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倡文
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牛和獅子是對頭,兩者對決,食草的野牛面對牙齒鋒利的獅子顯然是弱者,因此,野牛往往就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不過平均身高1.7米、體長3.4米,平均體重有900千克的非洲野牛也不好惹,尤其是它們成群生活在一起,力量就不容小覷,當(dāng)它們發(fā)起時速高達60公里的集體沖鋒時,任何動物都有可能被踏成肉泥。因此,面對成百上千的野牛群,單獨的獅子再強大也是不敢輕易發(fā)起攻擊的,它們必須幾頭一起齊心協(xié)力才有可能享受到一頓美餐。于是乎,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牛群和獅子群追逐爭斗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場面驚心動魄、蔚為壯觀,它們之間的斗智斗勇,不亞于人類間相互進行的慘烈戰(zhàn)斗。
數(shù)量上處于劣勢,獅子群要想戰(zhàn)勝野牛群,它們經(jīng)常采用的戰(zhàn)法就是在運動中孤立一個敵人而消滅它,在追逐的過程中,獅子們選中一個對象后,就會逐步把它從牛群中分離出來,幾頭獅子對陣一頭野牛,那這頭野牛基本上就擺脫不了被吃掉的厄運了。
野牛被孤立后,大部分情況下其他野牛是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任憑同伴在獅子們的合作中被一口一口吃掉,自己仍在旁邊優(yōu)哉游哉地吃著青草。不過,有時候野牛群也會團結(jié)一致來營救被孤立的同伴。這時候,面對野牛群發(fā)起的集體沖鋒,獅子的牙齒再鋒利也得退避三舍。一旦被孤立的野牛重新融入牛群,就預(yù)示著獅子的這次奮斗以失敗而告終,要想填飽肚子,就必須重新開始。但獅子也有幸運的時候,有次獅子孤立了一頭還未成年的公牛,眼看就要成功了,這時野牛群對獅子發(fā)起了營救攻擊,獅子們見狀不得不放棄到手的美食四散逃開。就在獅子們要失望時,一頭參與營救的野牛一不小心把已經(jīng)受傷的小公牛給撞翻在地。小公牛被撞得翻了幾個跟頭后再也站不起來,獅子群則遠遠地靜觀野牛群的變化,慢慢地野牛群決定拋棄這頭受傷嚴(yán)重的小公牛。就這樣,獅子們靠野牛的失誤輕易得到了一頓美餐。
野牛有牛脾氣,發(fā)起脾氣來不認(rèn)輸;獅子其實也是有牛脾氣的,有時候它們鎖定了目標(biāo)以后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有次獅子們相中了野牛群中的頭牛,三番五次發(fā)起沖擊,次次都能把頭牛給孤立出來。頭牛也不是好惹的主兒,它體重將近一噸半,牛脾氣一上來,左沖右突,每次都能把獅子們打敗平安回到牛群中,受到熱烈的歡迎。不過時間長了,頭牛也慢慢有點體力不支了,這次它在牛群的幫助下好不容易回到牛群中,還沒喘口氣,一頭同樣體型的公牛猛地向它發(fā)起了攻擊,硬生生把它頂出牛群。原來這頭牛是頭牛的王位競爭者,它瞅準(zhǔn)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決定借助獅子們的力量消滅頭牛,自己登上王位。這回王位競爭者得手了,被頂出牛群的頭牛精疲力盡,再也沒有反擊的能力,只得任由獅子們來宰割分享。
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演繹的生死對決告訴我們,弱者要想生存下來不被強者所吞噬,唯一的辦法就是團結(jié)起來抱成團,一旦各自為戰(zhàn)、失誤不斷或起了內(nèi)訌,等待弱者的將會是被各個擊破的命運。
(摘自《思維與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