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瓏
摘 要:匯率制度選擇的研究是國際金融領域的傳統(tǒng)課題,也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問題,“不可能三角”理論作為該問題的一個經(jīng)典分析工具常被作為重要參考依據(jù)。對在綜合國內(nèi)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回顧并整理了“不可能三角”理論的產(chǎn)生背景、發(fā)展、理論內(nèi)涵等,并對若干主要的擴展理論進行了綜述和總結。
關鍵詞: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不可能三角;三元悖論;擴展三角理論;四面體假說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3012504
在匯率制度選擇方面,“不可能三角”理論長期以來一直被公認為是經(jīng)典的理論分析,國際上關于匯率制度選擇的研究常以此為依據(jù)。在我國,關于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一直以來也是以此理論作為主要參考。為了克服傳統(tǒng)的不可能三角對匯率制度選擇問題的分析局限,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同時考慮它影響因素來分析并進行了一定的擴展。
1 “不可能三角”理論的發(fā)展歷程
1.1 米德沖突(Meada Conflict)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弗里德曼在《浮動匯率論》中指出固定匯率制的弊端,認為只有實行浮動匯率制才能有效調(diào)節(jié)國際收支平衡。隨后,米德于1951年在《國際收支》一文中指出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只能主要運用政策來調(diào)節(jié)社會總需求,進一步影響內(nèi)外均衡,在開放經(jīng)濟運行的特定區(qū)間便會無法兼顧內(nèi)外均衡,難以維持固定匯率制度。米德所分析的沖突通常是指以下兩種:固定匯率下失業(yè)率上升同時經(jīng)常賬戶逆差、通貨膨脹與經(jīng)常賬戶盈余并存。由于匯率工具無法使用,要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達到內(nèi)外部同時均衡,政策制定將陷入左右為難。因此他認為,固定匯率制要求對資本進行管制,控制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
1.2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
20世紀60年代,關于匯率制度選擇的爭論集中于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之間。以弗里德曼為首的經(jīng)濟學家提出浮動匯率有利于吸收外部沖擊,而以蒙代爾、金德爾伯格等人則認為固定匯率制促進各國聯(lián)成穩(wěn)定的經(jīng)濟體系,有利于世界經(jīng)濟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最初形成,是1960年的《在固定和浮動匯率下國際調(diào)整的貨幣動態(tài)》一文,蒙代爾在靜態(tài)條件下提出商品和服務市場的等式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等式?!懊纱鸂栕C明了匯率制度的深遠重要性: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強而有力,財政政策無能為力;固定匯率下,兩個政策的效果恰好相反”。1962年,弗萊明在《固定和浮動匯率制下國內(nèi)金融政策》中,以IS-LM模型為基礎,融入國際收支因素,研究了內(nèi)外均衡在開放經(jīng)濟下的實現(xiàn),指出穩(wěn)定政策的效果取決于國際資本流動的程度。該模型擴展了對不同政策效應在開放經(jīng)濟下的分析,說明一國宏觀經(jīng)濟受資本流動情況和匯率制度的影響,證明了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米德沖突”是可以解決的。
1.3 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
固定匯率制會使貨幣政策喪失自主性,無法調(diào)節(jié)對國內(nèi)產(chǎn)出和就業(yè),只能作為來沖銷資本的流動維持匯率穩(wěn)定的工具。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fā),蒙代爾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不能兼得。據(jù)此,克魯格曼和奧伯斯費爾德(1979)進一步將其形式化為“不可能三角”模型。
2 “不可能三角”理論的內(nèi)涵
“不可能三角”的基本含義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獨立和匯率穩(wěn)定,即三角的三個頂點不能同時成立,如圖1所示.
