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春,梁永林,李四海
(甘肅中醫(yī)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1-2]是一種以關節(jié)滑膜炎癥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對稱性、多發(fā)性、反復發(fā)作性關節(jié)炎,以關節(jié)滑膜結構和功能異常為其主要特征,致殘率高,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當前現代醫(yī)學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主要依靠非甾體抗炎藥和改善病情藥,前者可改善關節(jié)癥狀、減輕患者痛苦,后者可延緩病情進展,是改善RA 預后的關鍵所在,但兩類藥物若長期服用均有不良反應,患者的耐受性較差[3]。RA 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近年來,中醫(yī)藥在RA 的治療中取得了很大進展。以往對中藥治療RA 療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實驗藥理學研究,缺乏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的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的研究。筆者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 版)[4]中關于RA 的證候分型標準,對近30 年來中醫(yī)藥刊物報道的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有良好臨床療效的復方進行收錄,對用藥的功效、歸經、藥性、藥味等因素進行分析,以期找出用藥規(guī)律,構建中醫(yī)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效應的數學模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對不同復方中出現藥同名異的現象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標引研究的中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 版)[5]所收錄的中藥,并以全國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6]為補充,其中同一種中藥的提取成分、入藥部位及炮制方法不同但功能相同者,計為1 味藥,共計500 味藥。
計算機檢索近30 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 1980 年1 月—2011 年12 月)、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 1978 年1 月—2011 年12 月)、中國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VIP 1989 年1 月—2011 年12 月)。有效文獻確認標準:①收錄公開正式發(fā)表的有關中藥復方治療RA 濕熱痹阻證臨床療效的一次文獻,而經驗介紹、理論探討、綜述性文獻不計;②單味中藥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或配合其他西藥、或配合針灸推拿治療RA 濕熱痹阻證,中藥預防RA濕熱痹阻證、中成藥注射液治療RA 濕熱痹阻證的文獻均不收錄;③將同一作者、同一方劑和同一治法的文獻合并歸一。④觀察病例數必須在30 例以上,療效評價總有效率在70%以上。
建立“中藥信息數據庫”(簡稱“信息庫”)和“治療RA 濕熱痹阻證中藥復方數據庫”(簡稱“復方數據庫”)。“信息庫”包含中藥數據標引中500 味藥物的藥名、功效、歸經、藥性、藥味等信息,其中,功效的劃分以《中藥學》規(guī)劃教材為準?!皬头綌祿臁卑瑵M足收錄標準的治療RA 濕熱痹阻證復方信息,如方名、證型、用藥等。所有信息采用雙人平行錄入法建立數據庫,并以Visual FoxPro 為開發(fā)平臺,編制用藥頻數統(tǒng)計程序,自動完成信息統(tǒng)計。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對中藥的功效、歸經、藥性、藥味等因素進行χ2或Fisher's 確切概率檢驗,并對所有因素進行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符合收錄標準的108 首治療RA 濕熱痹阻證的中藥復方中,單味藥170 味,總頻次1 419 次,其中使用頻次(≥10 次)最多的前44 味藥占單味藥總數(170 味)的25.9%,其累積使用頻次為1 085 次,占總頻次(1 419 次)的76.5%。
使用頻次居前44 位的高頻藥物中,其功效運用有比較大的差別。結果見表1。其中,祛風濕藥比較活躍,使用率為33.33%,與500 味藥的總體率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單從用藥味數上看,清熱藥、補虛藥也相對較高,但由于其所在功效中藥味數較多,故差別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1 不同功效的效應統(tǒng)計
同一味藥可能有多個歸經,統(tǒng)計44 味高頻藥的不同歸經,并與500 味藥物的歸經相比,結果見表2。得到歸心包經的藥物使用率最高,為33.33%,但由于其藥味數少,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次是歸膀胱經的藥物使用率為23.68%,與總體率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歸肝、腎、脾、肺經藥的使用居前位,但與總體率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歸大腸經的藥物使用很少,使用率僅為1.12%,與合計率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余歸經與總體率對比,差別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2 不同歸經的效應統(tǒng)計
由于每味藥可能有多種藥味,統(tǒng)計44 味高頻藥的不同藥味,并與500 味藥物的藥味相比,結果見表3???、辛、甘3 種藥味用藥味數相對較多,酸、咸、淡3 種藥味使用相對較少,澀味藥沒有使用,但所有藥味與總體率對比,差別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3 不同藥味的效應統(tǒng)計
