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龍江與小江泥石流流域地貌演化比較分析

      2014-03-06 10:27:18黃江成歐國強潘華利
      關(guān)鍵詞:白龍江發(fā)育階段小江

      黃江成,歐國強,潘華利

      (1.云南大學(xué) 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云南昆明 650091;2.中國科學(xué)院 山地災(zāi)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 610041)

      0 引言

      地貌演化一直是地貌學(xué)領(lǐng)域內(nèi)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根據(jù)美國地貌學(xué)家W.M.Daivis1899年提出的“地理循環(huán)”學(xué)說,地貌演化是構(gòu)造、時間和營力的函數(shù),三個變量的不同組合變化,可把地形發(fā)育分為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泥石流的發(fā)育和其它自然現(xiàn)象一樣,有其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不同發(fā)育階段的泥石流流域,其溝谷形態(tài)、活動強度和危害程度也不同。對于許多小流域,崩塌、滑坡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往往通過溝谷,以泥石流的形式輸移到流域的外面,因此泥石流流域?qū)嶋H上是一個谷~坡耦合系統(tǒng)[1]。反映流域谷-坡系統(tǒng)的參數(shù)眾多(包括切割密度、坡度、坡向、相對高差、主溝比降和坡面形態(tài)等),由于主溝比降和坡面形態(tài)不但可以反映“谷”、“坡”的演化階段,還能表征泥石流流域的穩(wěn)定性與發(fā)展演化趨勢,是侵蝕流域地貌演化階段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可選作泥石流的綜合地貌指標(biāo)[2]。

      本文選取白龍江和小江流域的主要泥石流溝,運用Strahler提出的面積~高程曲線法,結(jié)合流域的主溝比降,分析兩流域主要泥石流溝在地貌演化階段的異同,正確判斷泥石流流域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對于泥石流防災(zāi)減災(zāi)工作具重要意義。

      1 面積高程與地貌演化階段

      隨著Daivis提出地貌演化理論,許多學(xué)者開始了地貌發(fā)育階段的定量分析。1952年美國地貌學(xué)家A.N.Strahler提出的面積 ~高程曲線法[3],對 Davis的地理循環(huán)各個階段進(jìn)行了定量劃分,直觀的反應(yīng)了流域演化過程中“面”的變化,可作為流域三維整體的概化。國內(nèi)一些學(xué)者運用該理論對地貌演化階段進(jìn)行了定量分析的相關(guān)研究[4-8]。通過一系列(xi,yi),可得到流域面積~高程曲線的關(guān)系曲線:

      式中:x,y——橫縱坐標(biāo),x,y 取值范圍[0,1],x=a/A,y=h/H;a為每一條等高線以上的控制面積;A為泥石流流域面積;h每條等高線與流域最低點的相對高差;H為流域相對高差。

      地形發(fā)育階段函數(shù)I:

      幼年期:I>0.60;壯年期:0.35≤I≤0.60;老年期:I<0.35。

      I為曲線和x軸、y軸包含面積與整個方塊的面積之比(圖1)。當(dāng)I>0.6時,表示流域的地表物質(zhì)被侵蝕<40%,面積表示了流域的整體侵蝕狀況,而曲線的形狀則直觀反映了流域不同部位的侵蝕特征,坡面形狀是侵蝕流域地貌演化階段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

      圖1 面積~高程積分曲線劃分地貌發(fā)育階段示意圖Fig.1 Th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stage reflected by the integral curve of Area-Altitude

      2 白龍江和小江泥石流發(fā)育概況

      白龍江和小江流域地處我國西南地形急變帶,由于地層破碎、新構(gòu)造運動強烈、地形陡峻,植被稀少,加之多短歷時強降雨,人為擾動強烈,極有利于泥石流的發(fā)育及活動[9],成為長江上游泥石流災(zāi)害最為嚴(yán)重的區(qū)域[10]。白龍江位于川甘境內(nèi),自西北流向東南,主要受白龍江深大斷裂的控制,流域相對高差超過4000m。干流河道平均坡降約為3.4‰,其中,舟曲以上平均比降超過10‰,碧口以下平均坡降約1.4‰(圖2)。

      圖2 白龍江干流縱剖面圖Fig.2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Bailong river

      小江流域位于金沙江中游右岸,地處在川、滇中山地區(qū),以南北向發(fā)育的小江深大斷裂為主控制線。流域內(nèi)相對高差3500m,最低點為小江匯口,海拔695m,干流平均比降10.3‰(圖3)。小江流域泥石流分布之廣,類型之齊全、活動之頻繁、規(guī)模之巨大以及危害之嚴(yán)重,均屬國內(nèi)罕見[11],小江流域每年的土壤侵蝕量高達(dá)4200×104t,年土壤侵蝕量高達(dá)1.38×104t/km2(JACA,2005)。

      圖3 小江干流、塊河縱剖面圖Fig.3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Xiaojiang river

