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戰(zhàn)勝心靈的感冒
文/本刊編輯部
近日,一則《清華女碩士抑郁跳樓》的報道引發(fā)讀者極大關注。一家四口,竟有三口人因抑郁癥先后自殺!抑郁癥究竟有多可怕?自殺難道是抑郁癥患者唯一的解脫方式嗎?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近抑郁癥患者張阿姨,希望通過她的經歷,帶您了解這一疾病——
事件 被兒子數落后母親自殺
張阿姨今年58歲,退休前是大學老師,為人較內向,遇事喜歡憋在心里。她老伴早逝,兒子小張和兒媳小路在合肥工作。今年4月,小路生下一對龍鳳胎,張阿姨便來到合肥幫忙帶孩子。她跟小路有個大體分工,她帶孫女,小路帶孫子。兩個孩子都是早產兒,體質虛弱,張阿姨對孩子非常緊張,總是擔心他們生病。漸漸地,張阿姨總是感覺全身發(fā)冷,還有惡心嘔吐等不適,兩個多月下來,她瘦了10多斤,整個人情緒很差,有時整晚整晚睡不著覺,除非吃安眠藥才能勉強睡幾個小時。
一天,孫子有點發(fā)燒。到了夜里,張阿姨放心不下,便去兒子屋里,摸摸孫子的額頭還熱不熱。不料一不小心吵醒了熟睡的孫子,小家伙大哭大鬧起來,剛睡下的小路只好起來哄孩子。兒子小張心疼媳婦累了一天,夜里還睡不著踏實覺,就對母親說:“你別管恁多閑事了,看好孫女就行了,來回跑,麻煩不麻煩?”
張阿姨的臉色刷地變白了,但她沒吭聲,扭頭就走。當天夜里,她就從樓上跳了下去。
點評:不要放過抑郁癥的“蛛絲馬跡”
這是一個沒有被重視的抑郁癥的早期表現,而最終造成嚴重后果的典型抑郁癥病例。早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張阿姨過分關心、焦慮,以及要吃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等癥狀已經顯示出她的抑郁傾向。但她和家人卻忽略了這些現象,沒有考慮到這可能是疾病的信號,與兒子的爭吵就成為其發(fā)展到自殺的直接“導火索”。
發(fā)現母親自殺后,小張和小路火速把母親送往醫(yī)院,經過一番搶救,張阿姨總算脫離了危險,只是她的一條腿從此落下了殘疾。
撿回一條命的張阿姨并不欣慰,反而整日唉聲嘆氣,對所有事情都失去了興趣。盡管兒子一再向她道歉,盡管小路另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孩子,還天天把孩子抱到她面前逗她開心,但張阿姨的臉上還是像一汪死水,再暖的風也吹不起一絲笑的漣漪。
在一次收拾房間的時候,小路無意中發(fā)現,婆婆的枕頭下居然藏著一把鋒利的水果刀!這是要干什么?夫妻倆緊張地商議后,把張阿姨送進了醫(yī)院精神科。張阿姨被確診為抑郁癥。
但當醫(yī)生給張阿姨開藥并要求其住院治療時,張阿姨卻大為光火,說自己不是“精神病”,堅決不吃藥。小張起初也懷疑母親只是有點心理問題,不是真的有“病”,做點心理疏導就可以了,還要吃藥嗎?但一想到母親枕頭下那把刀,他不寒而栗,于是極力勸說母親,在做心理治療的同時,接受藥物治療。
服藥后半個月,張阿姨有了很大的變化,肯主動跟人說話了,還時不時喊兒子推她出去到醫(yī)院花園里轉轉??紤]到張家經濟不寬裕,而張阿姨康復情況也不錯,醫(yī)生同意張阿姨出院,在家繼續(xù)服藥治療。
點評:抑郁癥也是病,不應拒絕藥物治療
很多患者將抑郁癥看成一種單純的心理疾病,以為靠自己就能“走出來”,拒絕精神科醫(yī)生和藥物的幫助。實際上,抑郁癥可以說是一種身心疾病,性格不好、受過刺激,或者是家庭教育、背景有問題,往往都是抑郁癥的誘發(fā)因素之一。影像學提示,抑郁癥患者的腦部和正常人有不一樣的地方。已經有很多證據證明,抑郁癥患者的大腦中,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系統(tǒng)的活性有改變,比如5-羥色胺在減少。簡單地說,健康人大腦中幫助我們產生愉快、積極性等情緒的物質,抑郁癥患者無法得到。
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抑郁癥這種病也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據臨床統(tǒng)計,抑郁癥的完全治愈率可達60%~80%,關鍵在于發(fā)現有關癥狀后及時到精神疾病??漆t(yī)院就診。
回家以后,在兒子和兒媳的精心照顧下,張阿姨漸漸燃起了生活的熱情??吹叫÷返漠a假休完必須上班了,一個保姆照顧倆孩子很吃力,家里的經濟情況也不允許再請一個,張阿姨自告奮勇又開始接手帶孩子。她瘸著一條腿忙里忙外,沖奶粉、買玩具、教孩子說話……有時忙得忘了吃藥。小張和小路起初還想著提醒她,后來見她不吃藥也情緒平穩(wěn),也就由她去了。
保姆是個性格活潑的人,愛說愛笑,做事也干凈利落,深得小張和小路信任,連倆孩子似乎也對她格外親近,有時孩子哭鬧張阿姨哄不好,保姆接過來逗弄一會,孩子就眉開眼笑。張阿姨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覺得保姆儼然有代替自己位置的趨勢,于是開始挑保姆的茬兒,菜燒得咸啦,衣服上的奶漬沒洗干凈啦……態(tài)度很不客氣。保姆倒是大度地忍著沒吭聲,小張聽不下去了,偶爾批評母親幾句,張阿姨就很不高興,覺得兒子向著外人。她又開始失眠了,漸漸地又感到整天疲憊不堪,看什么都不順眼。