使用頻次居前44 位的高頻藥中,其藥性效應也有差異,結果見表4。就用藥味數而言,性溫、寒、平的藥使用相對較多,分別為18 味、15 味和9 味;性熱、涼的藥使用較少,均為1 味。不同藥性與總體率對比,差別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4 不同藥性的效應統(tǒng)計
通過上述對單個藥物特征的分析不難發(fā)現,藥物的不同特征因素對其是否具有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效應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有必要對其進行多因素分析,將其中起主要影響的因素找出來,因此筆者采用Logistic 回歸篩選主要影響因素。44 味高頻藥具有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效應標記為1,其他藥標記為0 作為因變量,藥物的功效、歸經、藥味、藥性為自變量進行逐步Logistic 回歸,方法為Forward LR,變量篩選的門檻值為入選0.05 與剔除為0.1。結果見表5。只有功效、歸經2 個因素進入了最后的回歸方程,祛風濕藥、化濕藥、清熱藥、平肝熄風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解表藥和歸膀胱經的藥均是具有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效應的重要因素(回歸系數>0,且P <0.01)。
表5 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自由度=1
設A=∑功效回歸系數×功效值(例如祛風濕藥、活 血 化 瘀 藥,A = 5. 110 × 1 + 3. 704 × 1 =8.814),B=∑歸經回歸系數×歸經值(例如歸膀胱經藥,B =2.543 ×1 =2.543),則Logistic 回歸方程的預測概率由下式計算:
式中,常數項為-5.957,e =2.718。將所有研究藥物的功效、歸經、藥性、藥味取值(有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回代到上述回歸方程中,以概率0.5為判斷點,得到:無治療RA 效應的預測正確率為98. 7%,有治療RA 效應的預測正確率為20.5%,總符合率為91.8%。結果見表6。
表6 預測方程回代結果
高頻藥代表了治療RA 濕熱痹阻證的用藥特色,對治療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對高頻藥物的特征因素進行分析,并與信息庫中的500 味藥進行對比,有利于找出用藥規(guī)律,刪繁就簡,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從功效分類看,祛風濕藥比較活躍,藥物使用率明顯高于其他功效,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臨床用藥時,祛風濕藥以防己、秦艽、獨活、威靈仙、青風藤、烏梢蛇、桑枝、豨薟草、木瓜、絡石藤、桑寄生、川烏、雷公藤、海風藤為代表。從藥物歸經看,歸膀胱經用藥高于其他歸經,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臨床用藥中,以防己、威靈仙、羌活、防風、黃柏、獨活、麻黃、桂枝、地龍等9 味藥為代表。
通過Logistic 回歸分析,只有功效和歸經2 個因素進入了最后的回歸方程,祛風濕藥、化濕藥、清熱藥、平肝熄風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解表藥和歸膀胱經的藥均是具有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效應的重要因素。通過多因素分析得到的治療RA 濕熱痹阻的用藥思路,與中醫(yī)學關于RA 濕熱痹阻證的病因病機理論相吻合,體現出臨床醫(yī)師在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時緊扣證型辨證用藥的治療思路。中醫(yī)學治療RA 濕熱痹阻證以祛風、除濕、清熱、逐瘀、扶正、散寒為基本準則,通過祛風濕藥、化濕藥、清熱藥、平肝熄風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解表藥以及歸膀胱經藥物的配伍運用,達到祛風除濕、清熱熄風、軟堅散結、祛瘀通絡、益氣養(yǎng)血、調和營衛(wèi)的目的。
在單因素分析代表用藥的基礎上,通過多因素分析,得到更多具有治療RA 濕熱痹阻效應的關鍵因素及代表用藥。臨床用藥時,化濕藥以蒼術為代表,清熱藥以忍冬藤、黃柏、知母、赤芍、石膏、生地黃、金銀花、土茯苓、連翹為代表,平肝熄風藥以全蝎、地龍、蜈蚣為代表,活血化瘀藥以川芎、雞血藤、牛膝、丹參、紅花為代表,補虛藥以甘草、當歸、白芍、黃芪、白術、淫羊藿為代表,解表藥以桂枝、羌活、防風、麻黃、細辛為代表。這些代表藥物的選出為臨床治療RA 濕熱痹阻證選擇用藥提供了便利。
本研究將中藥功效、歸經、藥性、藥味等特征因素與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發(fā)現中藥特征與其治療RA 濕熱痹阻證效應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全面分析了不同因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能體現中醫(yī)治則治法思想,更加切合臨床用藥實際,為探循中藥復方治療RA 濕熱痹阻證的用藥規(guī)律,找出影響其治療效應的主要因素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臨床醫(yī)生選方用藥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1]田佳星,廖江銓,王浩,等. 論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因病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2):76 -77.
[2]王國芬.當代名老中醫(yī)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論治[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4(5):681 -683.
[3]申洪波,白云靜,張秀梅.病證結合組方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濕熱痹阻證的臨床療效評價[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12):861 -864.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5 -118.
[5]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6]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