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品書
賈平凹先生曾慨嘆:“汪是一文狐,修煉老成精。”
雖然太多人喜歡汪老,所謂“知道他的人都愛他”;雖然太多讀者從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熟知他、了解他,這里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曾任職《北京文藝》、北京京劇院。被譽(yù)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gè)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gè)士大夫?!?/p>
汪曾祺的魅力,唯“境界”二字可概述。他對于生活、對于人、對于美,有自己新鮮的感受,再用他充滿靈性的文字表述出來。有評論家說“水一樣的文字”,那說的正是汪曾祺。而他談吃的散文,更是表達(dá)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韻味,可以說,他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學(xué)拉得最近的人。
汪老的飲食類散文,充滿了“生之喜悅”。古龍?jiān)?jīng)說過,如果一個(gè)人想要自殺,就帶他去逛一逛菜市場。我們的生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我們自己也時(shí)常扮演一下或重或輕的抑郁癥患者。那么,去讀一讀這本《做飯》吧。再加上,汪老不但散文寫得好,畫作也很精彩。這本書里收錄了汪老趣味橫生的畫作,看一看,讀一讀,定有“疏筋活氣、身輕心遠(yuǎn)”之功效。
汪老寫吃也是如云如水,你看他寫小菜: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xì)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還有重口味的夾沙肉:
厚膘豚肩肉,煮半熟,撈出,瀝去湯,過油灼肉皮起泡,候冷,切大片,兩片之間不切通,夾入豆沙,裝碗籠蒸,蒸至四川人所說“粑而不爛”,倒扣在盤里,上桌,是為夾沙肉。
這是俗世生活里的雅趣,一道菜背后的淵源逸事,他也信手拈來:
《論語·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敝袊那心挷恢加诤螘r(shí)??鬃右浴笆场?、“膾”對舉,可見當(dāng)時(shí)是相當(dāng)普遍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提到切膾。唐人特重切膾,杜甫詩累見。宋代切膾之風(fēng)亦盛?!稏|京夢華錄·三月一日開金魚池瓊林苑》:“多垂釣之士,必于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游人得魚,倍其價(jià)買之。臨水斫膾,以薦芳樽,乃一時(shí)佳味也。”元代,關(guān)漢卿曾寫過“望江樓中秋切膾”。明代切膾,也還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都t樓夢》也沒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對切膾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膾是什么?杜詩邵注:“鲙,即今之魚生、肉生。”更多指魚生,膾的繁體字是“鲙”,可知。
杜甫《閿鄉(xiāng)姜七少府設(shè)鲙戲贈長歌》對切膾有較詳細(xì)的描寫。膾要切得極細(xì),“膾不厭細(xì)”,杜詩亦云:“無聲細(xì)下飛碎雪?!蹦捠乔衅€是切絲呢?段成式《酉陽雜俎·物革》云:“進(jìn)士段碩常識南孝廉者,善斫膾,谷薄絲縷,輕可吹起?!?/p>
……切膾今無實(shí)物可驗(yàn)。杭州樓外樓解放前有名菜醋魚帶靶。所謂“帶靶”,即將活草魚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極薄的片,澆好醬油,生吃。我以為這很近乎切膾。
讓讀者大獲益處。他寫吃,寥寥幾筆,讓看的人口舌生津,大呼過癮:
二尺多長的活治整鱖魚入大鍋滾油干炸,蘸椒鹽,吃了令人咋舌。至今思之,只能如張岱所說:“酒足飯飽,慚愧慚愧!”
可謂是:記人事、寫風(fēng)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這種種番番,全在書里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