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羊
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十二生肖,每個動物各自值守、一年為期。因著在現(xiàn)實中的脾氣秉性、相貌特長和與人類關(guān)系的遠近,這些動物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味,比如牛的踏實勤懇、兔的溫柔可人、狗的忠誠敏銳……那么馬呢?作為動物,馬身材壯碩、相貌英俊,奔跑起來如風矯健,一聲嘶鳴可令三軍退卻;作為朋友,馬溫和馴良、對人忠實,伴主人或躬耕田畝或征戰(zhàn)沙場,既無怨言,更無畏懼;作為象征,馬自由奔放、英勇奮發(fā),如天馬行空的無拘無束,如馬到成功的一出即勝,如龍馬精神的神采健旺。
國人愛馬,便將馬的形象鐫刻于磚石、陶瓷、玉材等等一切可以裝飾圖案或捏塑成型的載體之上。這些當時人的愛物流傳至今,讓代代人賞之、寶之。不僅中國人,連外國人也對之愛不釋手。這不,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博物館中,凡有中國文物收藏者,其中必有幾匹駿馬。
它們在亙古的時空中穿梭,將中國古人對于馬的喜愛和馬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傳播到世界各地。卻不知這些千百年前的馬兒,是懷念故土多一點,還是貪戀新居多一點?
西周 青銅馬面具
商周時期的青銅面具多與巫術(shù)活動有關(guān),或為巫師死后的陪葬品。這件面具以馬首的形象加以抽象化處理,賦予馬超乎自然的圖騰式精神。
漢 銀跪馬
此漢代跪馬以銀制成,造型簡約生動,腰部至臀部線條流暢,設(shè)計別致,馬頭上有一小孔,應(yīng)為腰帶飾物。
唐 三彩馬
唐三彩中,馬是最常見的題材。三彩馬一般作為隨葬品,在唐代非常盛行。這兩件唐三彩馬,一為最常見的立馬,其上點藍彩,十分罕見;另一件在馬一側(cè)塑造一個小男孩,一改常見馬上人俑的形象,顯得活潑而充滿情趣。
唐 韓干《照夜白》圖
圖中所繪為唐玄宗最心愛的坐騎,名“照夜白”。它被系在一木樁上,昂首長嘶,四蹄奔騰,似要掙脫韁勒而去,表現(xiàn)出桀驁不馴的雄駿神采。據(jù)專家考證,馬的頭、頸、前身為真跡,而后半身為后人補筆,馬尾巴已不存。
唐 騎馬女俑
這件騎馬女俑為隨葬品,墓主人往往是身份地位較高的女人。只見女俑身著V領(lǐng)合身服飾,窄袖,下擺呈喇叭形。頭戴一帽,此帽原配有面紗,便于在沙漠中穿行。唐代早期,這種服飾在首都長安城和其他大城市十分流行。女人們也常常戴著有面紗的帽子,以抵御城市的風沙。
唐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昭陵六駿是在陜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cè)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xiàn)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清末民初 石雕馬上封侯
馬上封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題材,通常為一活靈活現(xiàn)的猴子騎于馬背之上,取“猴”與“侯”諧音。
清 玉雕馬上封侯
此玉雕采用傳統(tǒng)的馬上封侯題材,但特別多設(shè)計了一只猴子,使畫面顯得更加豐富。
漢代 玉馬首
漢代玉器中藝術(shù)價值較高的應(yīng)屬圓雕作品,表現(xiàn)手法注重寫實,此件玉馬首即是代表作之一。其原存何處暫無人知曉,時過境遷,它依然挺直著半截殘軀,低頭怒吼,似在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滄桑。
明末清初 玉臥馬
此玉臥馬長20.5厘米,高12.75厘米,屬于一組玉雕動物中的一件。這組玉雕中,馬、水牛的規(guī)格比常見的要大很多。
(注:本文圖片由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哈佛大學藝術(shù)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