      調(diào)查表明白龍江干流共分布一定規(guī)模的泥石流溝250條,中上游地區(qū)是分布密度最大、暴發(fā)頻率最高的地區(qū),旺藏~碧口河段泥石流分布線密度為0.82條/km。小江流域的泥石流溝在功山以下的小江干流以及塊河兩岸密集分布,共發(fā)育泥石流溝122條,其中功山~小江口河段泥石流分布線密度為0.83條/km。

      考慮地理位置、流域面積、泥石流性質(zhì)和歷史災(zāi)害情況等因素,分別選取主要泥石流溝。白龍江干流各主要泥石流溝主要特征參數(shù)見表1,其中北峪河、火燒溝、泥灣溝、甘家溝和三眼峪溝,歷史上或發(fā)生過重大災(zāi)害,或泥石流發(fā)生頻率較高:小江干流各主要泥石流溝主要特征參數(shù)見表2,包括了流域中最為著名的蔣家溝、大白泥溝和小白泥溝,近幾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暴發(fā)不同規(guī)模的泥石流。

      根據(jù)表1、2可知,白龍江干流主要泥石流溝平均流域面積26.43 km2,小江干流為35.40 km2。流域山坡坡度方面,白龍江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坡度范圍在15°~40°,小江流域則主要分布在10°~35°的范圍內(nèi)。

      主溝比降反映了流域的溝道演化的狀況,是表征泥石流溝谷水動力條件的重要參數(shù),對泥石流活動度有一定影響。大量統(tǒng)計分析表明[12],300‰左右溝床比降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溝床比降過大,與松散物質(zhì)休止角相當(dāng),易發(fā)生坡面泥石流;溝床比降過小,則松散物質(zhì)起動難度大。白龍江干流主要泥石流溝平均比降為271.20‰,小江干流主要泥石流溝平均比降為209.56‰,相對高差小江泥石流溝大于白龍江泥石流溝(圖4)。

      表1 白龍流域主要泥石流溝特征值一覽表Table 1 The main debris flow gullies'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Bailong river

      表2 小江流域主要泥石流溝特征值一覽表Table 2 The main debris flow gullies'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Xiaojiang river

      圖4 白龍江小江主要泥石流溝縱剖面(淺色:小江流域,深色:白龍江流域)Fig.4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main debris flow gullies of Bailong River and Xiaojiang river

      3 白龍江和小江泥石流流域演化階段分析

      根據(jù)白龍江和小江1∶10萬比例尺的地形圖等高線,分別量算出 a、A、h、H,得出一系列的坐標(biāo)對(xi,yi),繪制出各泥石流流域的面積~高程曲線(圖5、6)。通常計算流域發(fā)育階段的方法為對面積~高程曲線進(jìn)行擬合后積分計算得出,本文運用Arcmap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利用相似比例原理,對面積高程曲線數(shù)字化后求出。

      通過對兩個流域主要泥石流溝發(fā)育階段的計算,白龍江干流泥石流溝的發(fā)育階段介于0.35~0.62之間,平均值0.48,按地貌發(fā)育階段劃分結(jié)果:22條為壯年期,僅硝水溝1條處在老年期,其面積高程曲線面積積分為0.62。小江流域主要泥石流流域面積~高程曲線積分在0.31~0.66之間,平均值為0.50,其中發(fā)育階段為壯年期的為19條,占總數(shù)的82.6%;發(fā)育階段為幼年期的有3條,分別為豆腐溝、紅沙溝和黑水河;僅石羊溝為老年期。

      進(jìn)一步分析各泥石流流域面積~高程曲線發(fā)現(xiàn),雖然大部分泥石流溝發(fā)育階段屬于壯年期,但面積~高程曲線表現(xiàn)4四種不同的類型:近直線型、上凸型、中凸型和下凸型。如燕灣溝為近直線型、豆腐溝為上凸型、蔣家溝為中凸形、石門溝為下凸型。流域面積~高程曲線代表流域不同部位受侵蝕的程度,上凸型表示上部侵蝕弱,下部侵蝕強烈,下凸型則相反,中凸型代表中部侵蝕較弱、近直線型則表示流域整體侵蝕狀況相當(dāng)。

      圖5 白龍江流域泥石流溝面積~高程曲線Fig.5 The Area-Altitude curve of debris flow gullies in Bailong river basin

      根據(jù)泥石流流域不同部位的劃分,上部為形成區(qū),中部為流通區(qū),下部為堆積區(qū),即上凸型或中凸型的地貌演化階段更有利于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質(zhì)。如蔣家溝、大白泥溝、小白泥溝、火燒溝和燕灣溝等都屬于這兩種類型。

      4 結(jié)論

      (1)白龍江代表性泥石流溝主溝平均比降271.20‰,小江干流主要泥石流溝平均比降為209.56‰,白龍江干流泥石流主溝比降高于小江流域泥石流溝,相對高差則小江泥石流溝大于白龍江泥石流溝。

      圖6 小江流域泥石流溝面積~高程曲線Fig.6 The Area-Altitude curve of Debris flow gullies in Xiaojiang river basin

      (2)白龍江和小江流域的泥石流溝大多處在地貌演化的壯年期階段,白龍江和小江分別為95.7%和82.6%,即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兩個流域的泥石流還將持續(xù)活動。

