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倢
【鬼斧神工】
古時候,有個叫“慶”的木匠,因擅長做各種精巧的木器著稱于世。他用木頭做的外形為猛獸的樂器——鐻(jù)——更是一絕,那種惟妙惟肖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簡直逆天了,但凡見過的人無不對其鬼斧神工贊不絕口。
一天,魯侯看到了慶師傅做的鐻也大為驚嘆,便問他到底有何神功。慶師傅回答說:“我只是個工匠,哪有什么神奇技術。硬說有什么特別的話,恐怕就是每次要做這種樂器前,我都不敢耗費精氣神,必定要先齋戒數(shù)日以達到靜心凝神的狀態(tài)才行。齋戒三天,我就把靠做這個去升官發(fā)財?shù)哪铑^忘了;齋戒五天,靠技巧追逐名聲的念頭也忘了;齋戒七天后,連我自己的四肢身體也忘了。等到一切無關雜念都沒了,只剩下做鐻這一件事的時候,我就進山了。在山上仔細觀察樹木的形態(tài),選擇和心中鐻的樣子最接近的木材,實際上見到木材我就已經(jīng)能看到做好后的鐻的樣子了。之后,我不過是動手把它做出來罷了。只要沒到這種狀態(tài)我就絕不動工,一旦做就是按著它天然的樣子去加工,大家說的鬼斧神工,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這是《莊子·達生》里“梓慶削木”的故事,通常被視為一則齋心忘我而達超然境界的寓言。上次我們聊了花匠的容養(yǎng)之道,這回談木匠是要說超脫忘我么?非也,不過倒也的確是些上下篇的意思。
不知你怎么看“鬼斧神工”這件事,把它當作人的絕世技藝?還是認為這根本就是大自然的杰作?網(wǎng)上有不少世界自然奇觀的圖集,那些剛剛好的形似和神似會不會讓你聯(lián)想到梓慶削木?是不是又會想到小學課文里那時而似馬時而似狗忽而又成獅子的火燒云?無論哪種,這都是在“像”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我也曾以為逼真是一種美的表達,但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明白了“仿真”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01-懸于墻上的枯枝因為幾只標本蝴蝶的停留立現(xiàn)別樣生機From香港帝琴灣樣板房設計
(圖片源自《55·25·15 梁志天作品展》)
【問心無愧】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幾幅壽山石雕作品的圖片,當時的感覺可謂“一擊即中”。雕刻本是珠寶加工的一種尋常方式,尤以東方人的玉石雕件為突出,無論從發(fā)展歷史、題材內(nèi)容,還是雕工技法、選材用料,東方玉雕都舉足輕重,經(jīng)千年傳承,其豐富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圖片上的這種壽山石雕我還真未曾見過,雖只是作品圖片,卻也分明能感受到作者不同尋常的思考。
02/03/04-從壽山石里生出的活靈活現(xiàn)又意境悠遠的雕件From天工堡
(圖片源自陳學霖老師)
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了這些作品的締造者陳學霖。年輕的陳老師非玉雕科班出身,但從小生長在壽山石故鄉(xiāng)的他出于熱愛自學成才。對他而言,創(chuàng)作的基礎不在于要做一個什么,而是要摸透石材的秉性。那種因為某款式受歡迎而批量炮制的做法,他雖能理解卻非常反對甚至還為石頭感到痛心,“流水線式的加工實在可憐了石頭,創(chuàng)作者應該在自己的雕工能力范圍之內(nèi),盡力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否則等于是毀了石頭?!标惱蠋煾嬖V我,能做雕件的壽山石料本就很少,自清代大規(guī)模手工開采到后來的用炸藥開采,現(xiàn)如今已所剩無幾,能尋到不錯的石材若不善待就是暴殄天物了??赡苷窃从谶@份珍惜和尊重,陳學霖的創(chuàng)作完全隨著石材變化,“石頭也有個性,所以不能有局限,我不給自己設任何限制,也不重復自己參考自己,當然還有個關鍵——不能無趣!”所以,陳老師天工堡里的壽山石雕不但意趣盎然還件件是孤品,他喜歡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因為對石頭、對雕工、對自己都問心無愧。
【天作之美】
陳學霖的話讓我想起自己逛珠寶市場時的經(jīng)歷,常??吹揭恍┰静诲e的材料被進行了不適當?shù)募庸ぃ棵慷紩X得萬分可惜:好端端的就這么毀了,還不如不加工直接原石的好呢!大自然的手藝可比自以為是的人工強太多了。
05/06/07-宛若現(xiàn)代藝術家雕塑的礦物標本From 2013上海礦物展
(左起:輝銻礦、祖母綠原石、水晶和菱錳礦共生礦物)
我不是地質(zhì)工作者,和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除了學校實驗室和博物館,最能看過癮的就是在每年的礦物展了。那些原生態(tài)的礦物往那兒一擺,就是一件渾然天成的大師杰作,而且還頗有幾分后現(xiàn)代藝術風格。實際上,很多彩色寶石的礦物晶體之美絕不亞于被切磨加工后的首飾。看到這些標本,你會不會和我生出同樣的疑問:為什么寶石非得戴在身上呢?
回想珠寶的源頭,人類先民把少有的漂亮石頭獻給首領,首領將之隨身佩戴以示其尊貴地位,寶石象征權力和財富的意義似乎從此定格,更大的尺寸、更豪華的鑲嵌、更名貴的品牌……錢權導向的市場需求把珠寶工匠們領上了一條紛擾之路,靜心凝神的梓慶似乎只存在于神話傳說之中。就這樣,人們好像忘了寶石本身的美,欣賞自然美的能力也在慢慢退化。
所以,每當看到那些能夠尊重寶石自然之貌的珠寶設計,我總是分外欣喜。比如美國珠寶設計師Kimberly McDonald的那些遵循寶石原生態(tài)質(zhì)感的作品,沒有精雕細琢,只是一些簡單的設計,就能展現(xiàn)粗獷卻又不失精巧。品牌創(chuàng)始人因為對自然的深愛而由衷地欣賞寶石,她保留了石頭的自然靈動,也帶給了佩戴者美的感動。
08/09/10-遵循自然形態(tài)又便于佩戴的首飾from Kimberly McDonald珠寶
(左起:鑲鉆瑪瑙耳環(huán)和項鏈,鑲鉆歐珀瑪瑙耳環(huán)。圖片源自網(wǎng)絡)
不熟“花性”的園丁種不出好花,不諳“石性”的設計師做不出動人的珠寶,而不會欣賞的人恐怕永遠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各中奧秘都離不開一個“懂”字。人常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卻往往還是執(zhí)著于改變他人,或者固執(zhí)地希望從各種探究人性的歸納中尋找捷徑對號入座。梓慶用七日齋戒養(yǎng)心來見木材本性,優(yōu)秀設計師用欣賞和珍惜之心對待石頭。而我們,在動手把某人某物改造成標準件之前,是不是應該多花些時間,不帶偏見地從認真觀察了解入手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