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霞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明代奉天殿名稱沿革之緣由探討
范長霞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北京紫禁城的核心所在,而太和殿在紫禁城前殿后寢的建筑格局中,稱為三大殿的第一大殿,其地位、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太和殿在明代原名奉天殿,奉天殿之名在明代經(jīng)歷兩次轉變,而這種轉變必定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氛圍。所以,本文試對奉天殿在有明一代的名稱沿革進行爬梳,還原其名稱沿革背后的深層次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氛圍。
奉天殿;皇極殿;洪武;永樂;嘉靖
紫禁城作為舊皇宮,不僅代表了古代建筑的最高規(guī)格,是古建筑的集大成者和歷代建筑水平的集中反映,而且承載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幾乎未曾中斷的文明,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和見證,其價值不言而喻。紫禁城中,代表性建筑莫過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而太和殿作為標志性三大殿的第一大殿,其地位、作用之重要不可低估。太和殿在明代原名奉天殿,其名在明代經(jīng)歷兩次轉變,而這種轉變必定是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氛圍的反映。
有明一代洪武年間于南京、永樂年間于北京分別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宮殿建筑,分別為南京明皇宮、北京明皇宮。佚名所作《明內廷規(guī)制考》將奉天殿自洪武至嘉靖四十一年的沿革進行了綜述:“永樂十四年車駕巡幸北京,因議營建宮城,初燕邸因元故宮,……太宗登極后,即故宮建奉天三殿以備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于東,去舊宮可一里許,悉如南京之制,而宏廠過之。按南京宮殿作于吳元年,門曰奉天,三殿曰奉天、曰華蓋、曰謹身……北京宮殿悉仿其制……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四月十三日,奉天等殿門災,是日卯刻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驟起,由正殿延燒至午門樓廊俱盡,次日辰刻始熄。三十七年七月大朝門等工成,四十一年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極殿,門曰皇極門,華蓋殿為中極,謹身殿為建極?!雹儆纱丝梢姡瑑纱嗡▽m殿的形制是一脈相承而來,不僅如此,其名稱亦遞相沿用。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建文四年取建文帝而代之,是為成祖。成祖告祭孝陵之后御奉天殿即皇帝位。從正史可知,明成祖在即位之初即有遷都的打算,并且堂而皇之冠遷都以遠紹太祖意之名,永樂元年正月十三日,禮部尚書李志剛等言: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也,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為北京。②并進一步著手營建北京宮殿。永樂十八年宮殿成,并于十九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至于遷都原因,后世學者多有考證。不論原因究竟為何,成祖最終力排眾議,以強權促成遷都。以北京為都,并營建宮殿,其且其形制悉仿南京之制。
“(永樂)十八年建北京,凡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壯麗過之”③,可見南京、北京兩處宮殿的形制是一脈相承而來,雖然其中不乏局部變動。嘉靖四十一年之前的南京、北京三處宮殿的奉天殿雖經(jīng)歷多次或大或小的修補,但名稱是一路因襲而來,承太祖“奉天”之命名。從奉天殿自身的歷史來講,重要的關捩點有太祖洪武年間、成祖永樂遷都時期以及世宗嘉靖時期。
