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健
(銅陵市圖書館,安徽 銅陵 244000)
關于“善本”一詞,《辭海》里是這樣解釋的:1.凡精加???,錯誤較少的書籍,稱為善本。2.時代較遠的舊刻本、精抄本、手稿,碑帖拓本及流傳稀見的其他印刷品等,通常亦稱為“善本”。在古人給“善本”的定義中看出:“善本”的最初概念,就是指經(jīng)過嚴格???,無文字訛脫的書本。
如: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云:“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書不多有,而藏者精于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朱弁《曲洧舊聞》說:“宋次道家藏書,皆校讎三五遍,世之藏書,以次道家為‘善本’”。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chǎn)及其豐富。記載、保存這些遺產(chǎn)的有文字和文物。用文字記載下來的,后來逐漸發(fā)展形成書冊的形式。在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以后,出現(xiàn)了“善本”這一名稱。它是前人在談到雕版古籍的時候,用以說明某些古籍刻印早、??焙?、流傳少、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一個抽象而概括的術語。
有學者根據(jù)東漢人班固所寫 《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一段話:“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北阏J為“善本”一詞起源于漢朝,只是那時沒有印本,所以不叫“善本”而叫“善書”。這種說法不太確切。其《漢書》的原文是這樣說的:“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金帛賜以召之。由是四方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所得出,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jīng)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說。其學舉六藝,立毛代傳,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于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游”。
由此可以看出,獻王是個“修學好古”之人,為了能“從民間得善書”,采用的辦法為,一是“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二是“金帛賜以召之”。便收到了“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之效果?!肮实脮?,與漢朝等”。且“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內(nèi)容是“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獻王得書是為了“修學好古”,為了“被服儒術、造次必于儒者”。故而我們可以看出班固所寫獻王從民間得之“善書”之意,指的是書的內(nèi)容實質(zhì)而言,不是指書本之好壞而說的。
再者,班固是東漢時人,生在漢武帝“黑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學風上是個信古文的,所以強調(diào)說明“舊書”之時代和文字上的形體。在寫《河間獻王傳》時,從兩個方面稱頌獻王,一是說明獻王是個“被服儒術”之儒者,另一個說明獻王是推崇古文經(jīng)典,不受今文師說之影響。所以我們讀《河間獻王傳》,要從當時的政治思想和學術風尚去理解原文,不可望文生義,只為有個“善”字就得出“善書即善本”的結(jié)論。
還有的人,把前人書上凡是提到“善書”或者“舊本”的字樣,統(tǒng)統(tǒng)看成是前人鑒定、劃分“善本”的標準,以至于斷章取議,割裂古書原文,給后人以概念上的混亂,如晚清重臣張之洞訂出的三條善本標準。即:“讀書宜求善本”、“善本非紙白板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shù)本,精校細勘付刊,不為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簡易之法,初學購書,但看序跋,是本朝??蹋砦哺接行?庇洠苄屑氉?,寫刻精工即佳”。“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舊本”。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張之洞講得非常清楚,先說是“前輩通人用古刻數(shù)本,精校細勘付刊。”又說是:“本朝????!彼窃谶@樣的前提下說的“善本之義有三”的,他是為了指導初學的人,選擇經(jīng)過“本朝??獭钡淖鳛樽x本的“善本”標準,而非為了鑒別宋、元、明、清板刻的“善本”標準。故而在他所著《書目答問》一書中根本沒有收入一部宋、元刻本。至于“足本”他指的是“無闕卷、未刪削”;“精本”指的是“精校”、“精注”。均是就“本朝??獭钡谋咀佣缘?。至于“舊本”,在《書目答問》中也說清楚了,“舊刊、舊抄偶一有之,無從購求者不錄”這就是告之初學者,世間還有這樣一種本子也是珍貴的,但“無從購求”若遇見了,也應重視它。
我們在研究版本,鑒別善本的工作中,必然會參考前人的一些資料,但是要全面地、仔細地、實事求是地去理解前人的著作,不可誤解。對于各家所用的相同的字眼,要研究他們所指的是否相同的概念,絕不能混淆。如“善本”一詞,由于前人所處的角度,所指的對象不同,行文的含義也不相同。
以上對“善本”含義的流行說法提出了評議,那么對“善本”的界說應如何確定?我們知道,隨著歷史的演變與更迭,書籍在流傳過程中,往往產(chǎn)生了脫文、錯簡,無論是在唐以前的簡、策、帛書,卷子時代,還是在雕版印刷發(fā)明以后,歷史上都記載有這樣的情況。但我們要分辨清楚的是:書本有書本之善,版本有版本之善,從有關記載考證來看中國的版刻書籍,開始于唐朝,興盛于宋代,在印刷史上可說是劃時代的發(fā)明,這就是我們今天劃分“善本”界說的歷史分界線,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善本”,是以雕版古籍為范疇的。所說的“版本”是指在木版上雕鐫文字,印刷成的書籍,所說的“善本”是指用木版刻印成書的許多版本中刊刻年代早,經(jīng)過精細???、無脫文、少偽字,卷帙比較完整,且刻印精致,流動較少的本子。
宋朝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說到:“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在宋代人的書中,凡是提到“善本”兩字的,都是指的木版雕印的書籍。從宋、元到明、清,對“善本”二字的含義,在認識上是大體相同,都是十分重視校勘和印刷的質(zhì)量。宋、元時版刻正是興旺時期,重在??叹珜?,卷帙完整,到了明、清兩代,版刻有復古之風,刻書重視覆刻宋、元善本。從宋、元兩朝到明、清兩代,相去幾百年,何以同時重視年代早的、流傳少的宋、元刻本,主要是這些版本接近于真實,可以補訂后來版刻的脫文、偽字,或是傳世稀少的本子,可補史料的缺佚。這就是前人從版刻中分辨出“善本”的原因所在。
另外,清代的名人、學者看書喜好在書上圈圈點點,書眉上有批校,書后有題跋。有的刻本經(jīng)過名人學者的詳細???,而又精刻精印的,故而在古籍的行列中,又增添了批校本、題識本、書跋本以及稿本、抄本,后人也把它劃歸為“善本”之列。
上個世紀,人們對善本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在時間界定上,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上世紀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后來,《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纂,在確定善本收錄標準和范圍時,規(guī)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目前對善本的實踐掌握和概念的表述。
總結(jié)前人的這些提法,還不能給“善本”一詞提出更全面更科學的定義,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善本”名稱的成立,是從版刻興盛之后出現(xiàn)了校勘、刻印好的和不好的版本,以及其它多種原因所形成的?!吧票尽钡暮x也必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隨著印刷技術的發(fā)展和版本流傳的情況,不斷豐富它的新內(nèi)容。
[1]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李致忠.古書版本學概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3]程毅中.古籍整理淺談[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李澤奉,劉如仲.版本古籍鑒賞與收藏[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