圖1 不可能三角它形象地說明了在資本流動性、貨幣政策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有三種選擇:
(1)保持資本完全流動性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放棄匯率穩(wěn)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自由出入的國際資金導致國際收支不穩(wěn)定,如果貨幣當局保持貨幣政策獨立并不對此進行干預,本幣匯率將隨著資金供求情況頻繁波動。通過匯率調(diào)整以改善國際收支由此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有一定局限性,但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擇。然而,在發(fā)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由于信心危機的存在,其效果將大打折扣,甚至反而導致危機惡化,政府的最后會選擇實行資本管制以穩(wěn)定經(jīng)濟形勢。
(2)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wěn)定,放棄資本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沖擊、匯率貶值無效時,資本管制成了唯一選擇。這多見于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國家。一方面由于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穩(wěn)定的對外經(jīng)濟,另一方面是則是資本管制監(jiān)管能力較弱,無法有效管理自由流動的資本。
(3)維持資本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穩(wěn)定,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在匯率固定的情況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將抵消一國貨幣政策的效果,導致本國貨幣喪失獨立性。在此情況下很難做到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根據(jù)本國實際情況對經(jīng)濟進行調(diào)控,最多是發(fā)生投機沖擊時在短期內(nèi)被動調(diào)整利率以維護匯率固定。事實上,為實現(xiàn)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wěn)定,貨幣政策獨立性將被被迫放棄。
“不可能三角理論”清晰地闡釋了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wěn)定性三者之間的關系,但它遺漏了關于國際資本市場中存量均衡的討論,也沒有表述中間匯率制度的影響。在“不可能三角”模型中,蒙代爾認為形成利差的唯一因素是國際資本流動,然而在現(xiàn)實中各國利差是普遍存在的。
3 “不可能三角”理論的擴展
關于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及由此得出的“不可能角”理論仍被公認為是較好的分析工具,因而國際上長期以來將“不可能三角”理論引為經(jīng)典的匯率制度選擇依據(jù)。但由于理論自身的遺漏和局限性,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同時考慮其它影響因素來對其進行擴展。其中主要有克魯格曼和弗蘭科爾(1999)的三元悖論、易綱和湯弦(2001)的擴展三角理論、豪斯曼(2001)等將一國本幣國際借債能力的引入以及沈國兵和史晉川(2002)以此為基礎提出的四面體假說等,下文將對以上理論進行分析。endprint
3.1 三元悖論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克魯格曼認為主要原因是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的固定匯率制度。他在《亞洲發(fā)生了什么》中提出了“三元悖論”理論,并在《蕭條經(jīng)濟學的回歸》中對該理論進行了論述,指出一國無法同時實現(xiàn)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wěn)定三大金融目標,只能選擇其中兩個。
這一原則可以用圖2來直觀表示?!叭U摗笔侵傅氖瞧渲械幕疑菂^(qū)域。資本完全流動同時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則貨幣政策喪失完全獨立;若堅持貨幣政策獨立,則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維持貨幣政策獨立和固定匯率制度,則必須實行資本管制。即灰色三角形的三角只能擇其二。它是對開放經(jīng)濟條件下宏觀經(jīng)濟政策選擇問題的高度抽象概括。
圖2 三元悖論然而,實際經(jīng)濟中幾乎不存在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和匯率制度的完全固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是相對的,很難保證完全獨立;有些國家實行的是介于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之間的體制;資本也存在既非完全管制也非自由流動的狀態(tài)。正如弗蘭科爾(1999)所說,“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說明,為什么不可以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wěn)定兩個目標的抉擇中各放棄一半,從而實現(xiàn)一半的匯率穩(wěn)定和一半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倍F(xiàn)實經(jīng)濟生活中,一國的政策選擇通常是處于介于各種極端情況之間,這也正是“三元悖論”的局限。
