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公信力的邏輯起點在于公眾信任,是一種公眾的主觀行為。因此,討論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問題,必須圍繞媒體和公眾關系展開。全媒體傳播中的新型傳受關系,改變了公眾對主流媒體的主觀態(tài)度和行為,對主流媒體保持和增強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流媒體公信力面臨速度考驗。全媒體時代的公眾信息需求是以分秒來計算的,呈現出一種急切的信息饑渴狀態(tài)。很多人通過智能手機等終端來獲取并轉發(fā)自己感興趣的各類信息,一些利益群體抓住這一“機會”,偽造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擾亂了輿論環(huán)境,甚至引起了社會恐慌。而主流媒體的信息發(fā)布要經過采訪、編輯、審核等專業(yè)流程,不可能做到像自媒體那樣的隨意地傳播,主流媒體也不具備自媒體“人人都是麥克風”的信息采集傳播基礎。因此,在全媒體傳播活動中,主流媒體的速度難免落后于自媒體,由此帶來主流媒體傳播上的“空白期”,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公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
主流媒體公信力面臨互動考驗。全媒體時代,媒體與公眾之間是開放環(huán)境中的平等關系,可以頻繁密切地交流互動。而主流媒體雖然通過選取“最大公約數”話題、節(jié)目中直播觀眾觀點、開辟網絡交流平臺等方式不斷提高與公眾的互動,但在互動形式、話題內容、響應速度、傳播廣度和交流深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掣肘因素。因此,主流媒體急需突破一些觀念上的束縛,積極探索更為有效的公眾互動途徑和方式。否則,因互動不足帶來的被新媒體牽著走的被動傳播會進一步削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主流媒體公信力面臨責任考驗。迫于收視率、發(fā)行量、關注度等指標壓力,一些媒體開始自降水準,迎合部分公眾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選擇一些偏離事實、駭人聽聞的素材,以低俗、庸俗、甚至惡俗的方式進行報道,使得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廣告新聞等時有出現。公眾對于責任媒體的呼喚越來越強烈。因此,無論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還是作為“社會公器”,媒體都必須堅持責任為先,社會效益為首、為重,真實、準確、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傳播信息。只有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才能根基堅固,經得起考驗。
面對全媒體環(huán)境下的激烈競爭,主流媒體越來越意識到公信力的重要性,通過各種辦法加強面向全媒體受眾的公信力建設。自身努力與社會媒介素養(yǎng)水平提高相結合,共同形成了目前提升主流媒體公信力的三個有利方面。
一是主流媒體的全媒體素質不斷提高。為了適應全媒體發(fā)展趨勢,主流媒體不斷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加快技術創(chuàng)新、業(yè)務創(chuàng)新、流程創(chuàng)新,逐步建立起了滿足全媒體環(huán)境下公眾信息需求的基礎架構,形成了以新聞網站、網絡廣播電視臺、媒體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為代表的新型傳播體系。處于全媒體環(huán)境中的主流媒體已經程度不一地具備了滿足全媒體受眾需求的素質,這為提升主流媒體公信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主流媒體的專業(yè)能力進一步強化。主流媒體在深化調查、深度評論、深入人心等“深”字功夫上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輿論重心下移的全媒體傳播中,主流媒體以求深、求準、求真的專業(yè)品質為自身的新聞報道、內容產品服務,由此形成的價值引領能力是目前自媒體等新媒體所無法趕超的。
三是社會的媒介素養(yǎng)意識正在增強。全媒體時代,媒體環(huán)境變得復雜而多變,各種媒體傳播的信息會自我繁衍、自我膨脹,并偏離真實,甚至形成信息的“暴力”。2013年,網絡上接連爆出多起微博“大V”造謠謀利、惡意傳播事件,網民對網絡信息越來越采取質疑、審慎的態(tài)度,尤其是在政府加強微博管理之后,隨意發(fā)布和轉發(fā)未經官方渠道核實的信息日益減少。
媒體公信力的邏輯起點在于公眾信任,是一種公眾的主觀行為。因此,討論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問題,必須圍繞媒體和公眾關系展開。全媒體傳播中的新型傳受關系,改變了公眾對主流媒體的主觀態(tài)度和行為,對主流媒體保持和增強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媒體時代,影響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因素更多,提升主流媒體公信力的難度更大。當前,要善于增大和發(fā)揮有利方面,找準著力點,在深刻變化的傳播格局中探索出提升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切實路徑。
尊重事實和規(guī)律,著力彰顯主流媒體的權威與責任。越是在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中,主流媒體越是要堅持新聞原則,以事實為源頭和基礎,按照新聞傳播的客觀規(guī)律和專業(yè)流程,采訪新聞事件的各方當事人,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從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角度出發(fā)參與到事件發(fā)展中,以求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這既是主流媒體體現擔當責任的要求,也是主流媒體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包圍中樹立其權威地位的要求。同時,主流媒體不能只做信息庫,更要成為思想庫,以深度分析挖掘事物本質,以深度思考確立思想高度,通過思想魅力吸引公眾、引領價值。這將有助于重新建立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供求關系,為主流媒體再次贏得傳播中的主導地位奠定堅實基礎。
深化融合和協作,著力擴大信息傳播的覆蓋與影響。全媒體時代,信息隨時傳播,無孔不入。主流媒體受信息求證、事實調查等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影響,不可能在速度上超過無處不在的自媒體。但主流媒體完全有可能通過與網絡媒體的融合、并且與認證自媒體的協作,克服自身專業(yè)性帶來的速度制約。主流媒體在加快建設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傳播平臺的同時,更要注重運用網絡思維、網絡語言和網絡表達方式來傳遞信息、發(fā)表觀點,與網絡媒體實現在硬件技術基礎和軟性行為模式上的充分融合。
轉變觀念和方式,著力增強面向用戶的互動與服務。全媒體傳播的互動性決定了主流媒體面對的不再是被動接收的“受眾”,而是擁有更多選擇權甚至決定權的用戶。主流媒體需要真正突破“我報你讀”“我播你看(聽)”的思維慣性,既做到用戶在哪兒,信息產品和服務就延伸到哪,又做到用戶想要什么,就以生動、鮮活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兼顧社會利益與個性主張的產品和服務。顯然,這是對主流媒體在政治領悟、技術應用、需求分析、生產服務、經營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考驗,也觸及了主流媒體組織架構調整和流程優(yōu)化再造問題。主流媒體要加強對用戶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明確用戶需求內容和特征,將內部管理的重點放在信息源、自身生產服務能力和用戶需求的匹配協調上,高效率地利用內外資源滿足用戶需求,與用戶建立緊密的親和關系。
強化激勵和約束,著力構建切實有效的制度和機制。公信力是一種無形資產,對于主流媒體的品牌塑造和市場價值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提升主流媒體公信力落到實處,就要通過制度和機制,將公信力與集體、個人的經濟利益聯系起來,使促進公信力增長的因素得到經濟回報,使造成公信力流失的因素受到經濟處罰。主流媒體可以在國內記者公約、社會責任條款規(guī)范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臺更加詳細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增強制度的執(zhí)行力、約束力,深化各方面對公信力的重視、理解和認同,形成自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