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幸芳
英子:讓黑暗的世界有光
文 王幸芳
海倫?凱勒在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這么一句話:“假如你有一雙好眼睛,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蹦切┪覀兯詾槌5纳?,對盲人來說卻只能是一種想象?!芭隳阋黄鹇犑澜?,和你一起看世界”,助盲服務就像是盲人黑暗世界里的一道曙光,讓盲人能有更平等的機會參與到社會生活,也讓社會能更加關注和理解他們。
英子第一次真正接觸盲人這個群體,還是在兩年前的一次義工培訓中。“他們看不到世界,公眾也看不到他們,感覺他們好像被世界遺忘在了角落?!庇⒆影l(fā)出這樣的感慨,于是就動了想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的念頭。2006年就開始做義工的英子,雖然有著豐富的志愿者經(jīng)驗,但對助盲服務卻是一片空白,“那個時候,完全是憑自己的熱情,雖然困難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公益圈前輩的支持,對我?guī)椭艽蟆!?/p>
助盲服務不同于其他的公益服務,有著它自身的特殊性。一來它的服務對象有著很強烈的敏感度,英子有這么一句話,“有時候并不是只要你出錢出力,就一定能夠辦成好事”。二來它在服務的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專業(yè)技能。英子說,要做好助盲服務,雙方一定要注重溝通,“要讓盲人走出來,也要讓明眼人能走進去”,所以,要成為助盲的志愿者,就一定要上這樣兩堂課,一個是盲人心理課,另一個是盲人定向行走的培訓。
最初英子做的助盲服務也只是陸陸續(xù)續(xù)地組織其他義工開展一些活動。雖然有些“跌跌撞撞”,活動的時間和次數(shù)都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模性,但讓英子慶幸的是,助盲服務還是堅持了下來,并且迎來了一個轉身的契機。2013年,這股助盲的單薄力量匯成了一股繩,并有了自己的“名片”。這一年,杭州上城區(qū)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成立,正式入駐上城區(qū)。
“在杭州,助盲方面零零散散在做的也有十幾個公益組織,但注冊了的不多。”英子自己深有體會,撇開社會的需求不談,民間公益組織要想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就一定要走出身份缺位帶來的困境。而且社會組織和社區(qū)的聯(lián)姻,也將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益伙伴關系,將資源的共享發(fā)揮到最大。清波街道黨政辦工作人員陳靜說:“社會組織入駐進來后,在社會組織專業(yè)的策劃和參與下,社區(qū)組織了很多活動,原來社區(qū)活動的范圍比較狹窄,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來參加,都是老面孔,現(xiàn)在的話,比如助盲服務中心的活動不僅殘疾人來參與,更多不同層次的居民也受邀請來體驗殘疾人的世界,這樣居民之間有了更多交流,也更加關心關注殘疾人事業(yè)了?!?/p>
走進盲人的世界后,英子體味到了一種質(zhì)樸的感動。盲人的世界雖然是黑色的,但他們卻活出了屬于自己的彩色人生。英子覺得有時反而是盲人教會了她如何堅持和學會感恩生活。 比如,有一對85后的盲人夫妻會上百種的樂器,丈夫董文強有著極高的音樂才華,自小學習音樂的他熟悉單簧管、薩克斯、笛、簫、嗩吶、管子、吉它等樂器。很多網(wǎng)友說,他的陶笛演奏“從容不迫,節(jié)奏和樂感都達到很高水準”。小董辦過好幾場獨奏音樂會,也做過電影音樂配音,目前在杭州的一家陶笛藝術中心負責調(diào)音的工作。英子說,每次與小董交流,都能感受到他的豁達和感恩。他的妻子岳蕓蕓說,正是認識了小董,她才從不見光明的世界里擺脫了自卑,第一次覺得即便沒有雙眼,也可以用音樂來表達內(nèi)心、贏得尊重。
