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云
[摘要]關于敦煌榮親問題,相關學者已做過一些研究,本文力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一些探索。敦煌榮親文書涉及很多官職名稱及社會稱謂,通過對這些名詞進行歸納分析,既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聯(lián)系,也可從中管窺敦煌的婚姻民俗、敦煌職官制度甚至歸義軍政權的霸王心態(tài)。
[關鍵詞]敦煌;榮親;歸義軍;職官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2-0027-02
《甲午年(994)五月十五日陰家婢子小娘子榮親課目》文書散見于S.4700、S.4121、S.4643、北圖新1450號中。北宋初年的敦煌處于曹氏歸義軍統(tǒng)治的晚期,通過這篇文書我們試圖還原那個時代若干歷史事實真相。這篇文書蘊含信息豐富,對于研究敦煌的禮俗、職官、民俗具有重要的意義。
依據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曹延祿擔任節(jié)度使時間是976~1002年,大致是宋太宗在位時期。因此可以確定上述敦煌文書為北宋初年敦煌大族的一份請客名單記錄。
榮親,《漢語詞典》解釋:“舊指登科及第,使父母光榮?!泵鞔敉⒃G《種玉記·登雋》記載:“會看榮親在這回。難兄難弟,緯武經文,雙雙鳳飛。”唐耕耦認為:“所謂榮親客目,是指榮親設宴時邀請客人參加的名單。”①由此判斷,榮親應該是結婚請客的意思。
一 、主人的身份
“婢子”一詞,有很多種解釋,但結合文書語言環(huán)境來看,這里當取古時婦人謙稱的意思。
“小娘子”一詞,蘊含意義頗多:其一,少女通稱。通常用以稱他人之女,亦可稱己女。 唐代韓愈《祭女挐女文》載:“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靈?!?其二,稱年輕婦人。據《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載:“僧兒道:‘只是殿直一箇小娘子,一箇小養(yǎng)娘?!逼淙Q妾?!缎咽篮阊浴な遑瀾蜓猿汕傻湣份d:“貴與同渾家王氏,年少齊眉。后因沒有子嗣,娶下一個小娘子,姓陳?!标幨献鳛槎鼗彤數卮笞宀豢赡転槿俗鲦?,因而第三種解釋應該不對。又第一種解釋少女顯然也不符合情況?!靶∧镒印睉撌悄贻p婦人的意思。
為什么敦煌當地榮親活動要在女方家來舉行?一般認為,我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身份地位相對較低。其實不然,唐代敦煌地區(qū),女性社會地位并不似宋代理學盛行之后那樣低下。唐代敦煌地區(qū)的婚姻禮節(jié)里有一條叫“男拜女不拜”。結婚在青廬里舉行儀式。胡同慶《從敦煌壁畫看唐代民間婚俗》指出:“敦煌莫高窟的歷代畫家, 對人生重要的婚嫁禮儀作過許多描繪,例如12 窟里展現的唐代婚禮場面, 就非常有意思:人們在庭院里搭起名曰‘青廬 的布幕?!鄰]里,賀喜的男賓女客,盤腿坐在擺滿豐盛食物的案幾兩旁。幕帳前的地毯上立一三腳架,上立一大鏡,地毯中還放滿裝有絲織衣物筐箱。地毯外一群人正圍著一對青年男女在舉行婚禮, 而這婚禮頗為特別,你看那匍匐跪拜在地的居然是堂堂‘男子漢大丈夫 —— 新郎, 而行將出嫁從夫的新娘卻矜持地站在一旁, 僅僅是微傾頭身便算拜了。這種‘男拜女不拜的唐代婚俗是否平等我們暫且不論,但我們從中至少可以知道唐代一般婦女的地位并不卑賤。”
陰氏家族是敦煌地區(qū)的大族,關于這一問題學術界已經有很多學者討論過了,此不再贅述。大族之間的聯(lián)姻是一種常見的結盟方式,陰氏和當權的曹氏也是姻親關系。
據統(tǒng)計,參與這次慶賀活動的各色人等將近160家,至少達到647人。因為文書部分地方缺損,我們不可能知道確切的數字,這是僅就文書可以看到的而言。600多人是一個什么概念?劉進寶《唐宋之際歸義軍經濟史研究》認為:“晚唐五代歸義軍時期,敦煌約有6000余戶,3萬余人,平均每戶約有5人。”②這樣我們可以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即陰氏確是敦煌當地大族。
這次榮親活動,瓜沙地區(qū)的大族似乎都有參與。從姓氏來看,曹氏、慕容氏、羅氏、閻氏、索氏、宋氏、氾氏、張氏、陳氏、李氏等均參與這次盛會。其中,李氏、張氏、索氏等屬于舊名族,自魏晉以來在敦煌社會就有很大影響,涌現出很多名人。李氏曾經建立西涼政權,而張氏、索氏則先后都擔任過歸義軍節(jié)度使,如張氏的張議潮、索氏的索勛。至于后面幾個姓氏應該是后起豪強大族勢力的代表。關于曹氏的族屬問題,有學者認為其不是漢族,有說是來自昭武九姓,還有人認為是回鶻后裔。其他幾個大族均是漢族。因此,曹氏歸義軍政權可以說是各大族勢力妥協(xié)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管是張氏上臺還是曹氏上臺,處理與敦煌當地大族的關系始終是維持政權的關鍵所在。有些歷史事實似乎不言而喻,陰氏在曹氏歸義軍后期似乎權勢相當大。
二、客人的身份
從與會人員的身份來看,有皇后、太子大師、使君、鎮(zhèn)使、縣令、州司判官、鄉(xiāng)官、平水、都衙(都押衙)、押衙、都頭、衙前翻頭、都知兵馬使、馬步兵馬使、將頭、指揮、游弈、營田使、作坊使、草場使、衙推、通引、主客、庫官、虞候、都料、錄事等,大致27種官職稱謂。
參與聚會的人身份不一,舉其身份不太容易辨識者為例:
