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寧國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安徽 寧國 242300)
眩暈是內科、神經科及耳鼻喉科醫(yī)生等最常見的主訴之一,影響20%~30%的普通人群[1]。而以眩暈為首發(fā)癥狀的后循環(huán)腦梗死則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醫(yī)生有時無法通過病史或身體檢查來明確區(qū)分到底是中樞性還是周圍性眩暈。一些中樞性的眩暈如腦干梗死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干預。筆者總結了我科近一年來以眩暈為首發(fā)癥狀的腦干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對其發(fā)病特點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分析。
1.1 病例收集 連續(xù)收集2012年9月~2013年8月間在我科住院的、以眩暈為首發(fā)癥狀的急性腦干梗死患者2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齡47~84歲,平均年齡(64.6±10.1)歲。既往有高血壓病22例(95.6%),有糖尿病6例(26.0%),有高脂血癥10例(43.5%),有腦梗死3例(13.0%),有冠心病2例(8.6%)。
1.2 臨床特點 入院時表現為孤立性眩暈者13例,伴隨口齒不清、行走不穩(wěn)等癥狀者10例。入院時表現為孤立性眩暈者有8例,入院后出現顱神經損害表現。以周圍性眩暈起病者11例,以中樞性眩暈起病者12例。發(fā)病24 h內入院者13例,48 h內5例,1周內4例,10日1例。
1.3 影像學檢查 所有病人入院時均行頭顱CT檢查未見新發(fā)梗死灶。入院后72 h內行頭顱MRI+DWI檢查均顯示腦干急性期梗死灶,其中21例病變位于橋腦,2例病變位于延髓,合并雙側丘腦梗死1例,合并額葉及枕葉梗死1例,合并雙側小腦、基底節(jié)區(qū)及枕葉梗死1例。椎動脈彩超均無異常發(fā)現,頭顱MRA示后循環(huán)血管狹窄者5例。
1.4 治療原則 入院后給予長春西汀或馬來酸桂哌奇特改善微循環(huán)、血塞通活血化瘀、二維三七桂利嗪及培他司汀抗眩暈等治療,頭顱CT提示有缺血灶且無禁忌癥者再給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鈣調脂等治療,頭顱MRI+DWI檢查發(fā)現有新發(fā)腦梗死者加用依達拉奉等藥物,腦干梗死面積較大者給予甘露醇減輕腦水腫,伴吞咽困難及肺部感染者給予相應處理。
至出院時,僅5例始終表現為孤立性眩暈,其中痊愈4例,好轉1例。其余18例患者,痊愈2例(1例發(fā)病初為孤立性眩暈),好轉15例(7例發(fā)病初為孤立性眩暈),僅1例患者癥狀逐漸加重出現意識障礙,行頭顱MR檢查時心跳呼吸驟停,經心肺復蘇后轉ICU治療,因癥狀始終無好轉,最終放棄治療。
眩暈是患者出現周圍物體或自身在旋轉、升降和傾斜的運動幻覺,常伴有站立和步態(tài)不穩(wěn)、眼球震顫。孤立性眩暈是指僅有典型的眩暈發(fā)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tǒng)受累的癥狀和體征。診斷眩暈的第一步就是辨別出是中樞性還是周圍性,因為中樞性急性眩暈可能是一種小腦或腦干梗死的信號,盡管梗死的可能性很小,但還是需要我們對可能出現的缺血性事件引起注意并采取預防措施。
眩暈是后循環(huán)缺血的常見臨床癥狀之一,但眩暈的常見病因卻不是后循環(huán)缺血[2],而臨床上的確存在與后循環(huán)缺血相關的眩暈患者。國外[3-5]報道表現為孤立性眩暈的后循環(huán)缺血患者多例,國內黎錦如[6]報道的以孤立性眩暈為首發(fā)癥狀的腦卒中就有7例腦橋梗死,病變位置還包括后丘腦、枕葉、顳下回及雙側小腦。其他學者[7-9]也分別報道了孤立性眩暈的腦干梗死病例,所以我們認為后循環(huán)缺血與孤立性眩暈存在一定相關性。
腦橋供應的橋支屬終末動脈,分支較多,缺乏側支循環(huán),是腦干梗死最常見部位[10-12]。前庭神經終止于腦橋和延髓的前庭神經核群,較大且表淺,對缺血極為敏感[10]。如果腦干梗死面積較小,僅累及前庭神經核或除前庭神經核外僅 “靜區(qū)” 受損,以及腦干腔隙性梗死僅損傷網狀結構時,可單純表現為眩暈。
項鑫[13]研究發(fā)現,后循環(huán)缺血性孤立性眩暈具有發(fā)病年齡大、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及腦動脈硬化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有TIA或腦梗死病史等特點,腦血管相關檢查可有異常。張道培等[14]研究提示糖尿病、基底動脈彎曲和狹窄與腦干梗死關系顯著,國外學者[15]研究也表明,對于有孤立性眩暈的患者來說,糖尿病可能會成為梗死的一個預警。