還有一個是曾經(jīng)拿下了2008年殘奧會男子盲人門球冠軍的蔡長貴。蔡長貴是余杭人,他的妻子王沙沙也是盲人門球隊員。他們經(jīng)?!翱础北舜说谋荣惡陀柧?,給對方加油助威。蔡長貴說,“她進球的聲音和腳步聲與眾不同,我都能聽出來?!泵看未蛲瓯荣?,他們兩個人就會在一起討論哪個動作打得好,哪個動作有待改進。蔡長貴非常珍惜這段運動的經(jīng)歷,并且希望自己打門球的時間可以長一點,再長一點,這樣就可以晚一點去做盲人按摩。英子說當她問蔡長貴以后退役準備干嘛時,蔡長貴說“還能干嘛,按摩唄”時,她的心里五味雜陳,她總是忍不住想,如果他不是盲人,他的人生會怎么樣呢。不過,蔡長貴說自己比起大部分的盲人已經(jīng)很幸運了,所以對生活的現(xiàn)狀還是比較知足的。
大概是這樣的場景感受的多了。英子說自己一開始做助盲服務的時候,想法很簡單,但是現(xiàn)在卻有了另外的念頭,“想要做不一樣的事,讓他們能接近最常態(tài)的生活?!?/p>
目前,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的助盲服務主要分為三大類,除了盲人運動會、帶盲人看電影等活動類外,還有眼疾檢查、眼睛疾病預防等的醫(yī)療類服務和延展開來的盲人心理、職業(yè)教育服務。2013年,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推出了國內(nèi)首個專為低視力人群打造的公益創(chuàng)投項目“3厘米外的世界”。所謂3厘米外的世界,說的就是低視力人群。他們是助盲服務中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群體,他們可以看世界,但是卻往往看不清。他們的光感只有3厘米,3厘米外就已經(jīng)模糊不清。他們看起來與常人無異,實際上卻徘徊在盲與不盲的灰色地帶。
想出去看看外面的風景,一直是住在清波新村小區(qū)的虞阿姨的一個愿望。虞阿姨年過六旬,四級視力殘疾,三十幾年獨自一人居住在清波門社區(qū),因為眼睛的問題,平常大多數(shù)時間只能呆在家里。在參加了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推出的體驗地鐵之旅后,她很激動地說:“我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湘湖風景真好!”除了體驗地鐵之旅之外,半年內(nèi),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還陸續(xù)開展了假幣識別技能培訓、低視力殘疾人趣味運動PK賽、小型社交廣場舞晚會等主題活動,“希望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與常人一樣的生活樂趣?!?/p>
雖然活動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但破解公益組織身份困境后的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還是有一個發(fā)展的難處,缺乏一個專門的辦公場地。目前雖然有場地,但場地并不單為助盲服務中心所用,而且缺乏相應的辦公配套。每次和對方談項目,對方一提要過來看看地方,就戳中了英子的痛處?!拔矣袝r候甚至得領他到我工作的地方來看,這個時候,對方就會很疑惑,說到底錢是給我個人還是給助盲服務?!庇⒆右膊惶医邮軅€人捐款,她調(diào)侃的說怕大家擔心她“卷款而逃”。
“目前的發(fā)展還是要整合資源,單打獨斗肯定是不行的?!痹诤贾莨嫒σ呀?jīng)形成了“抱團取暖、優(yōu)勢互補”的公益氛圍下,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也與其他公益機構一起開展了多次的活動。說到下一步,英子一笑,“還是場地,那個時候也希望自己可以從兼職做助盲服務轉為全職。”
清波街道的民政主任陳鑫坤說:“目前,社會組織的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服務人群和服務內(nèi)容都比較單一。聽視界助盲服務中心也是如此,無論是從專業(yè)技術力量、資金募集,還是全社會的配套上來看,但他們卻為助盲服務這個領域的發(fā)展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正是有了他們,才有了這些公益的項目,才讓更多的盲人和弱視力人群得到幫助,也讓社會對他們有了一定的關注,而這也是助盲服務的最大成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