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亦楠
(《中國艦船研究》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64)
文后參考文獻是作者在撰寫科技期刊論文時所引用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1],包括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報告、專著等,是科技期刊論文的主要組成部分。文后參考文獻展現(xiàn)了對科研成果的傳承,并體現(xiàn)了作者對前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合理地引用文獻可以精簡篇幅。讀者在閱讀科技期刊后,可通過文后參考文獻進行后續(xù)研究。編輯和審稿專家在閱讀科技期刊后,可通過文后參考文獻對科技期刊論文進行學術評價。研究人員則可通過對文后參考文獻進行引用分析,從而對科技期刊水平做出客觀評價,以促進情報科學和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推動學科發(fā)展[2]。
同時,正確著錄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篇論文、一份刊物的學術水平,進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學術水平[3]。但是,當前許多作者只關注其投稿論文的正文內(nèi)容,而對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工作不重視,使得投稿稿件在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內(nèi)容方面各種差錯不斷,同時,再加上一些編輯人員在審閱文后參考文獻時責任心不夠,這些都導致科技期刊論文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大幅下降,進而也損壞了刊登該科技論文的期刊編輯部的聲譽[4~5]。
為了進一步提高作者及編輯部/編輯人員對科技期刊論文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工作的重視,以減少文后參考文獻的錯漏和誤引,筆者結(jié)合自身編輯工作實踐對《中國艦船研究》投稿稿件中的常見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內(nèi)容錯誤(尤其是影響所引文獻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影響讀者檢索等的著錄錯誤)進行分類總結(jié)。同時,分析了這些著錄錯誤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對策。
1.少寫或漏寫
GB/T 7714-2005規(guī)定:文后參考文獻責任人名項少于3人時,需全部著錄;超過3人時,著錄前3名責任人,其余作者不著錄,加“,等.”。有些作者圖方便省事,只著錄一位責任人的名項,或在第一位責任人名項后直接加“等.”。
例1:[1]陳寧,等.船舶機艙機械通風的計算與氣流組織分析[J].艦船科學技術,2009,31(3):73-76.
例2:[2]向立平.空調(diào)客車內(nèi)氣流組織與污染物濃度場數(shù)值模擬[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5):2017-2021.
例1中,可以看出文獻中的責任人名項信息不完整,需要求作者補充或編輯人員親自查詢原始文獻來補充后續(xù)責任人名項信息。例2中,表面上看沒有任何問題,但經(jīng)過編輯人員核查后可發(fā)現(xiàn)缺少第二責任人名項信息“王漢青”。這種情況非常隱蔽,如果編輯人員沒有親自核查,是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
2.錯寫
中文文獻的責任人名項信息錯寫的情況較少,大多數(shù)是因為作者的疏忽而把文獻責任人名項信息寫錯。另一方面,也有作者的文后參考文獻是轉(zhuǎn)引的,直接復制粘貼過來的,沒有經(jīng)過核實。這種錯誤非常隱蔽,表面上看不出來,須逐一核查。
英文文獻責任人名項信息錯寫的情況較多,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沒有分清英文的姓和名,錯位了。
例3:[3]HUBERTUS M.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control of hydrostatic drives[J].Proceeding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I:Journal of System and Control Engineering,1999,213(5):333-347.
“HUBERTUS”不是姓,是名,“MURRENHOFF”才是姓,因此須改為:
[3]MURRENHOFF H.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control of hydrostatic drives[J].Proceeding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I:Journal of System and Control Engineering,1999,213(5):333-347.
文章名項信息是文后參考文獻中的關鍵著錄項,一些作者往往因為粗心或轉(zhuǎn)引錯誤,進而導致文章名項信息著錄錯誤。
例4:[4]胡名璽,高萬玉,杜振杰,等.基于ANSYS的高阻尼橡膠緩沖系[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5,12(12).
這條文獻有幾處信息著錄都不規(guī)范,且文章名項尤其值得核查,經(jīng)核查,后面少了“統(tǒng)設計”3個字,且頁碼缺失,同時對其文獻出處、卷期號也進行核查,最后,此文獻修正為:
[4]胡名璽,高萬玉,杜振杰,等.基于ANSYS的高阻尼橡膠緩沖系統(tǒng)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5(12):38-40.
科技期刊編輯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文后參考文獻類型是期刊論文,這是因為期刊論文的時效性較強。此外,“連續(xù)出版物中析出文獻”的“文獻出處名項”也容易出錯。此類型錯誤既不利于保護期刊編輯部的著作權,也不利于讀者和研究人員進行后續(xù)研究和文獻統(tǒng)計學分析。所以,有必要引導作者重視參考文獻的著錄工作。
例5:[5]周志才,吳新躍,謝最偉.基于ADAMS/Insight的夏某傳動機構(gòu)參數(shù)優(yōu)化[J].噪聲與振動控制,2011,31(2):64-67.
經(jīng)核查,例5中的文獻出處名項“噪聲與振動控制”應改為“機械工程師”,修改如下。
[5]周志才,吳新躍,謝最偉.基于ADAMS/Insight的某傳動機構(gòu)參數(shù)優(yōu)化[J].機械工程師,2011(6):64-67.
此種錯誤相當隱蔽,編輯人員需要逐條文獻認真核查。
例6:[6]錢仍勛.船體裳層建筑有效性分析的簡化模型[J].上海交通大學報,1996,30(9).
