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聽雨
古龍偷師日本
“刀光一閃,頭顱落地。鮮血霧一般彌漫在昏黃的燈光下,燈光紅了,人的臉卻青了。他也用刀,他也殺人,可是現(xiàn)在他看見了傅紅雪這一刀,才知道自己用的根本不能算是刀,他甚至覺得自己以前根本就不能算殺過人。燈光又昏黃!他抬起頭,忽然發(fā)現(xiàn)傅紅雪已不在燈光下,燈光照不到的地方仍是一片黑暗?!薄琵垺短煅摹っ髟隆さ丁?/p>
古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港臺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梁羽生齊名。古龍武俠小說與金庸、梁羽生等人相比,特色鮮明,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在武功描寫上,不注重具體招式的詳細刻畫,打斗場面描寫簡潔,往往在刀劍出鞘的短暫瞬間生死立判,并且十分注重對打斗前后現(xiàn)場氣氛的生動描寫。比如古龍在《劍花·煙雨·江南》一書中的描寫“鮮紅的血,在青灰色的磚石上慢慢地流動,流到一個人的腳下。這人就像是突然中了一箭,整個人跳起來,狂呼著奔出去。寒光又一閃,他的人又立刻飛了回來,仰面跌倒,一個人也已斷了五截。鮮紅的血,又開始在青磚上流動。大廳里靜得甚至可以聽到血液在地上流動的聲音,一種令人魂飛魄散的聲音。”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跌宕起伏,生動傳神。
我們知道,在古龍之前,以金庸、梁羽生作品為代表的中國武俠小說,非常注重描寫一招一式的打斗,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基本功和套路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如金庸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的北冥神功、降龍十八掌、獨孤九劍,無不讓讀者身臨其境,信以為真,甚至有讀者照著小說的描寫練起功夫來。而古龍的小說則完全跳出來了,基本上都是“無招勝有招”,對招式的描述都是一筆帶過,而著重于打斗前后的環(huán)境描寫,以此刻畫環(huán)境的兇險和人物內(nèi)心的心理活動。
武俠套路大不同
其實,古龍的這一寫作風格不是完全獨創(chuàng)的,而是深受日本“劍俠小說”的影響。比起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中國武俠小說,日本劍俠小說更加側(cè)重打斗前后肅殺氣氛和打斗雙方或恐懼或陰險的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描寫,而關于打斗的描寫十分簡略,通常在刀出鞘的瞬間,寒光閃過,一刀斃命,日本劍俠小說大家柴田煉三郎在《戰(zhàn)國旋風記》一書中這樣描寫冢原卜傳的精湛劍術:“他的比武都只在一瞬間便分出了輸贏,圍觀者甚至還沒看清是怎么回事,比武便已宣告結(jié)束。”再來看這部小說里關于杉邊刑部和小太郎的劍術對決:“當杉邊刑部再次站到小太郎面前時,小太郎已根本不記得他姓甚名誰了。與以往的任何一次一樣,小太郎將對手叫到院中,大喊一聲:‘來吧!手握木刀拉開了架勢。但就在這一刻,他突然在對手的劍上感覺到了一種怪異的誘惑,同時憑直覺感受到了四年前被自己一刀擊成聾啞者的強烈的令人恐懼的復仇意識……隨著難以名狀的一聲怪叫,刑部手中的木刀漫無目標地揮向了天空?!边@段文字細致地刻畫了小太郎在與刑部格斗前的復雜心理活動,關于格斗過程的描寫十分簡練,格斗最終以“刑部手中的木刀漫無目標地揮向了天空”而終結(jié),刑部的復仇活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中日武俠小說描寫的側(cè)重點如此不同,是與現(xiàn)實情況分不開的。中國傳統(tǒng)武俠小說對一招一式打斗的詳細描寫,跟中國功夫的習練方法有關。中國傳統(tǒng)武術講究基本功和套路,基本功主要包括各種手形、步法和手法,手形有拳、掌、勾;還有馬、弓、虛、丁、仆等步法;蹬、踢、踩、掃、盤等腳法,其種類、流派和風格更是十分多樣。所以,中國武俠小說家吸取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各種元素加以藝術創(chuàng)造,塑造出了各種神奇的武功。而日本武術雖然來源于中國,但是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日本武士在格斗時使用的兵器是武士刀,武士刀身長而且?guī)в谢《?,?jù)說源自蒙古人使用的蒙古刀,由忽必烈遠征日本時傳入,武士刀講究以靜制動,一刀斃命,在練習時特別注重速度、氣勢和心理活動的訓練,因此日本劍俠小說在描寫打斗場面時十分簡練,古龍的作品也呈現(xiàn)出這一特點。
不一樣的武俠情懷
中國武俠小說家往往喜歡塑造一個虛擬的江湖世界,這個江湖世界可以是大漠曠野、懸崖峭壁,也可以是冰雪覆蓋的天山雪原。在這里,俠客們可以任意馳騁、快意恩仇,武功是解決是非、分辨黑白的唯一手段,無論是王侯貴族還是江湖俠客、乞丐、僧人,都是通過武功來解決彼此之間的恩恩怨怨的。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其實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秘密社會組織,如白蓮教、天地會……這些秘密社會組織相對于官府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他們有自己的江湖規(guī)矩,可以不受官府約束,但是也時常遭到官府的鎮(zhèn)壓,而武俠小說家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進一步塑造了一個完全脫離現(xiàn)實社會的“江湖”。
日本武俠小說中沒有江湖這一概念,小說中的人物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平民,他們有自己的職業(yè),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什么另類之處,像藤澤周平筆下的主人公大都是俸祿十分微薄的下級武士,每天都要從事簡單而單調(diào)的工作,有點類似于今天的上班族。司馬遼太郎的小說《真說宮本武藏》一書中的宮本武藏就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武術家,小說描寫了宮本武藏一生習武比劍的經(jīng)歷。
中國武俠小說之所以塑造出一個獨立的“江湖”世界,其實是寄托了中國文人的一種政治理想?,F(xiàn)實社會充滿了太多的黑暗與不公,因此文人塑造出一個高于現(xiàn)實世界的“江湖”,寄希望于俠客,通過俠客懲惡揚善來改變現(xiàn)實的不公平。雖然中國武俠小說里的俠客游離于現(xiàn)實社會,行走于江湖,但是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們又會舍身忘死,挺身而出。中國的武俠小說充斥著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里,在滿清入關、天下黎民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之時,隱居天山的晦明禪師派他的四位弟子連同三位俠客下山抗擊清軍,拯救天下。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里,在蒙古南下攻打襄陽之時,郭靖率領南宋軍民誓死抵抗,阻止了蒙古軍隊的南下,身為契丹人的蕭峰為了維護宋、遼之間的和平,殉身而亡。
而日本武俠小說中就很少出現(xiàn)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意識,有的只是武士忠于各自領主的忠誠意識。日本歷史上,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列國林立,互相爭雄,各領主手下都擁有大量武士,武士以效忠于自己的領主為最高榮譽,即使戰(zhàn)敗也拒絕投降,在戰(zhàn)敗時切腹自殺被看作軍人的一種榮耀。武士道的最高準則就是忠誠,強調(diào)武士要效忠于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