3.2 擴展三角理論
對于許多國家,尤其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大規(guī)模的資本流動尚且不構成問題,實行中間匯率制度更為合適。在研究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國內(nèi)學者嘗試在“不可能三角”的基礎上根據(jù)我國的特殊國情來具體分析。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易綱和湯弦(2001)在《匯率制度“角點解假設”的一個理論基礎》中提出的擴展三角理論。
假定金融衍生工具不發(fā)達,一方面不能通過對沖來規(guī)避匯率風險,另一方面也使投機攻擊缺乏有力的杠桿,同時資本流動程度是外生的,由國內(nèi)金融體系成熟度決定。他們進一步擴展不可能三角,構造了一個指標體系,提出x+y+m=2公式。其中x代表匯率,y代表貨幣政策,m代表資本流動狀態(tài)。每個點(x,y,m)到三邊(匯率穩(wěn)定,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完全自由流動)的距離分別為(1-x,1-y,1-m)。三個變量取值區(qū)間為[0,1]。X、Y、Z從0到1分別表示從完全自由浮動到完全的固定匯率制度、從貨幣聯(lián)盟到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從資本完全管制到資本自由流動,x、y和m箭頭分別表示匯率穩(wěn)定性、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流動性增加的方向。如圖3所示:
圖3 擴展三角可見,x,y,m中,任意兩個為1,另一個就必為0,每個變量在0到1之間取值所對應的政策組合被稱為中間匯率制。這樣就為分析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和弗蘭科爾的“半獨立、半穩(wěn)定”的觀點(即(x,y,m)=(1/2,1/2,1)這一類的情況)提供了形式化的工具。在擴展三角中,匯率制度的選擇有以下幾種: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匯率自由浮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完全管制+匯率固定、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有限流動+匯率有限浮動、貨幣政策不獨立+資本完全流動+匯率固定、貨幣政策有限獨立+資本有限流動+匯率固定、貨幣政策有限獨立+資本完全流動+匯率有限浮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資本有限流動+匯率有限浮動。
這一分析框架把前人的角點解擴展為所有可能的組合,說明了中間匯率制度存在的可能性。這不僅為我國研究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我們分析未來的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當資本流動規(guī)模比較小、金融衍生工具不發(fā)達時,經(jīng)濟個體不能通過對沖來規(guī)避匯率風險,同時投機攻擊也缺乏有效的放大杠桿,政府可選擇中間制度解。而隨著資本流動規(guī)模逐漸增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發(fā)展,中間匯率制度試圖為公眾提供免費的匯率風險保險而導致公眾的道德風險行為,這很可能成為貨幣危機的根源。他們認為當效率的要求使各國趨向于資本完全流動時,匯率制度將趨向貨幣聯(lián)盟的形式或更加靈活,最終角點解制度將占優(yōu)勢,完全浮動將與貨幣聯(lián)盟并存,而貨幣聯(lián)盟對外又完全浮動。
擴展三角理論雖然將不可能三角模型形式化,但也只是關于匯率制度選擇的一種特例,沒有考慮到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國家用本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債能力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匯率浮動方式。
3.3 本幣國際借債能力的引入
長期以來,對匯率制度選擇的研究多是局限于資本流動性、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制度的固定與否三者組合的框架里,并沒有過多的突破。
豪斯曼等指出,被歸類為浮動匯率制度或?qū)挿鶇R率帶的國家在管理匯率政策的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在國際儲備的水平、匯市干預的傾向和為應對沖擊所允許的匯率靈活性上。他們記錄這些差異,探索匯率變動到價格的傳遞以及在資產(chǎn)負債表的貨幣錯配的后果并由此聯(lián)想到一個國家本國貨幣的國際借款能力,發(fā)現(xiàn)它和浮動匯率模式之間有很強的聯(lián)系。他們采集38個國家的樣本(12個工業(yè)國家和26個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現(xiàn)這些國家持有的儲備水平差異很大的差異,第三世界國家浮動的儲備非常低的水平,允許儲備或利率水平相對高的匯率波動,新興國家則在相反的極端,而其他工業(yè)國家處于中間位置。他們分析,不需要管理匯率的國家并不需要大量儲備,而需要對匯率水平進行管理的國家則需要大量的儲備來支持匯率政策??梢砸员編胚M行國際借款的國家傾向于保持規(guī)模較小的儲備,并且能容忍較高的利率變動波動,而不以本幣進行國際借債的浮動匯率制國家往往傾向于持有較大規(guī)模的儲備,并且對于匯率所能容忍的波動則比前者要小得多。
雖然豪斯曼等在論文中將國家本國貨幣的國際借款能力納入考慮的重點不是為了解決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匯率制度之間選擇的問題,而是著重于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匯率管理,但他們的這一發(fā)現(xiàn)的確為“不可能三角”理論的突破性擴展——引入第四個重要變量——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起到了關鍵的啟示作用。
