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tǒng)部署。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yōu)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yōu)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簡政放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其中的要點就是,該放的權力要放到位、放得實,該管的事要管得住、管得好,要打好有效放權和高效監(jiān)管的“組合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使簡政放權真正成為發(fā)展的豐厚“紅利”。
一是做到“敢放”。放權,涉及到政府部門職能定位、權力利益調整和管理方式改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不怕疼,敢于割自己身上的肉,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要講大局、勇?lián)敚矣跊_破部門利益的藩籬。也不要怕放了不好管,要充分運用好市場、社會和基層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做到“真放”。簡政放權,要動真格。不能避重就輕,放小不放大,只放利益小的事項,利益大的事項就死死抱著不放;不能避實就虛,明放暗不放,利用部門“紅頭文件”,或以登記、備案、年檢、監(jiān)制、認定等形式,巧立名目,變相設置審批事項,“換湯不換藥”;不能先放后收,找各種借口把權力又收回來。
三是做到“善放”。簡政不是“減政”,不能什么都放、推卸政府責任。應該由政府履行的公共服務、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等職責,要切實擔當起來,不能甩給企業(yè)和社會,還要進一步加強。放權并非“放任”,不等于放棄管理,不能一放了之、放任不管,后續(xù)監(jiān)管要嚴起來、硬起來,做到審批減下去、責任加上來。簡政放權后,要轉變管理方式,研究建立一套新的監(jiān)管機制。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