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春運,是中國改革開放30來年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從狹義來說,古人是沒有春運的。但是,從廣義來說,從春節(jié)出現(xiàn)那時起,春運現(xiàn)象就存在了。
古代春運同樣源于回家過年!
春節(jié),民間俗稱“過年”。過年與平日最大的不同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每個家庭成員都會趕回來,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爭著“過年回家”,便應該是古代春運的源頭。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政策,特別是封建時代“父母在不遠游”等禮俗因素的限制,過去人口流動的數量并不大,距離也不會遠,古代春運的主體并非“外出務工人員”,而是公務人士和商人。
秦代重視交通建設!
解決春運矛盾,根本上是要解決交通問題。因此,中國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時代,中國人便十分重視道路交通的建設,在安陽殷墟考古中便發(fā)現(xiàn)了大量車馬坑。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全國性公路網,這給“春運”提供了便捷。據《漢書·賈山傳》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瘪Y道是秦國的國道,從記載來看,馳道并不輸于現(xiàn)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此馳道寬達69米。
唐代“春運”全國統(tǒng)一價!
為保證節(jié)日運輸,中國古代有官辦、商辦、民營三類交通體系,但不論哪一種都是要收費的。如在唐代,商業(yè)運輸便有一個全國統(tǒng)一價,并設有最高和最低限價,連里程速度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
據《唐六典》所記,如果車載1000斤,走100里,運費是900文;每馱100斤,走100里,運費是100文;走山坡道路,運費是120文。
上述是日常物流價格,如果是春運,價格應該會有浮動。如果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運時的首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