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河南省安陽縣職業(yè)中專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王永華
河南省安陽縣職業(yè)中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語文現代化教學借助動畫、圖形、影像、聲音等多種媒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多媒體技術對教學過程的參與體現了其自身的優(yōu)勢,對語文教學產生了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1、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2、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誤區(qū);
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集文字、聲音、影視、圖像等于一體,對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論述了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利用多媒體可以激發(fā)興趣,調動積極性。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老師,首要任務是要讓你所教的學生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語文作為人文性極強的一門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必定能專注于學習,其汲取知識的效率也將大大提高。而要維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單純的語言講述,多媒體所展現的色彩鮮艷、音色悅耳、畫面活潑的視頻、音頻、圖畫、動畫等,無疑更能調動、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它所創(chuàng)設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但是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體現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因為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生動、真實,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能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容易觸發(fā)學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因為畫面的不斷切換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學生的情緒一般說來始終處于一種亢奮狀態(tài),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利用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造直觀圖景,培養(yǎng)多種能力。
一塘水要保持新鮮,就要有活水來;一河水水要流遠,得到發(fā)展,要有支流處處加入,創(chuàng)新河水。同樣,人才需要創(chuàng)新人才,社會這條大河才有長足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所以課堂更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的有效方法是運用多媒體教學。如教學《我的空中樓閣》一課時,教者問學生,你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呈現出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樹有鳥,有獸有炊煙的人間桃源,直觀的圖景,一下就把學生吸引進去,陶醉其中,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進而理解道家思想,課文內容主旨。長時間這樣教學,就會培養(yǎng)出各個方面修養(yǎng)更高的人才,也就是多能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
3.利用多媒體可以拓展學生思維。
多媒體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文內容還原成真實的時空,使學生思維空間飛躍教室,穿越歷史,在有限的時間段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如《阿Q正傳》的教學,如果只有教師講解,對人物的理解是僵化的。利用多媒體,形象化、更直觀性地感受阿Q的形象,在笑聲中讓學生認識阿Q的形象,不僅理解了課文,深刻理解了主題,還使阿Q活靈活現地留在學生腦海中。多媒體教學,實現了孔子駕著牛車歷覽山河,邊游覽邊教學的教學原初真實,消除了語文課堂口若懸河的虛妄說教,還原了本真的語文課文內容,學生在真實的內容中感受,體驗,內化,達到接受知識的目的。接受的知識豐富了,可是過程容易了,掌握也牢固了,事半功倍。
多媒體的運用,確實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活力,但多媒體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可用濫了,如果過“度”了,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1.容易限制學生思維。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腦畢竟是機器,不會隨著講授之情隨時改變,也不會隨著學生掌握知識之情而改變,課前設計成什么樣,課堂上也表現什么樣。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被課前的備課設計框囚禁,一如水在重力河岸囚禁下只能向低處流一樣,學生的思維在課前預設課件的禁錮下,也只能跟著老師這個河岸走,不容發(fā)散,一旦越過岸堤,就會干涸斷流。而語文的教學重在一個對語言文字的朗誦感悟,它絕不是花里胡哨的聲色刺激,動畫吸引,而是在語言文字朗誦感悟中發(fā)散想象,培養(yǎng)感悟文字,創(chuàng)造語言的能力,不是懶惰地走馬觀花的瀏覽動畫聲色,不用力思維,知識就唾手可得,能力漸漸喪失。
2.容易缺失感情內化。
文章是感情外化經歷老君爺煉丹樓煉化的產物,濃濃的深情蘊含之中,不經過細細的玩味感悟,是很難體會到文章中的感情。課件把感情外物化,學生沉浸在欣賞外物的物美,其中的感情領會感悟,忘得干干凈凈。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課件把秋的物、色、聲表現得淋漓盡致,課堂也是活靈活現,但是,教學結束,學生只記住了黃葉涼風殘院鳴鴿等,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幾乎沒有感覺。
綜上所述,挖掘文章中的審美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真正做到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我們才能徹底改變中學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