傳統(tǒng)德育載體的作用。如利用黨團活動、文化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方式開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型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進行德育工作,如進行網(wǎng)絡德育、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實驗室等,最大限度地擴大德育的覆蓋面,豐富德育途徑與方式,以增強德育信息的傳播力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四)掌握傳播技巧,提高德育方法的技巧性與實用性

      傳播學效果研究后期的“強大效果論”之所以可以取得較前兩個理論相對較好傳播效果,除了強調要重視傳授雙方外,還十分強調對傳播技巧的運用。這主要體現(xiàn)在它所提出與規(guī)定的一系列傳播原則之中??傮w來說,這些傳播原則中包含有“近因效應”“首因效應”、“兩面?zhèn)鞑ァ币约凹哟笮畔⒌膶Ρ榷?、刺激度、重復率、結構安排等措施技巧[6],他們非常有助于提高傳播效果。因此,對于學校德育而言,更應該充分借鑒這些傳播技巧,進一步增強德育方法的實用性與技巧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借鑒傳播技巧不能生搬硬套、不求變化,而應根據(jù)不同受教育者的特點、需要、興趣及習慣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傳播技巧。具體而言,應該抓住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個體的內在需求,引導學生的感知、認識、情緒和行為;有針對性地對準目標學生,仔細設計和籌劃相關德育活動;選擇適合負載特定信息的恰當載體,妥善進行間歇性德育信息重復。這些措施在提高德育方法實用性與技巧性的同時,必然有益于德育有效性的提高。

      [1]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孫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張 瓊,馬盡舉.道德接受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張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guī)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戴元光,金冠軍.傳播學通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6]王書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傳播學原理分析[J].上海黨史研究,2000,(3).

      [7]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傳播者傳播學教育者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工會博覽(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你也是傳播者嗎?
      讓我們都成為直銷正能量的傳播者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大數(shù)據(jù)的傳播學解讀
      新聞傳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新聞傳播者的現(xiàn)代意識
      新聞傳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
      道德教育者專長性的失落與重構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42
      海原县| 黄石市| 文安县| 册亨县| 天峨县| 剑川县| 奉新县| 邵阳县| 当涂县| 克什克腾旗| 乳山市| 宁蒗| 锦屏县| 西青区| 土默特左旗| 宣武区| 南川市| 澜沧| 潢川县| 大荔县| 龙南县| 贡觉县| 安新县| 五河县| 济阳县| 汉阴县| 喀什市| 子洲县| 五莲县| 汕尾市| 日土县| 大厂| 松原市| 南郑县| 洪雅县| 汨罗市| 莱州市| 广元市| 班玛县| 分宜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