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炳來
倒車要有好習慣
□文 / 李炳來
雖然都是去年的事了,但那些慘劇還是讓我難以忘懷。
去年7月,在臺灣發(fā)生了一起家長不幸撞死自家孩童的意外事件。臺北市北投一名醫(yī)師倒車時,沒注意到自己身高1米、年僅4歲的孩子已經(jīng)跑到了車子左后側(cè),車子瞬間往后移,男童整個人被死死地卡在了車子和墻壁中間,動彈不得,最后孩子頭部腫脹,送醫(yī)不治。
按理說,雷達偵測到車子后方物體后,就馬上發(fā)出警示聲,提醒駕駛員要小心,別再往后退。然而正是由于過度依賴倒車雷達,才釀成了這次不該發(fā)生的慘劇。這名醫(yī)師由于只注意倒車雷達,沒看后視鏡,竟然活活夾死了自己的獨生子。
4歲大的小孩,身高1米出頭,大約到車門把手,這位醫(yī)師當時在地下停車場倒車,他怎么也沒有注意到兒子跟著跑到左后方。根據(jù)有關專家事后的測試,依照男童站立的位置,其實是倒車雷達感應不到的地方。在臺灣,車輛配備的倒車雷達顯影范圍大概是車子尾巴后方180度半徑一米左右,超過了這個范圍,車子的側(cè)身便成視線的死角,就得看后視鏡。然而粗心爸爸一時的疏忽,不僅因此涉及過失致死罪,還痛失了家里唯一的寶貝。
無獨有偶,就在去年夏天,青島市也發(fā)生了一起倒車致死自己親生女兒的悲劇。一位年輕的母親開車帶著女兒外出歸來后,不是先把車子停放好,而是先把女兒抱下車后,再去倒車。年幼的女兒誤以為媽媽又要開車出去,于是就朝車子跑去,不料被正在專心倒車的媽媽軋個正著,一朵還未開放的鮮花就這樣凋謝了。
一個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倒車要有好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提前做好準備。感覺快到了倒車的位置,提前做好準備,當有乘車的老人和孩子提前下車時,要等他們離開一定的距離,并交待好后,再進行倒車;學齡前兒童,在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看管時,應當在把車倒好后,再同自己一起下車,以有效防止類似上述的悲劇發(fā)生。可以繞個大彎的,盡量繞個大彎,這樣倒車可能會輕松點,急轉(zhuǎn)彎不容易一次倒車成功,還時常會出現(xiàn)刮擦的情況。
二是及時換擋。倒車的時候要先掛倒檔,這個是必須要做的,很多新手一緊張就忘記了換擋,這樣自然是不能成功倒車的。有些本來該往后倒的車,卻突然朝前方?jīng)_去,以致發(fā)生意外,就是因為沒能及時掛倒檔造成的。
三是適時減速。哪怕你是個技術過硬的老司機,方向控制得好,也要選擇減速,輕踏制動踏板,讓車速降下來,這樣倒車就容易多了。一個真正駕駛技術過硬的高手,絕對不會在平時倒車時故意顯擺一下。那些開快車、剎急車的,大多都是“半瓶子醋”。
四是善于看左右后視鏡。有的人習慣只看左邊或者只看右邊后視鏡,這是很危險的,為了避免突然有小孩子或者寵物跑出來,必須要看左右后視鏡,而且要反復看。在兒童經(jīng)常出入的地方,應當更加注意。
五是條件允許時找人幫忙看著。如果自己倒車沒有把握,空間感掌握不好,周圍地形復雜,或是人員較多,最好找人幫忙在車后看著,打手勢提示一下,同時提醒周圍的人員注意安全,這樣不容易出現(xiàn)意外,而且倒車也會比較到位。
俗話說,良好的習慣是安全的保障,只要你是個有心
人,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并不太難,這對你和你的家人、對整個社會都將是一大福音。
但令我怎么也沒想到的是,就在此類事件還在熱議中的時候,人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又發(fā)生了:去年11月30日的《瀟湘晨報》刊發(fā)了《父親倒車,4歲女兒不幸卷入車底》一文,就是講的一起類似悲劇。11月29日下午3點,在長沙做生意的張先生像往日一樣開車打算外出辦事,4歲的女兒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玩耍。張先生開始倒車,剛倒到一半時,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響,隨即感覺后輪壓到了硬物。張先生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剛才還在旁邊玩耍的女兒不見了蹤影。他立馬下車查看,發(fā)現(xiàn)女兒卷入到了車輪底下。張先生立即呼喊家人過來,一起將女兒抬出車底,并立馬驅(qū)車將孩子送往長沙市中心醫(yī)院搶救。不幸的是,孩子終因搶救無效死亡。”
在這里,我不得不再啰嗦一句:朋友啊,倒車一定要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