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碧儀
我和艾瑞剛加入公司,今天是我們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吃員工午餐。公司的二樓是一個小小的餐室,偶爾也用來開會。雖然不大,作為廚房的功能卻很齊全。為了歡迎新人加入,老板昨天就宣布,會從家里帶來他母親特制的牛肉派,作為今天的員工午餐。
烤箱里的牛肉派,飄溢出濃郁的牛油、肉和香草的氣味。這氣味猶如鈴聲,把樓上的家伙們都引了下來。大家開心地打開可樂,分著盤子和刀叉,互相傳遞著番茄醬。
大個子艾立克斯熱情地靠過來,把番茄醬遞給艾瑞:“要來點(diǎn)番茄醬嗎?” “謝謝,不需要。”艾瑞笑著答道。艾立克斯有點(diǎn)尷尬,邊哈哈笑著,邊往自己盤子里擠了一大堆番茄醬,說:“啊,你不是一個kiwi啊。” “kiwi”是一種長得像獼猴桃的大鳥,也是新西蘭人對自己的稱呼。
艾瑞出生在美國,但已經(jīng)在新西蘭生活了14年,他早已把這里當(dāng)成自己的家。這本來是一句隨口說的玩笑話,艾瑞卻認(rèn)真地答道:“雖然我吃派不加番茄醬,也不喜歡吃炸魚、薯?xiàng)l,可是,我從心里覺得自己是一個kiwi!”
常常旅行的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和當(dāng)?shù)厝顺砸粯拥氖澄?,是一種最容易被接受和喜愛的社交禮儀。到了拉薩,就大口喝青稞酒,吃糌粑;到了慕尼黑,就往胃里猛倒啤酒。這樣做的話,不出幾天,就能交上朋友。
相反的,飲食習(xí)慣的隔閡,也會給人帶來現(xiàn)實(shí)和精神上雙重的孤立感。在餐桌這個重要的社交場合,與眾不同的飲食偏好,就像是在人群中說外語一樣突兀。物以類聚的既有觀念,也適用在飲食習(xí)慣上。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對與自己飲食習(xí)慣不同的人抱有偏見?!俺耘刹患臃厌u的人,不是新西蘭人!” “不愛吃辣,算什么湖南人?” 這些聽似無心的玩笑話,發(fā)出清晰的孤立信號。
這種孤立,也會發(fā)生在家庭之中。
艾瑞有三個兄弟姐妹。小時候,每周日媽媽都會做反轉(zhuǎn)蘋果派,哥哥和妹妹們總是非常期待,但艾瑞卻不喜歡甜食,怎么也提不起勁來。大家都眼巴巴央求母親再給一塊蘋果派,艾瑞卻一口也不吃,只是吵著要出去玩。全家人都期待炸雞薯泥大餐,艾瑞也不喜歡,他討厭吃雞肉。媽媽總是說:“嗯,喜歡吃炸雞配馬鈴薯泥才是我們家的孩子!” 可他最多只吃旁邊的綠菜花。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可就是喜歡不來。
因?yàn)椴幌矚g母親做的食物,也不熱衷家人都喜愛的體育活動。艾瑞漸漸成為兄弟姐妹中,最不受母親寵愛的一個。買新衣服總是沒有他的份兒,每年的圣誕禮物也都是最小的。十六七歲的時候,他曾經(jīng)試過用叛逆來獲取父母的注意力,最終也是徒勞。
他16歲輟學(xué),到面包店當(dāng)學(xué)徒。還沒出師,又和朋友到南美去,在阿根廷開小巴。阿根廷政府取締了私營小巴,他又跑到新西蘭,當(dāng)了一家青年旅社的經(jīng)理。26歲時,他決定重返大學(xué),修了設(shè)計(jì),在32歲這年,作為實(shí)習(xí)生,加入一家小小的設(shè)計(jì)工作室。
他做的所有決定,家人都不理解。而他為他們做自己在南美學(xué)做的烤肉,家人也不喜歡吃。
英語里用黑羊來稱呼家庭里的不肖子女,艾瑞自嘲是“餐桌上的黑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