3.4 四面體假說endprint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沈國兵和史晉川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可能三角及其擴展》中,將本幣國際借債能力引入易綱的擴展三角模型基礎,將不可能三角模型拓展為四面體假說,并且進一步認為,不可能三角是四面體假說的一個特例。
他們假定匯率浮動方式主要取決于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借債能力,而不是匯率傳遞水平,那么一般而言,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越強,允許匯率變動程度越高。此外,他們修正補充了兩種反常情況: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很強,卻保持匯率固定,如EMU和貨幣局;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很弱,卻不得不讓匯率自由浮動,如新興市場發(fā)生危機時。因此,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與匯率變動程度就不再是簡單地呈正相關關系,而是存在著多種可能,由此排除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與匯率變動程度之間可能的內(nèi)生性。同樣,本幣的國際借債能力與貨幣政策依附程度、資本控制程度也密切關聯(lián)。當本幣具有完全國際借債能力時,貨幣政策依附程度最小、資本控制程度最??;當本幣具有不完全國際借債能力時,二者變得復雜,貨幣政策可完全獨立、有限獨立或不獨立,資本可有限流動或管制,這也排除了三者之間可能的內(nèi)生性。他們用這四個變量構筑的四面體如圖4所示。
圖4 四面體假說C、M、K、E四個面分別代表本幣無借債能力、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完全流動、固定匯率制。A1、A2、A3、A4四個角分別表示四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組合。O點到四個面垂直距離分別為Cb,Ms,Kc和Ev分別衡量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貨幣政策依附程度、資本控制程度和匯率變動程度。令四面體高為1,則有:0≤Cb,Ms,Kc,Ev≤1;Cb+Ms+Kc+Ev=1。當Cb=0,即本幣無借債能力時,得到Ms+Kc+Ev=1,四面體就退化為底面C,所得組合與“不可能三角”完全一致,故稱后者是四面體所有可能組合的一個子集。當Cb>0時,組合拓展為:本幣完全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完全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這些組合在實踐中是存在的,平面的三角模型無法確切地加以歸類,而在四面體模型中它們得以確切解釋。
隨著新變量的引入,模型和組合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他們預測,在諸多因素的選擇以及自身變化和相互作用之下,匯率制度的選擇是多種匯率制度形式并存的動態(tài)的轉(zhuǎn)換過程。
4 總結與啟示
從最初的米德沖突到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再到不可能三角,隨后擴展到三元悖論、擴展三角和引入了新變量的四面體假說,這些理論在日趨復雜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為研究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以及政策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調(diào)提供了經(jīng)典的分析依據(jù)和基礎。我國1994年至2005年采取“貨幣政策獨立+固定匯率+資本管制”的組合;2005年7月的匯率改革實現(xiàn)了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并增強匯率彈性和逐步放開資本管制;到2010年新匯改,人民幣匯率彈性隨著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進一步增強。由此看出,我國匯率政策都是在此框架下制定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國是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故主要問題即為在固定匯率制和資本自由流動之間二者擇其一,從長期看來,貨幣政策獨立、浮動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一組合將是最終選擇。
實現(xiàn)人民幣匯率完全市場化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資本的自由流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可能三角理論及其擴展理論也逐漸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但其基本原理與框架還是為我國匯率制度選擇提供了理論支持。我們不應該局限于理論本身,而更應該做出發(fā)展,尋求改變和突破并加以靈活應用。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從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對癥下藥,逐步穩(wěn)健地推進匯率制度改革,最終實現(xiàn)預期的匯率自由浮動與資本自由流動目標。
參考文獻
[1]易綱,湯弦.匯率制度“角點解假設”的一個理論基礎[J].金融研究,2001,(08).
