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廣花
據(jù)媒體報道,武漢市一些普通小學的“尖子生”會被其他優(yōu)質小學以“轉學生”的身份挖走。在大力提倡推行素質教育、規(guī)范辦學的今天,誰也不會想到,這股“擇優(yōu)”風氣早已經從高校招生蔓延到中學考錄中,以至于出現(xiàn)部分小學也要“掐尖”的現(xiàn)象。
其實教育“掐尖”現(xiàn)象并非武漢一地,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并非現(xiàn)在一時,而是由來已久。這種挑挑揀揀的教育“掐尖”歪風蔓延,看似無可厚非,其實是對素質教育的扭曲,潛藏著諸多負面因素。
這種教育“掐尖”,除了能滿足個別學校、個別人虛榮心以外,既害教師又傷學生。
有些地區(qū),個別高中即所謂的名校,打著自主招生的旗號,提前爭搶優(yōu)質生源,本來6月底初中畢業(yè)參加統(tǒng)考升入高中,可是掐尖考試時間一提再提,甚至提到4月份。這就逼迫著初中學校,上行下效,也針對高中的“掐尖”,相應地組合成一兩個尖子班,犧牲休息日,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地加班加點,趕進度,灌知識,只求提前講完新課,提前進行復習,以便應對高中的掐尖考試。此時的師生在多重壓力下,苦不堪言,但是為了榮譽和前途,仍孜孜不倦,艱難地跋涉在掐尖的征程上。初中的尖子班必然波及到小學。為了使更多的學生能挺進初中的尖子班,眾多的小學也不甘示弱,也重復初中學校的“故事”。
在一所學校里,進入尖子班的學生都是“掌中寶”,能教尖子班課的教師都是“大明星”,他們都能“光耀門楣”,風光獨占。其實他們活得也并不輕松。因為承載的榮譽和所受到的壓力都是同等的。高處不勝寒,因為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和萬般寵愛與一身好的優(yōu)勢,所以他們必須出更好的成績。而其他的老師和同學,只能成為“三等公民”,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順其自然罷了。試想,當一個班級中的一些學生因為學習成績比較好而早早被一些優(yōu)質學校挖走或提前“預定”,那些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該作何感想?他們又該如何面對這種由于所謂的“差距”帶來的挫敗感?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向學生傳遞的會是什么信號和價值觀?
這種教育“掐尖”有違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不利于教育的健康發(fā)展。不僅僅加劇了區(qū)域間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勢必造成教育“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面,破壞教育生態(tài),而且也對一些在學習方面不那么拔尖的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壞的影響,傷害了一些原本充滿自信和天賦的青少年的心靈。
這種教育“掐尖”還會導致學生家長對這些名學校、好班級更加趨之若鶩,不惜一切代價,走關系,托門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無疑更加拉大了學生之間、班級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差距,助長了不正之風,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這種教育“掐尖”現(xiàn)象形成的“良性循環(huán)”,不僅使名校的名氣更大,一般學校的壓力陡增,薄弱學校舉步維艱,而且打亂了正常的招生秩序,使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向名校積聚,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競爭和均衡發(fā)展。
教育“掐尖”,折射出當下部分國人“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思維方式和“狀元情結”依然根深蒂固。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高歌猛進的今天,出現(xiàn)教育“掐尖”這樣不和諧的音符,是多么不應該。我們多么希望所有的孩子能“同在藍天下,共享一份愛”。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