      (3)流域間主要泥石流溝演化階段比較結(jié)果顯示,小江流域泥石流所處演化階段略遲于白龍江流域,小江流域平均值為0.50,白龍江為0.48,小江有幼年期的泥石流溝3條,白龍江無幼年期泥石流溝。

      (4)比較同一演化階段不同線型的泥石流活動狀況發(fā)現(xiàn),上凸型和中凸型均有利于泥石流活動,下凸型的演化類型不利于泥石流的活動。

      [1]李泳,陳曉清,胡凱衡,等.流域特征曲線與泥石流活動[J].山地學(xué)報,2006,24(3):320-326.LI Yong,CHEN Xiaoqing,HU Kaiheng,et al.Characteristic curves and debris flow activity of a valley[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6,24(3):320-326.

      [2]李德基.泥石流災(zāi)害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7:95-104.LI Deji.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bris flow mitig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1997:95-104.

      [3]Strahler,A.N.Hypsometrie(Area-Altitude)analysis of erosional topography[J]Geo1.Soc.Am.Bull,1952,63:1117-1142.

      [4]鐘南山.侵蝕流域系統(tǒng)的信息嫡[J].水土保持學(xué)報,1987,1(2):1-7.ZHONG Nanshan.Comentropy in erosional drainagesystem[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7,1(2):1-7.

      [5]李克煌,管華,馬建華,等.自然地理界面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230-237.LI Kehuang,GUAN Hua,MA Jianhua,et al.Interfac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M].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1996:230-237.

      [6]管華,高更和.秦嶺——黃淮平原交界帶地貌演化階段的信息嫡判定[J].地理科學(xué),2002,22(6):673-676.GUAN Hua,GAO Genghe.Distingguishing of the geomophic evolution stage with information entrop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of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6):673-676.

      [7]阮詩昆,莊儒新.泥石流流域地貌發(fā)育階段的定量分析[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07,21(6):695-697.RUAN Shikun,ZHUANG Ruxin. The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stage of th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in debris flow area[J].Resources Enviromment &Eengineering,2007,21(6):695-697.

      [8]李泳,胡凱衡,蘇鳳環(huán),等.流域演化與泥石流的系統(tǒng)性——以云南東川蔣家溝為例[J].山地學(xué)報,2009,27(4):449-456.LI Yong,HU Kaiheng,SU Fenghuan,et al.Debris flow viewed from the Basin evolution—A case study of Jiangjia gulley.Yunn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9,27(4):449-456.

      [9]李鴻璉,曾思偉.甘肅泥石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44-48.LI Honglian,ZENG Siwei.Gansu debris flow[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1982:44-48.

      [10]柳金峰,黃江成,歐國強,等.甘肅隴南武都區(qū)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J].中國地質(zhì)災(zāi)害與防治學(xué)報,2010,21(4):8-13.LIU Jinfeng,HUANG Jiangcheng,OU Guoqiang,et al.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of debris flow in the Wudu district,Longnan city,Gansu province[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10,21(4):8-13.

      [11]杜榕桓,康志成,陳循謙,等.云南小江泥石流綜合考察與防治規(guī)劃研究[M].重慶: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重慶分社,1987:1-6.DU Ronghuan,KANG Zhicheng,CHEN Xunqian,et al.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planning for debris flows in Xiaoji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M].Sci and Tech Press,Chongqing Branch,1987:1-6.

      [12]陳景武,朱平一,汪凱,等.長江上游暴雨泥石流形成的雨量條件和預(yù)報參數(shù)研究[R].1994:47-48.CHEN Jingwu,ZHU Pingyi,WANG Kai,et al.The study on the rain condition and forcast perameter of rainstorm debris flow in upper Yangtze River[R].1994:47-48.

      猜你喜歡
      白龍江發(fā)育階段小江
      小麥生殖發(fā)育階段對低溫的敏感性鑒定
      An Annotated List of Lizards (Sauria:Squamata) Recorded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勸 告
      快樂語文(2020年32期)2021-01-15 09:25:34
      白龍江畔菜花香
      對森工林區(qū)在商品林基地培養(yǎng)速生楊樹探討
      白龍江畔
      讓小江聽電話
      白龍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主要威脅及工作對策
      大花黃牡丹葉片發(fā)育過程中氣孔密度和氣孔指數(shù)的動態(tài)變化
      黃肉桃果實發(fā)育階段類胡蘿卜素的變化
      乾安县| 尼玛县| 射洪县| 青浦区| 东至县| 龙岩市| 察雅县| 和政县| 团风县| 徐州市| 松江区| 台前县| 康乐县| 陆河县| 瓮安县| 伊春市| 乌拉特前旗| 遂平县| 唐海县| 漠河县| 曲阳县| 周至县| 浏阳市| 荣昌县| 汝阳县| 称多县| 赤城县| 修水县| 山西省| 武隆县| 双牌县| 孟村| 通山县| 定日县| 浦县| 吉安县| 银川市| 丰镇市| 信丰县| 甘德县|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