[2]沈國兵,史晉川.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可能三角及其擴展[J].世界經(jīng)濟,2002,(10).
[3]沈國兵.匯率制度的選擇:文獻綜述[J].世界經(jīng)濟,2003,(12).
[4]耿強,王琳琳.匯率制度選擇“角點解假說”的興衰[J].當代財經(jīng),2004,(6).
[5]潘冬冬.“三元悖論”理論對我國匯率政策的啟示[J].當代經(jīng)濟,2007,(8).
[6]劉敏,李穎.“三元悖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淺析[J].中國經(jīng)濟金融觀察,2008,(6).
[7]陳浩偉,于曉光.“三元悖論”與中國匯率制度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jīng)貿(mào),2010,(5).
[8]嚴佳佳,趙志燕.三元悖論理論研究評述[J].經(jīng)濟經(jīng)緯,2010,(5).
[9]陳雨露.國際金融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0]克魯格曼.蕭條經(jīng)濟學的回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1]克魯格曼.國際經(jīng)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2]Mundell,R.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
[13]Krugman P.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
[14]Frankel J,Anddrew R.The endogeneity of theoptimom currency area criterion[J].Economic Journa,1999.
[15]Hausmann R.et al.Financial turmoil and the choice of exchange rate regime[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1999.
[16]Hausmann R.,U.Panizza and E.Stein.Why do countries float the way they float? [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0.endprint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沈國兵和史晉川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可能三角及其擴展》中,將本幣國際借債能力引入易綱的擴展三角模型基礎,將不可能三角模型拓展為四面體假說,并且進一步認為,不可能三角是四面體假說的一個特例。
他們假定匯率浮動方式主要取決于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借債能力,而不是匯率傳遞水平,那么一般而言,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越強,允許匯率變動程度越高。此外,他們修正補充了兩種反常情況: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很強,卻保持匯率固定,如EMU和貨幣局;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很弱,卻不得不讓匯率自由浮動,如新興市場發(fā)生危機時。因此,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與匯率變動程度就不再是簡單地呈正相關關系,而是存在著多種可能,由此排除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與匯率變動程度之間可能的內(nèi)生性。同樣,本幣的國際借債能力與貨幣政策依附程度、資本控制程度也密切關聯(lián)。當本幣具有完全國際借債能力時,貨幣政策依附程度最小、資本控制程度最?。划敱編啪哂胁煌耆珖H借債能力時,二者變得復雜,貨幣政策可完全獨立、有限獨立或不獨立,資本可有限流動或管制,這也排除了三者之間可能的內(nèi)生性。他們用這四個變量構筑的四面體如圖4所示。
圖4 四面體假說C、M、K、E四個面分別代表本幣無借債能力、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完全流動、固定匯率制。A1、A2、A3、A4四個角分別表示四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組合。O點到四個面垂直距離分別為Cb,Ms,Kc和Ev分別衡量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貨幣政策依附程度、資本控制程度和匯率變動程度。令四面體高為1,則有:0≤Cb,Ms,Kc,Ev≤1;Cb+Ms+Kc+Ev=1。當Cb=0,即本幣無借債能力時,得到Ms+Kc+Ev=1,四面體就退化為底面C,所得組合與“不可能三角”完全一致,故稱后者是四面體所有可能組合的一個子集。當Cb>0時,組合拓展為:本幣完全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完全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這些組合在實踐中是存在的,平面的三角模型無法確切地加以歸類,而在四面體模型中它們得以確切解釋。
隨著新變量的引入,模型和組合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他們預測,在諸多因素的選擇以及自身變化和相互作用之下,匯率制度的選擇是多種匯率制度形式并存的動態(tài)的轉(zhuǎn)換過程。
4 總結與啟示