奉天殿地位相當于古代的明堂,在三大殿中規(guī)制最高,地位最尊?!胺钐斓睢敝诿鞔?,有太祖朱元璋首先命名:“蓋人君至尊無對,所當敬畏者惟天地,此而不用其誠,何所復用其誠。仰惟皇上嗣極以來,祗畏天顯,率由舊章,故未嘗有所違越,一念之誠自能上通于天。”④言人主至尊,天是唯一值得人主敬畏的,所以人主要以一念至誠上通于天,奉天傳旨意,下達于民。(嘉靖)三十六年八月甲申,大學士嚴嵩疏言,“昨奉圣諭,殿名奉天,是已即天也,皇祖何取?臣仰窺,圣徳不以天自居。傳記有曰:人君其尊如天,孔子作春秋系王于天。又書曰:天命天討。言人君賞罰不自己出,一歸于天,祖制已久,宜勅禮官集議,以俟圣裁。上曰:卿釋奉天二字義甚正,第非題扁用也。遂勅部曰:人君奉天,已身坐之,終未安,況災毀初罹,兩蒙昭示,名稱之舊不可復?!雹荽颂帲鞔髮W士嚴嵩揣測皇祖圣意,言太祖朱元璋以奉天命名者,乃是為昭示對上天的虔誠敬畏與順服,并有皇天在上,目鑒人主臨朝,人主則有枕戈待旦之思,清明執(zhí)政以答上天之蔭護。這種解釋得到嘉靖皇帝的嘉許?!洞呵锓甭丁穼Α疤熳印睆奶炫c人主的關系進行論說,天子者,受命于天,天予其權,天佑而子之,故稱為天子。朱元璋出身草莽,一旦踐祚而成為君臨天下的九五之尊,自然要強化君權,這一切并不同于一般的君主強化皇權。以維系并穩(wěn)固其統(tǒng)治,強調其統(tǒng)治之正統(tǒng)性,合法性與唯一性。這對朱元璋而言,尤為重要。朱元璋也明顯意識到這一點,最顯然的政治措施是太祖朱元璋廢除自秦設立并沿襲千年的丞相制度,恰于明代,恰于洪武年間。此外,朱元璋還羅織各種罪名借以鏟除洪武開國功臣,而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加強皇權的物化的具體措施,奉天殿之定名便是其一。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以名稱的確立向朝臣及天下庶民在無形中傳遞皇權之正統(tǒng),潛移默化。所以,在朱元璋統(tǒng)治期,自吳王宮殿至中都宮殿再到南京明皇宮一直得以沿用。
后明成祖建北京宮殿,亦沿用?!俺钐婷?,成祖因之不更,上天垂示今已兩矣,嵩謂太祖定名,莫非奉天,改之,必前代所無之名,今只仍祖。惟天字當出奉字上,于是部臣以扁式請為橫扁,天字居中,上岀奉殿二字,兩傍稍下相對,上謂不雅,乃取尚書洪范字義更各?!雹拗劣诔勺嫜赜梅钐熘?,可從成祖靖難之役說起。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靖難成功,代建文帝而成為明朝正統(tǒng)。之后又對建文舊臣大肆屠戮。雖然成功踐祚,但終究屬于篡權奪位,不僅有違皇考之圣意,并于心有愧,所以才會有下罪己詔之意。雖然如此,成祖必然向天下宣示自己靖難承皇明大統(tǒng)的正義性與合法性,所以在承父之大業(yè)時因沿太祖之政治體制,以表明自己遠紹高祖本意、一脈相承之正統(tǒng)。永樂十八年,北京新殿告竣,十一月成祖下諭詔,將遷都北京一事美其名曰:“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貽子孫萬世之弘規(guī)”,將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靖難,美化為承先帝而啟子孫的偉業(yè)。從這個層面來講,奉天殿在永樂時期因沿其名便不足為怪。
后來奉天殿在內的三大殿屢遭災毀。奉天殿之名一直沿用至嘉靖四十一年完成對三大殿的大修,并于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奉天殿更皇極殿牌,華蓋殿更中極殿牌,謹身殿更建極殿牌”。(嘉靖)三十六年皇帝答大學士嚴嵩疏,“卿釋奉天二字義甚正,第非題扁用也。遂勅部曰:人君奉天,已身坐之,終未安,況災毀初罹,兩蒙昭示,名稱之舊不可復……四十一年九月甲申,更名奉天殿曰皇極,華蓋殿曰中極,謹身殿曰建極……嵩謂太祖定名,莫非奉天,改之,必前代所無之名,今只仍祖,惟天字當出奉字上。于是部臣以扁式請為橫扁,天字居中,上岀奉殿二字,兩傍稍下相對。上謂不雅,乃取尚書洪范字義更名?!雹呒尉富实壅J為兩次蒙受天意的指示(指永樂和嘉靖年間兩次災毀),不能再恢復舊名了。并最終決定取《尚書·洪范》之字義為殿名。
“皇極,皇建其有極”?;?,大也;極,中也。“論語所謂勝殘去殺矣,民皆合于大中,言舉動每事得中,不犯法憲,是合大中,即《洪范》所謂皇極是也”⑧,指君王建立政事要遵循大中之道,不偏不倚,中正為道,進一步闡述皇帝的治國理念及思想。
可見,不論太祖定名奉天、成祖因沿奉天,還是世宗之更名皇極,都是統(tǒng)治者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都是為傳遞統(tǒng)治者特定的統(tǒng)治理念,為其封建統(tǒng)治而服務的結果。當然,這并不足為怪,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的所有舉措,一言以蔽之,無一不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一初衷和根本目的出發(fā)。殿名的因沿、更改,其中的曲折反復同樣不出其外。
注釋:
①⑦佚名.《明內廷規(guī)制考》,卷一.清借月山房匯鈔本.
②《太宗永樂實錄》,卷一六,見趙其昌輯《明實錄北京史料》第一冊,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③張廷玉等.《欽定四庫全書·明史》,卷六十八.
④《明經(jīng)世文編·請重大祀疏重大祀》,卷一百十三.
⑤郭正域.《皇明典禮志》,卷十九,明萬歷四十一年劉汝康刻本.
⑧孔安國.《尚書注疏·虞書》,卷四,清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
K248
A
1005-5312(2014)11-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