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我出身銀行世家,自小接受的理財教育是3S: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和Sharing(分享)。3S理財觀念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是,我家世代都奉之為經(jīng)典。
3S中首要的是儲蓄,身為銀行家的祖父一世不炒金炒房炒股票、不做投機。一來是避嫌疑,更因他從實踐中確實悟出,長期的定時的儲蓄得益,其實是相當可觀且又安全的。
記得我參加工作時,一月工資48.5元(20世紀60年代),扣除飯票、交通費和零用,就去銀行買貼花儲蓄。它相當于現(xiàn)今的定投,如是到我結婚成家,戶頭上新錢老錢連本帶息竟也有4位數(shù)。在20世紀70年代,也屬一筆較有分量的嫁妝壓箱錢了。
或受3S影響,我和先生從來不炒股不炒房,或許因此失去了很多致富機會,但心情坦然,股市樓市、金融風暴起起落落與我們無關,可以靜心讀書寫作、觀看人生風景。只是定時定期地儲蓄,我們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著。當然,現(xiàn)今儲蓄不僅存銀行,但是我們從來只認長線小利卻穩(wěn)定的產(chǎn)品。
第二個S是消費。理財不是要你一毛不拔,理財?shù)淖罱K目的是提高生活質量。消費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樂趣。只懂錢生錢,不懂消費,這樣的人必是鐵公雞一毛不拔,少朋友少社交。當然,或許可以等賺夠錢再消費,但如何算賺夠了?親情、友情、人情最缺乏保鮮能力,小氣吝嗇是其最大的殺手。消費不等于揮霍,如何消費本身就是一門生活美學,是我們愉悅人生很重要的保證。
第三個S“分享”與“消費”頗有異曲同工之處。錢財要有人與你一起分享才有幸福感。哪怕只是很小一筆年終獎,如能拿出來孝敬父母,給另一半買份禮物,給小輩一個驚喜……那有多溫馨,遠遠好過想方設法錢生錢。
從大處講,捐款、助人也是一種分享。祖父身為銀行家卻生活不奢華。祖父送父親到男中和中法大學念書,都是上海一流的學校,但讓我父親在大學時代就兼職做家庭教師,自掙零用錢。祖父熱心公益捐款,一生捐贈無數(shù),20世紀80年代他已年屆九旬,仍心牽上海中國銀行,以私蓄設立上海中行程慕灝獎金用于培養(yǎng)、激勵新人。
真正的理財教育,不是具體教你錢生錢的操作細節(jié)和判斷能力,這本身是很難教會的,否則,發(fā)財太容易了。我們要向年輕一代傳授的,是對金錢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