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這里有三種鳥!”別弄錯了,這里其實只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雷鳥。雷鳥生活在歐洲和亞洲寒冷的高地里,冬天時全身雪白,在冰天雪地中很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春天來臨了,便逐漸脫去白色的外衣;到了夏天,便換上一身棕色、有斑點的羽毛。雷鳥憑借這種隨環(huán)境改變體色的招數(shù),能躲過不少敵人的追捕,挺聰明吧!
習(xí)慣在地上筑巢的山鷸,不但羽毛有花紋,所生的蛋也有花紋,這種花紋和鳥巢附近的枝葉非常像。山鷸是一種候鳥,常常遷徙各地,通常棲息在森林的陰暗處,將巢筑在落葉堆中,褐黃色的羽毛是它絕佳的保護色。
主要分布在美洲的臭鼬,肛門附近有臭腺。它受到威脅時,便會高高地舉起尾巴,向敵人噴出臭氣。由于它放出的臭氣非常難聞,甚至在1000米外的地方還聞得到,任誰都受不了,因此除非真的是餓昏了頭,否則誰敢打它的主意呢?
負子鼠是生活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有袋類動物。當(dāng)有敵人靠近時,它會齜牙咧嘴地嚇唬敵人,如果敵人還不走,它就干脆躺在地上裝死。大部分的捕食者都比較喜歡活的獵物,它們看到負子鼠這副“死相”,自然興趣全無。等到危險過去了,負子鼠便趕快爬起來,逃到安全的地方去。
有些動物不僅體色和環(huán)境很相似,甚至連體型也可以模擬成環(huán)境的一部分,讓其他動物難以分辨,例如馬來角蛙和非洲藤蛇。
馬來角蛙的皮膚已經(jīng)角化,背上還有些突起,看起來就像枯葉一般,你看,這片落葉還有葉脈呢!它躲在叢林間實在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這種保命妙招稱為擬態(tài)。
非洲藤蛇也是擬態(tài)高手,它的體色配合著表皮的形態(tài),簡直和樹枝沒有什么差別。它又喜歡棲息在樹上,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它是樹枝呢!
當(dāng)有敵人靠近環(huán)頸行鳥的鳥巢時,親鳥會裝成受了傷的樣子,讓敵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使它的孩子免遭攻擊。敵人通常會以為受傷的鳥比較好抓,于是不知不覺地跟在它后面。等到敵人被引到離鳥巢較遠的地方時,親鳥便突然飛走,留下敵人愣在那兒。這樣一來,巢里的小鳥就能逃過滅頂之災(zāi)了。
枯葉蝶的絕妙偽裝:枯葉蝶停息時,會闔起雙翅,將身體隱藏起來,露出形狀和顏色都極像枯葉的翅膀側(cè)面。它靜止在樹枝上時,很容易被當(dāng)成一片干枯的樹葉。
隨機應(yīng)“變”的海參:海參的“變身”本領(lǐng)很強大,它不僅能變色,而且身體可以在液態(tài)和固態(tài)之間轉(zhuǎn)換。另外,它還能把自己分散成幾部分,然后復(fù)原。更絕的是,如果遇到偷襲,它會把自己的內(nèi)臟從肛門一股腦兒噴射出來,讓敵人吃掉,而自身則逃得無影無蹤。
電力強大的電鰻:電鰻是放電能力最強的淡水魚類,有的甚至可達800伏,足可致人于死地。電鰻每秒鐘能放電50次,連續(xù)放電后,電流會逐漸減弱,10-15秒鐘后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兒后又能重新恢復(fù)放電能力。
壁虎斷尾逃生:壁虎遭遇危險時,會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的劇烈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guān)節(jié)面處發(fā)生斷裂,使尾巴斷落,從而引起敵人的注意,壁虎就能趁機逃之夭夭。壁虎斷尾以后,過一段時間就會長出一條新尾巴。 (責(zé)任編輯 趙艷芳)
(摘自《小牛頓科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