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劉暢 劉洋 ●陳一 柳玉鵬 “身段靈活,剛柔并濟”,臺灣《中國時報》昨日用這8個字形容18日與連戰(zhàn)會面時的習近平。在島內媒體看來,這場會面的重要意義在于習近平發(fā)表“今年以來最重要對臺政策講話”,用細膩、易懂的語言方式向臺灣展現溫情。連戰(zhàn)也向大陸表達“正視中華民國”的訴求,兩岸間的坦誠似乎正以過去很難想象的層次遞進。從11日王郁琦飛抵南京到連戰(zhàn)今日返臺,兩岸過去10天的頻繁互動釋放出大量信號,對于互動成果,兩岸高層也都相當肯定。由于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大陸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島內分析家認定這是大陸在向民進黨“喊出善意”,后者內部有人積極回應大陸姿態(tài),也有人用譴責連戰(zhàn)、馬英九“搶做中國代言人”的方式展現他們的不高興。大陸臺灣問題學者陳先才對此評論稱,現在需要好好琢磨的是民進黨,如不做出調整,其2016年的選舉未必不會復制2012年的結局。“習連會”展現細膩溫情 19日一早,題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習近平會見連戰(zhàn)時講話全文在互聯網上傳開,海峽兩岸媒體幾乎同步開啟了對講話的解讀。臺灣“中央社”稱,這份講話是習近平“今年以來最重要對臺政策講話”,以中華民族復興為主軸,重提“九二共識”,對國民黨與泛綠均釋出善意,溫情喊話,要的是爭取臺灣民心。由于講話中提出“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兩岸同胞要齊心協(xié)力,持續(x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4點主張,臺灣《聯合報》稱其為“習四條”,與當年的“葉九條”、“江六點”、“胡四點”等一同納入“大陸歷來對臺重要政策方針”。 “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臺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臺灣,廣大臺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習近平這句話19日被多家島內媒體轉引。《中國時報》在其新聞分析特稿中稱,習氏語言讓人感覺真誠且易懂,他對連戰(zhàn)一行談話如同十八大當選總書記一樣,充滿習氏風格,既說情也講理,有剛有柔,難令人“回絕”。文章又舉例稱,講話中提到“我們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fā)展機遇”,合情合理,令人難以抗拒。 臺灣“中央社”稱,習近平再次提到“九二共識”重要性,顯然是對馬英九釋放善意,他肯定“王張會”積極意義,也是釋出善意。文章援引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的話說,習的談話基調與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如出一轍,只不過,習的最新對臺政策談話以高度民族主義為出發(fā)點,著重歷史、血脈、命運、中華民族復興,把中國夢與兩岸夢連接,甚至提到以親情熨平心里創(chuàng)傷,“談得實在很細膩”。 19日,臺灣民眾在《聯合晚報》版面上看到了作為“陜西老鄉(xiāng)”的習近平與連戰(zhàn)一起掰泡饃品嘗“梆梆面”的鏡頭。《聯合報》稱,習近平選在與連戰(zhàn)會面時對臺灣民眾溫情喊話,為連戰(zhàn)做足面子,凸顯陸方對連戰(zhàn)的高度重視,文章猜測,大陸維持“尊連”某種程度是對馬英九的牽制。臺灣《聯合晚報》則評論說,顯然,連戰(zhàn)依然握著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中共高層領導人的心懷。但文章提到,連戰(zhàn)在與習會面時談及“正視中華民國”,稱“中華民國在兩岸關系拓展過程中是資產,不是負債”,說明連戰(zhàn)并非“附和者”,而是有自己一貫思考的人。文章稱贊連戰(zhàn)“既頗諳北京的語匯,也深知臺灣的底線”,目前北京仍將最高層次對話的桂冠戴在連戰(zhàn)頭上,這項資產似乎不應輕易毀棄。 18日,作為親信幕僚陪同連戰(zhàn)訪問的丁遠超還透露一個細節(jié):習近平與連戰(zhàn)會面時先提及“馬習會”,連戰(zhàn)對此表示,如“馬習會”成功,樂觀其成,同時表示這需要雙方先做鋪陳和積累,如果事前準備不扎實,兩人見面“不見得能迸出火花”。丁遠超稱,習近平對此表示,這是“值得肯定的說法”。綠營著急,馬英九滿意 19日上午,連戰(zhàn)赴北京大學接受校方頒贈名譽教授的證書,并在致辭中鼓勵北大師生為中華文化未來的精彩與輝煌承擔責任。