這天,保姆帶孩子出去玩。十分鐘后,張阿姨不放心,跟出去找,正好聽見鄰居跟保姆在說她的“壞話”:“你家老太太得過精神病,她兒子怎么放心把孩子給她帶喲!”保姆答:“可不是?聽說這病還會遺傳……”
張阿姨聽不下去了,氣得直哆嗦,回家就把自己反鎖在屋里。吃晚飯時,小張叫了母親好多次她都不肯出來,小張實在放心不下,一腳踹開母親的房門,卻發(fā)現母親正在寫遺書……
點評:隨意停藥——抑郁癥治療的大忌
張阿姨病情復發(fā),是因為她犯了一個很多抑郁癥患者都會犯的錯誤:自行停藥。
須知,抑郁癥的治療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臨床一般將其分為3個階段:
1.急性治療期:目標是控制癥狀,盡量達到臨床痊愈。一般藥物治療2~4周才開始起效,不要過早地認為無效而停藥。
2.鞏固期:目的是防止癥狀復燃,一般需要至少3~6個月。
3.維持期:抑郁癥是高復發(fā)性疾病,因此需要維持治療來防止復發(fā)。維持時間一般是2~3年,多次復發(fā)者主張長期維持治療。
在達到維持治療時間后,就涉及到停藥的問題。雖然抗抑郁藥沒有成癮性,但是長期使用會使體內的受體敏感性發(fā)生變化,故不宜突然減量或中斷用藥,而應緩慢停藥,以使體內受體恢復到一個平衡狀態(tài)。總之停藥時仍應該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患者不應擅自突然停藥。
那么,保姆說的話有道理嗎?抑郁癥真的會遺傳嗎?
抑郁癥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系,但抑郁癥不屬于遺傳性疾病。據調查,抑郁癥患者的親屬患抑郁癥的概率遠高于一般人,約為10至30倍,且血緣關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另外研究也發(fā)現,女孩受父母抑郁癥影響要比男孩大一些。就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清華女碩士一家,母親患抑郁癥自殺后,姐妹倆先后步其后塵。所以家有女兒的抑郁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張阿姨抑郁癥復發(fā),所幸被兒子及時發(fā)現,重新開始藥物治療,并接受了心理醫(yī)生的疏導,配合放松法、宣泄法、音樂法、催眠法等一系列心理治療方法,最終達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目前,張阿姨的病情已明顯好轉,她感覺自己“像是再世為人”。
點評:抑郁癥患者不應受到歧視
心理治療是戰(zhàn)勝抑郁癥的好幫手。通過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采用社交技巧訓練、人際關系指導,可幫助患者學會與人交談和交往,減輕抑郁癥狀。藥物治療和儀器治療(主要包括電休克和經顱磁刺激)也被證明對治療抑郁癥有效。
作為精神疾病的一種,抑郁癥被一些人視為精神病——在中國的語境中,這和“瘋子”沒什么區(qū)別。所以抑郁癥病人寧可自己熬著,甚至自殺,都不愿意去尋求幫助。
社會上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嘲笑,大大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本病例中,鄰居說張阿姨“精神病”,認為孩子不能給她帶,成了患者復發(fā)的直接誘因。因此,抑郁癥患者的康復不光是醫(yī)生和患者的事,也需要社會和家庭的理解、關懷。
編 后
聽完張阿姨的故事,您是不是消除了對抑郁癥的一些誤解呢?
有一部日本電影曾這樣描述抑郁癥:它是一場心靈的感冒,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上。心靈的感冒倘不加以治療,有可能會演變成吞噬生命的病毒。
有這樣一張圖片,一個面帶笑容的運動員站在一群表情難過的人面前。這個運動員的心情是快樂還是難過呢?西方人傾向于認同前者,中國人則更傾向于認同后者。這是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西方人認為個人的情緒表達是獨立于別人的,中國人則會覺得,個人情緒該隨著環(huán)境而產生適應性的變化,后面那些人都不愉快,想來那個運動員也只是裝著開心罷了。在中國人性本善的文化中,善是人性修養(yǎng)的終極目標,所以要時時提防暴露惡,掩飾內心深處的東西,這使得中國人更傾向于做表面文章,生活在非常沉重的枷鎖中。這就是中國人“抑郁”的溫床。
其實和精神分裂癥、癲癇等其他大腦疾病相比,醫(yī)生并不懼怕抑郁癥,雖然還不能確認它的發(fā)病機制,但醫(yī)學上已經發(fā)展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療法。在現代醫(yī)學的工具箱里,有改變大腦化學失衡的抗抑郁藥,有解決情緒劇變和創(chuàng)傷的認知療法,還有能快速緩解重癥病人癥狀的電痙攣療法。
如果您的周圍有抑郁癥患者,一定要鼓勵他去醫(yī)院做系統(tǒng)治療。愿燦爛的生命陽光,照亮每一顆抑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