此文獻出處名項肯定不對,這是因為大學都是學報。經(jīng)核查,確實少了一個“學”字。同時,此文獻的責任人名項錯誤,“勛”應改為“績”;文獻名項中的“裳”應改為“上”。此外,期號不對,頁碼也缺失,應修改為:
[6]錢仍績.船體上層建筑有效性分析的簡化模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6,30(10):99-103.
例7:[7]王?;?,等.強力上層建筑的有效性及其設計[J].中國修船,2006,09(174):22-29.
可以看出,該文獻責任人名項不全,“(09)174”是否為期號也需要核查。同時,文獻名項的“有效性”應改為“有效度”。此外,文獻出處名項的“中國修船”應改為“中國造船”。 由此可見,正確的著錄內(nèi)容應為:
[7]王福花,伍友軍,王德禹.強力上層建筑的有效度及其設計[J].中國造船,2006,47(3):22-29.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發(fā)現(xiàn),科技期刊論文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內(nèi)容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原因主要在于作者和編輯部/編輯人員這2個方面。
作者在進行科技期刊寫作時,沒有對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工作給予重視,存在“趕工”、“應付差事”、“馬馬虎虎”等想法,甚至出現(xiàn)自己沒有文后參考文獻而照搬他人文后參考文獻的現(xiàn)象,且事后不予核查,從而導致著錄內(nèi)容與標引內(nèi)容不符合或發(fā)生錯誤。
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首先,有些編輯部/編輯人員對科技期刊論文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工作不夠重視,由此他們對作者這方面也沒有要求,從而導致作者對文后參考文獻著錄的不重視;其次,有些編輯人員在科技期刊論文編校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后參考文獻著錄內(nèi)容存在問題的敏感性不高,他們往往只瀏覽著錄形式有無缺漏,根本不核對實質(zhì)內(nèi)容,從而導致錯誤隱匿;再次,不少編輯部存在人員缺編現(xiàn)象,從而導致編輯人員工作量大,編輯人員疲于應付出刊任務,沒有精力認真學習規(guī)范,更沒有時間對科技期刊論文文后參考文獻內(nèi)容進行一一核查。
科技期刊論文從收稿到發(fā)表,需要作者、編輯人員、審稿專家的共同努力和協(xié)作。因此,僅依靠編輯人員的力量是不夠的,三者必須共同努力來完成。
目前,各省市新聞出版局根據(jù)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相關文件精神,制定和改進科技期刊論文內(nèi)容及形式的質(zhì)量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評估。筆者認為,首先應在科技期刊的內(nèi)容評價中加大對文后參考文獻的評估力度。只有從源頭制度上保證,才能杜絕對文后參考文獻的忽視程度。同時,編輯部還應解決人員缺編問題,并重視編輯人員業(yè)務培訓,從而讓編輯人員有意識去認真學習國家相關標準和規(guī)范,以提高科技期刊論文文后參考文獻的質(zhì)量。
新的社會要求和出版形勢下,編輯人員必須加強學習才能適應變革的要求,如學習規(guī)范標準、編校手段,以滿足現(xiàn)代化出版要求。編輯人員自己重視文后參考文獻的正確著錄,才能以嚴謹?shù)膽B(tài)度來影響作者。同時,編輯人員還要善于運用網(wǎng)絡手段核查文獻,對文后參考文獻進行細致核查,以努力把文后參考文獻著錄錯誤率降至最低。
除編輯人員在編輯加工中對文后參考文獻的把關外,還需加強對作者的要求和提醒,提高作者的規(guī)范意識,這是因為作者是科技期刊論文的源頭,如果作者重視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不僅可以顯著提高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質(zhì)量,同時還可以減少編輯人員的工作量。編輯部和編輯人員可以在稿件退修的修改意見和征稿啟事中刊登文后參考文獻的所需著錄的內(nèi)容和原則,或者利用編輯部召開的論文寫作指導培訓和講座對作者進行宣傳、指導和培訓,進而避免由于文后參考文獻問題而導致科技期刊論文的發(fā)表時滯問題。
大多數(shù)審稿專家都是各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
對各專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十分了解,因此,他們對科技期刊論文作者列出的文后參考文獻是否恰當和正確可以做出精準判斷。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審稿專家在審稿時只對正文內(nèi)容進行評價,即論文的論點及創(chuàng)新性,極少甚至不關注文后參考文獻。因此,編輯部應考慮對審稿專家在審稿要求上加入“評價文后參考文獻是否合理”這一項,從而保證文后參考文獻的引用質(zhì)量和著錄質(zhì)量。
綜上所述,必須從上而下進行重視,才能將文后參考文獻的規(guī)范化貫徹落實到科技期刊論文的編輯中,盡可能實現(xiàn)錯誤最少化,大力提高科技期刊論文質(zhì)量,從而為科技期刊出版適應現(xiàn)代化奠定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2]陳浩元.著錄文后參考文獻的規(guī)則及注意事項[J].編輯學報,2005(6).
[3]趙秋民.科技期刊參考文獻著錄錯誤分析及防范對策[J].編輯之友,2009(6).
[4]郝希春,劉家全.醫(yī)學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3(11).
[5]宋春燕,王菊香.科技期刊論文參考文獻核查與校對方法[J].編輯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