從最初的米德沖突到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再到不可能三角,隨后擴展到三元悖論、擴展三角和引入了新變量的四面體假說,這些理論在日趨復雜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為研究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以及政策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調(diào)提供了經(jīng)典的分析依據(jù)和基礎。我國1994年至2005年采取“貨幣政策獨立+固定匯率+資本管制”的組合;2005年7月的匯率改革實現(xiàn)了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并增強匯率彈性和逐步放開資本管制;到2010年新匯改,人民幣匯率彈性隨著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進一步增強。由此看出,我國匯率政策都是在此框架下制定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國是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故主要問題即為在固定匯率制和資本自由流動之間二者擇其一,從長期看來,貨幣政策獨立、浮動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一組合將是最終選擇。
實現(xiàn)人民幣匯率完全市場化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資本的自由流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可能三角理論及其擴展理論也逐漸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但其基本原理與框架還是為我國匯率制度選擇提供了理論支持。我們不應該局限于理論本身,而更應該做出發(fā)展,尋求改變和突破并加以靈活應用。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從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對癥下藥,逐步穩(wěn)健地推進匯率制度改革,最終實現(xiàn)預期的匯率自由浮動與資本自由流動目標。
參考文獻
[1]易綱,湯弦.匯率制度“角點解假設”的一個理論基礎[J].金融研究,2001,(08).
[2]沈國兵,史晉川.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可能三角及其擴展[J].世界經(jīng)濟,2002,(10).
[3]沈國兵.匯率制度的選擇:文獻綜述[J].世界經(jīng)濟,2003,(12).
[4]耿強,王琳琳.匯率制度選擇“角點解假說”的興衰[J].當代財經(jīng),2004,(6).
[5]潘冬冬.“三元悖論”理論對我國匯率政策的啟示[J].當代經(jīng)濟,2007,(8).
[6]劉敏,李穎.“三元悖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淺析[J].中國經(jīng)濟金融觀察,2008,(6).
[7]陳浩偉,于曉光.“三元悖論”與中國匯率制度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jīng)貿(mào),2010,(5).
[8]嚴佳佳,趙志燕.三元悖論理論研究評述[J].經(jīng)濟經(jīng)緯,2010,(5).
[9]陳雨露.國際金融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0]克魯格曼.蕭條經(jīng)濟學的回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1]克魯格曼.國際經(jīng)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2]Mundell,R.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
[13]Krugman P.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
[14]Frankel J,Anddrew R.The endogeneity of theoptimom currency area criterion[J].Economic Journa,1999.
[15]Hausmann R.et al.Financial turmoil and the choice of exchange rate regime[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1999.
[16]Hausmann R.,U.Panizza and E.Stein.Why do countries float the way they float? [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0.endprint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沈國兵和史晉川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可能三角及其擴展》中,將本幣國際借債能力引入易綱的擴展三角模型基礎,將不可能三角模型拓展為四面體假說,并且進一步認為,不可能三角是四面體假說的一個特例。
他們假定匯率浮動方式主要取決于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借債能力,而不是匯率傳遞水平,那么一般而言,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越強,允許匯率變動程度越高。此外,他們修正補充了兩種反常情況: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很強,卻保持匯率固定,如EMU和貨幣局;用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很弱,卻不得不讓匯率自由浮動,如新興市場發(fā)生危機時。因此,本幣在國際市場上借債能力與匯率變動程度就不再是簡單地呈正相關關系,而是存在著多種可能,由此排除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與匯率變動程度之間可能的內(nèi)生性。同樣,本幣的國際借債能力與貨幣政策依附程度、資本控制程度也密切關聯(lián)。當本幣具有完全國際借債能力時,貨幣政策依附程度最小、資本控制程度最?。划敱編啪哂胁煌耆珖H借債能力時,二者變得復雜,貨幣政策可完全獨立、有限獨立或不獨立,資本可有限流動或管制,這也排除了三者之間可能的內(nèi)生性。他們用這四個變量構筑的四面體如圖4所示。