表現為孤立性眩暈的腦干梗死患者易誤診,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對于孤立性眩暈的病人,目前尚沒有準確的體格檢查方法來判斷其是周圍性或者中樞性眩暈[15-16]。②對首發(fā)癥狀表現為孤立性眩暈的缺血性卒中風險評估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詢問病史以及神經系統(tǒng)檢查不詳細,有時是由于眩暈癥狀較重,無法配合檢查所致。③某些病人首診時并不在神經科,而非神經內科醫(yī)生對此病認識不夠,過度依賴CT檢查結果,未考慮到頭部CT顯示腦干欠佳,且發(fā)病24 h內不易發(fā)現病灶。另腦干的腔隙性梗死在發(fā)病24 h內即便行頭顱MRI+DWI檢查也有假陰性可能[15]。④某些患者既往有類似發(fā)作,既往頭部CT或MRI檢查正常,故部分患者拒絕再次影像學檢查。
綜上所述,對于伴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孤立性眩暈癥狀的老年患者,均應盡早進行頭顱MRI+DWI檢查,及早發(fā)現病灶,積極治療,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馮佳純.中樞性眩暈[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31(6):13-15.
[2] 李焰生.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94-95.
[3] GOMEZ CR,CRUZ-FLORES S.Isolated vertigo as a manifestation of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J].Neurology,1996,47(1):94-97.
[4] FIFE D,BALOH RW.Isolated dizziness in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clinical feature,angiography,and follow-up[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1994,4:4-12.
[5] LEE H,SOHN SI,CHO YW,etal.Cerebellar infarction presenting isolated vertigo,Frequency and vascular topographical patterns[J].Neurology,2006,67(7):1178-83.
[6] 黎錦如.以眩暈為首發(fā)癥狀的腦卒中26例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2,28(6):413.
[7] 姚丁.單純表現為眩暈的腦干梗死6例分析[J].中國誤診雜志,2003,3(1):136.
[8] 陳書閣,丁巖,武劍,等.以眩暈發(fā)作為唯一表現的純腦干梗死[J].罕少疾病雜志,2002,9(2):23-24.
[9] 武劍,陳書閣,丁巖,等.單純發(fā)作性眩暈性腦干梗死30例臨床和MRI分析[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9(2):116.
[10] 張紅.腦干梗死患者的診斷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95-96.
[11] 王曉艷,韓明秋.腦干梗死45例臨床分析[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9,11(6):86.
[12] 吳明華,胡華白,張秀勝.急性腦干梗死的臨床特點[J].山東醫(yī)藥,2012,52(25):34-35.
[13] 項鑫.30例后循環(huán)缺血性孤立性眩暈的臨床特點及神經影像學評價 [D].山東大學,2009.
[14] 張道培,許予明,張洪濤,等.腦干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25(3):17-19.
[15] MOSARREZAI A,TOGHAE M,MAJED M.etal.Isolated Vertigo and Possibility of Brain Ischemia[J].Arch Iran Med,2012,15(8):469-71.
[16] BALOH RW.Episodic Vertigo: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uses[J].Curr Opin Neurol,2002,15(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