指揮,軍職名。唐中葉后有都指揮使,后唐、后周及宋均沿用其名,為禁衛(wèi)之官。宋代殿前司及侍衛(wèi)親軍均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使君,漢代對太守刺史稱呼,漢以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判官,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睿宗以后,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等使皆有判官輔助處理事務,亦由本使選充,非正官而為僚佐。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權位漸重。宋代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省稱“簽判”;各路經略、宣撫、轉運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
營田,掌管屯田諸事宜,唐玄宗時始置,后多由節(jié)度使兼領?!缎绿茣に螒c禮傳》記載:“以習識邊事,拜河東、河北營田使。”《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二年》記載:“二月,壬子朔,命 河北東、西路招置營田,以陳恕等為營田使?!睜I田官是吐蕃統(tǒng)治河隴西域時的官職,掌管農田和水利事宜。
水官,掌管治水,征收魚稅。
鄉(xiāng)官,據《周禮·地官》記載,自州長以下有黨正、族師、閭胥、比長,縣正以下有鄙師、酂長、里宰、鄰長。此即鄉(xiāng)官之制。漢代以三老、有秩、嗇夫、游徼等為鄉(xiāng)官,佐縣之令長治一鄉(xiāng)之事。其治事之處亦稱鄉(xiāng)官,《漢書·黃霸傳》顏師古注曰:“鄉(xiāng)官,鄉(xiāng)所治處也?!北蔽禾湍觊g(477~499),李沖請依古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均取鄉(xiāng)人強謹者任之。北周亦有黨、族、閭、里正長之職。隋文帝時始盡罷州郡鄉(xiāng)官。顧炎武謂漢鄉(xiāng)官多忠信老成之士,賢才往往出于其間,與后世以奸猾之徒充當官府差使者不同。
庫官,舊時一種守護官庫、府庫的小官吏,其職位較低。
由此可見,參與者包括中上層官員和底層佐吏,顯示主人的交往范圍比較廣泛。
三、曹氏的心態(tài)
曹氏歸義軍政權雖然奉中原王朝為正朔,但許多材料卻顯示曹氏土皇帝的心態(tài)。曹氏歸義軍時期,歷任節(jié)度使中就有幾位稱王,如曹議金曾稱“托西大王” ,莫高窟第401窟供養(yǎng)人像題記、“大王”曹議金功德窟,莫高窟第98窟俗稱為“大王窟” 等可以為證。又曹元忠稱“ 敦煌王”(S.2687)、“西平王”,莫高窟第427窟窟檐題記亦可佐證。
這篇文書中出現的太子大師,并不是太子太師的誤寫。據沙武田考證,“曹氏以‘太子稱呼,基本上是節(jié)度使長子以外的兒子們和在曹氏歸義軍政權中無足輕重的人物,而一些重要人物如曹議金長子曹元德、次子曹元深、三子曹元忠和曹元德之子曹延恭、曹元忠之子曹延祿、曹延恭之子曹宗壽等曾任過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氏后人均沒有發(fā)現有以“太子”相稱者, 他們均以正常官位相稱。這也是曹氏與中原王朝一直有關系的見證”。③這也和唐代在“安史之亂”以后藩鎮(zhèn)跋扈的現實有所聯(lián)系?!鞍彩分畞y”以后,唐朝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有所削弱,一些地方藩鎮(zhèn)如河北三鎮(zhèn),又稱為河朔三鎮(zhèn),維持了長期的地方割據局面,唐中央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時期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更為跋扈。據《新五代史·安重榮傳》記載:“(安重英)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狈从沉水敃r藩帥們普遍心存割據稱雄的思想。僻處邊地的歸義軍政權,中央政府對其更是鞭長莫及,在非官方文書中有這種稱謂并不稀奇。
這篇客目的行文順序一般是先寫男性姓氏,加上時任職務名稱,后面才是小娘子、新婦之類的,但是也有幾個例外的地方。如S.4700 第三行“友仙娘子及都頭并郎君三人”,這里很明顯是女性寫在前面,然后才是男性。根據尊者為上的規(guī)矩,這個都頭身份顯然要更低一些。還有S.4121第七行“陳家娘子及縣令并小娘子三人”,也是這種情況。女方社會地位都比男方要高,因而書寫時排在了前面。
參與這次榮親活動的手工業(yè)行會有金銀行、弓行、刺鞍行、皺文行等。關于這一問題,鄭炳林《唐五代敦煌手工業(yè)研究》一文有比較細致的分析,茲不贅述。
除此之外,這篇文書中包含了眾多的姓氏信息,對于了解當時姓氏發(fā)展的狀況、時人取名風尚也頗有價值。
榮親文書雖然只是結婚宴客的名單記錄,但對宴客主人的社會交往情況、歸義軍節(jié)度使占山為王的心態(tài)以及歸義軍時期的官制狀況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注 釋]
①唐耕耦:《敦煌研究拾遺補缺二則》,《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②劉進寶:《唐宋之際歸義軍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
③沙武田:《歸義軍時期敦煌文獻中的太子》,《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