而在海峽對岸,一向視連戰(zhàn)為“國民黨權貴”的綠營人士顯然不會對他在大陸的言行感到滿意。18日,雖然民進黨“立委”蔡煌瑯稱“只要符合對等尊嚴,我們也支持進入政治對話”,但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批評連戰(zhàn),“當初中國制定反分裂法時第一個跑去中國,這些年來屢跑中國,如果能講臺灣人民所講的話,該有多好”。民進黨“立委”更痛批連戰(zhàn)與馬英九搶當“中國代言人”,為向中國輸誠不惜犧牲臺灣利益。《自由時報》稱,綠營人士認為,連戰(zhàn)私人身份“憑什么代表臺灣”?親綠的三立電視臺在播放連戰(zhàn)次子連勝武見到習近平的鏡頭時說,“連勝武好緊張,握手4秒連鞠3次躬”。 “這些批評有道理嗎?人民會同意嗎?”《聯合晚報》稱,對于來自民進黨的諸多批評,丁遠超19日予以重炮回擊。他表示,民進黨的指責“是非黑白不分,負面思考”,喪失政黨與民代應有的公正思維。針對有人指責連戰(zhàn)“為中國代言、輸誠”。丁遠超反問道:“代言了什么?輸誠了什么?”連戰(zhàn)從未說他此行代表臺灣,說的都是他個人思維,談的是大多數臺灣民眾關心的事,作為政治人物,“講話要實事求是”。 隨訪大陸的丁遠超憤怒回擊民進黨指責時,人在臺北的王郁琦19日下午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向馬英九和黨內高層做“訪問大陸成果說明”。在聽取王郁琦匯報后,馬英九稱贊王的大陸行“超過預期”。他表示,王郁琦在拜謁中山陵時“清楚闡釋國父孫中山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已經103年”,這樣的宣示意義很大。他還肯定王在南京大學的演講“一誠天下動”,很技巧地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稱大陸微博上對王的演講“佳評如潮,我看了都覺得很感動”。當日上午,陸委會發(fā)言人針對“習連會”中提及“一中框架”時稱,“政府的立場沒有變,‘一中就是中華民國”。2016,幾多可能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對兩岸同胞都有利,大家都不希望目前的好局面逆轉。為此,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習近平在18日講話中這樣說。他還表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么主張,只要現在愿意參與推動兩岸和平發(fā)展,我們都歡迎”。島內多數媒體都將此解讀為大陸對泛綠人士釋放善意,臺灣《自由時報》卻視為大陸“綿里藏針,語帶警告”。 如果民進黨2016年勝選上臺,兩岸當下加速互動的良性趨勢會有多大可能出現變數?這個問題在兩岸學術界都曾引發(fā)一些擔憂。臺大政治系榮譽教授張麟征因此迫切希望馬英九在任內與習近平正式會面,將兩岸關系架構凝聚成最穩(wěn)定的結構,這樣即使民進黨2016年上臺,也無法輕易推翻前任留下的架構,只能“概括接受”。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張士賢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表示,2016年當選的如果是民進黨“臺獨基本教義派”候選人如蘇貞昌、蔡英文,對兩岸關系是會有影響,但即使如此,1996年臺海危機般的兩岸關系大倒退發(fā)生的可能性已很低,蔡英文2012年與馬英九對壘時只敢用“臺灣意識”的含糊表述取代“臺獨主張”,況且民進黨內還有謝長廷,他去年公開主張“一中兩憲”,歸到一中框架之下。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明對《環(huán)球時報》說,習近平講話提到“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表明上層對這種可能性存在憂慮。如何規(guī)避,要寄望于臺灣各界共識。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認為,即使民進黨執(zhí)政,兩岸關系重回動蕩老路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民進黨沒有與大陸全面對抗的籌碼,這樣做會被民意拋棄的。 “民進黨應當好好琢磨,好好把握”,大陸臺灣問題學者陳先才在臺灣NOW新聞網站撰文稱,習近平講話對民進黨和綠營人士而言當然有很大善意釋放,當前臺灣已進入選舉季,雖然影響2016年選情的因素有多方面,但當前民進黨內部主流共識也認為,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重返執(zhí)政之路的最后一里路。如果不在兩岸政策上做積極調整,民進黨未嘗不會遭遇與2012年同樣的結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