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連續(xù)的霾。不僅我們的城市,還有你們的城市、他們的城市……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站出來說:“我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益,請立即給我!”恐怕沒人會響應,也沒人會搭理。
這個時候,我們能選擇的,只有接受。
權益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很多情況下并不完全決定于你應不應該有,而是還要看你經過各種努力和幫助后,最終能不能夠擁有。
馬上又到“3·15”了,這是一個消費者爭取權益的日子。消費者都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權益呢?安全消費、健康消費、明白消費、公平消費、真實消費……52年前,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fā)表了《關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tǒng)特別咨文》,將消費者權益嚴謹地總結為四條: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料、有權自由決定選擇、有權提出合法申訴。
毋庸置疑,這些都是應該有的,如同我們應該擁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一樣。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爭取最終會不會有收獲?能夠有多大的收獲?如果也和奪走新鮮空氣的霧霾一樣,需要艱苦努力爭取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得到,而且在此過程中,每個個體幾乎是無能為力的,那么,除了調侃和自娛之外,我們還會真心地、全力以赴地去爭取嗎?
20多年了,我們對待“3·15”的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從最初熱切地希望每一年都會真實地改善生活,到現(xiàn)在絕大多數人盯著電視機,猜想著這次又會有哪個倒霉蛋“中標”。從參與者到看熱鬧的旁觀者,這種心理的變化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但也不乏其人了。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事曝光了也改變不了,有些事改變了還會生出更多,“魔”似乎總比“道”高。
不是嗎?如果將當下消費者所領略的侵害權益現(xiàn)象與20多年前相比,你會發(fā)現(xiàn)不僅數量更多、手段更高級,而且惡劣程度更甚!用消協(xié)工作總結中的話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進程,不法商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手段翻新,維權形勢不容樂觀,維權工作任重道遠?!?/p>
“任重”是從業(yè)者們職責使命之內的事。作為普通消費者來說,怕的就是“道遠”。
而實際上,道確實遠。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許可以佐證這種道遠的程度。每到“3·15”,絕大多數企業(yè)都會非常緊張,無論國有企業(yè)還是民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無論中小企業(yè)還是大型企業(yè)、國際知名大牌企業(yè),都在緊盯著電視機,看一看央視的鏡頭是否“關照”到了自己,看一看自己是否不幸地成為了那個“中標”的倒霉蛋。這至少說明,他們都知道自己肯定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在做著。真正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恐怕鳳毛麟角。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真實生活,我們必須接受,也只能接受。
這就是我們在看清了真實生活之后所產生的真實的心理變化,可以理解,但貽害無窮,必須關注!
我們在關注,關注23年來這一天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是一個關于“3·15”的不完全檔案,客觀記錄,不需要評說,無論你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都是真實的內心。把那些曾經被曝光的現(xiàn)象與今天的生活對照,也許你會失望,因為它們仍然在不同領域、不同產品中存在。但是,我們絕不希望大家放棄希望,不希望這莊嚴的、屬于我們自己的、為我們自己的權益而特別設立的日子,僅僅是一次真人秀的電視節(jié)目。
因為,連同那個呼吸新鮮空氣的權益,我們在這一天里所要爭取和呼吁的,都是生活的底限,退無可退,棄無可棄。
大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