圖4 四面體假說C、M、K、E四個面分別代表本幣無借債能力、貨幣政策完全獨立、資本完全流動、固定匯率制。A1、A2、A3、A4四個角分別表示四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組合。O點到四個面垂直距離分別為Cb,Ms,Kc和Ev分別衡量本幣國際借債能力、貨幣政策依附程度、資本控制程度和匯率變動程度。令四面體高為1,則有:0≤Cb,Ms,Kc,Ev≤1;Cb+Ms+Kc+Ev=1。當Cb=0,即本幣無借債能力時,得到Ms+Kc+Ev=1,四面體就退化為底面C,所得組合與“不可能三角”完全一致,故稱后者是四面體所有可能組合的一個子集。當Cb>0時,組合拓展為:本幣完全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完全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有限浮動、本幣有限借債+資本完全流動+貨幣政策有限獨立+匯率固定、本幣有限借債+資本有限流動+貨幣政策完全獨立+匯率固定。這些組合在實踐中是存在的,平面的三角模型無法確切地加以歸類,而在四面體模型中它們得以確切解釋。
隨著新變量的引入,模型和組合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他們預測,在諸多因素的選擇以及自身變化和相互作用之下,匯率制度的選擇是多種匯率制度形式并存的動態(tài)的轉(zhuǎn)換過程。
4 總結與啟示
從最初的米德沖突到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再到不可能三角,隨后擴展到三元悖論、擴展三角和引入了新變量的四面體假說,這些理論在日趨復雜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為研究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以及政策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調(diào)提供了經(jīng)典的分析依據(jù)和基礎。我國1994年至2005年采取“貨幣政策獨立+固定匯率+資本管制”的組合;2005年7月的匯率改革實現(xiàn)了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并增強匯率彈性和逐步放開資本管制;到2010年新匯改,人民幣匯率彈性隨著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進一步增強。由此看出,我國匯率政策都是在此框架下制定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國是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故主要問題即為在固定匯率制和資本自由流動之間二者擇其一,從長期看來,貨幣政策獨立、浮動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一組合將是最終選擇。
實現(xiàn)人民幣匯率完全市場化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資本的自由流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可能三角理論及其擴展理論也逐漸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但其基本原理與框架還是為我國匯率制度選擇提供了理論支持。我們不應該局限于理論本身,而更應該做出發(fā)展,尋求改變和突破并加以靈活應用。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從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對癥下藥,逐步穩(wěn)健地推進匯率制度改革,最終實現(xiàn)預期的匯率自由浮動與資本自由流動目標。
參考文獻
[1]易綱,湯弦.匯率制度“角點解假設”的一個理論基礎[J].金融研究,2001,(08).
[2]沈國兵,史晉川.匯率制度的選擇:不可能三角及其擴展[J].世界經(jīng)濟,2002,(10).
[3]沈國兵.匯率制度的選擇:文獻綜述[J].世界經(jīng)濟,2003,(12).
[4]耿強,王琳琳.匯率制度選擇“角點解假說”的興衰[J].當代財經(jīng),2004,(6).
[5]潘冬冬.“三元悖論”理論對我國匯率政策的啟示[J].當代經(jīng)濟,2007,(8).
[6]劉敏,李穎.“三元悖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淺析[J].中國經(jīng)濟金融觀察,2008,(6).
[7]陳浩偉,于曉光.“三元悖論”與中國匯率制度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jīng)貿(mào),2010,(5).
[8]嚴佳佳,趙志燕.三元悖論理論研究評述[J].經(jīng)濟經(jīng)緯,2010,(5).
[9]陳雨露.國際金融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0]克魯格曼.蕭條經(jīng)濟學的回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1]克魯格曼.國際經(jīng)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2]Mundell,R.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
[13]Krugman P.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
[14]Frankel J,Anddrew R.The endogeneity of theoptimom currency area criterion[J].Economic Journa,1999.
[15]Hausmann R.et al.Financial turmoil and the choice of exchange rate regime[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1999.
[16]Hausmann R.,U.Panizza and E.Stein.Why do countries float the way they float? [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