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業(yè)技術擴散中的農戶采用行為研究:國外進展與國內趨勢

      2014-03-30 17:45:20龍冬平李同昇于正松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4年5期
      關鍵詞:農戶因素農業(yè)

      龍冬平 , 李同昇 , 于正松

      (西北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西安710127)

      0 引言

      我國農業(yè)科技貢獻率(57%,2012年)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水平(70%~90%,2012年)。提高農業(yè)技術的創(chuàng)新水平和推廣效率,促進農業(yè)科技在農戶層面的開發(fā)與運用,加大農業(yè)科技對“三農”的貢獻,是推動我國農業(yè)和農村現代化發(fā)展的重要課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全面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新階段。在資源環(huán)境約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實現農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推廣。

      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空間擴散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兩種代表性觀點,即“基礎”觀點和“采用”觀點。從“基礎”觀點出發(fā),以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擴散總體特征為對象,在農業(yè)技術擴散過程和規(guī)律、影響因素和多樣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已比較成熟;而從“采用”觀點出發(fā),對農戶和涉農企業(yè)的技術采用行為研究還遠遠不夠。農戶是我國農區(qū)的微觀經濟單元,是農業(yè)技術采用的行為主體,以農戶為對象的農業(yè)技術擴散采用行為的研究對于誘導農戶行為、提高農業(yè)技術的采用效率、促進農區(q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國外關于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期,特別是60年代開始的綠色革命,推動了農業(yè)新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并使農戶采用行為的問題逐漸成為國外學界研究的熱點。國外學者基于經濟學、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地理學等學科背景, 綜合運用統(tǒng)計分析和計量模擬方法, 以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為研究中心進行了相關探討,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取得了較大進步,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90年代,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農戶的社會角色雖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但農戶技術采用決策偏好與國家宏觀技術應用取向存在著較大的偏差[1],最終造成了我國農業(yè)技術的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的雙重矛盾[2]。在這種情況下,以農戶需求為導向的農業(yè)技術擴散研究開始受到我國學者的關注和重視,也取得了一些較好的研究成果。

      1 國外農戶技術采用行為最新研究

      1.1 研究視角

      1.1.1從采用行為的研究轉向采用結果的研究。該視角的轉變主要是由歐美國家的農業(yè)補貼政策引起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鼓勵農戶采用農業(yè)環(huán)保技術,歐美國家制定了相應的農業(yè)補貼政策。實施初期,農戶只要采用農業(yè)環(huán)保技術,政府都會給予農戶一定的補貼,然而最終取得的生態(tài)效益沒有達到歐盟的“綠色標準”。因此,由此推動了研究者對已有研究范式的思考,進而轉向采用結果的研究[3-5]。如FiBL[6]認為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農業(yè)生產對環(huán)境的影響,建議依據采用結果來支付補償。Kaiser等、Matzdorf等對德國勃蘭登堡草原地區(qū)的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了案例研究,表明以結果為導向的補貼政策有助于提高農業(yè)環(huán)境計劃的實施效果,即提高了農戶技術采用效果[7-8]。Techen等[9]在全球變化科學會議的報告中論證了以結果為導向的政策可提高農戶采用低碳環(huán)保技術的效果,將會減少德國農業(yè)氮排放。Burton等[10]在歐洲農業(yè)環(huán)境計劃的背景下,首先論證為什么我們會考慮使用以結果為導向的計劃,然后概括了兩個關鍵的領域問題:一是農戶采用風險的增加,二是開發(fā)監(jiān)管指標難度的增加。最后基于3個尺度(以結果為導向的支付比例、支付的靈敏性、計劃/支付的可持續(xù))提出一個理論框架來驗證以結果為導向的效果。

      1.1.2從靜態(tài)研究轉向動態(tài)研究。Bell和Rogers認為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實質上是一個動態(tài)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興趣、評估、試驗、應用5個階段,不應只對其中某一個階段進行分析,而應對整個采用過程進行動態(tài)的追蹤研究[11-12]。近年來,國外學者已利用長時間序列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如Leggesse 等[13]研究了隨時間改變的變量和不變的變量對埃塞俄比亞農戶技術采用效率的規(guī)律作用。Francisco等[14]利用西班牙干旱地區(qū)30多年的調查數據,研究了賽古拉盆地(坎德卡塔赫納灌溉社區(qū))的農戶采用滴灌技術的動態(tài)行為過程。

      1.1.3從確定性研究轉向不確定性研究。Lindner 等[15]認為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存在主觀與客觀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農戶通過自身經驗積累和外部信息交流會逐漸減少其不確定性。雖早期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是在確定的條件下進行的,但后來研究者意識到有必要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建立模型,研究不確定性和風險對農戶采用行為的影響。如Carey等[16]在研究中考慮了未來干旱程度的隨機性和經濟激勵因素的不確定性(如水價和水市場)對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戶只有在預期收益大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 才會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Schuck等[17]對科羅拉多洲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地區(qū)的干旱程度與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具有正相關性。Jack[18]研究表明雖然農業(yè)新技術具有較高收益,但其風險和不確定性可能導致采用率較低,一般情況下貧困區(qū)的農戶不會冒險采用該新技術。

      1.2 研究方法

      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新方法不斷涌現。為改變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特征、比率分析和影響因素的傳統(tǒng)范式,許多學者都在積極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19]。如Brocke等[20]基于國際育種項目,以西非布基納法索西部地區(qū)幾內亞種族兩個村莊的農戶為研究對象,利用參與性農戶評估法(PRA)研究該地區(qū)農戶采用高產高粱技術失敗的原因,結果表明國際育種項目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充分考慮農戶的需求和偏好,也沒有考慮當地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條件。Balmann[21]結合元胞自動機模型模擬了農戶經濟決策主體在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最佳行為。Berger[22]利用主體空間模型對智利不同農區(qū)的農戶社會空間相互作用進行了仿真模擬,獲取一個能夠更好地理解技術創(chuàng)新擴散過程和資源利用變化的途徑。Mohapatra[23]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印度奧里薩邦200戶采用甘蔗種植技術的農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戶受教育程度與采用甘蔗種植技術具有正相關性。Francis等[24]運用期限分析對澳大利亞南部地區(qū)農戶采用免耕技術的決策行為進行了時序研究。Michael等[25]利用1981—2008年愛爾蘭地區(qū)農戶加入和退出有機部門的面板數據模型,對農戶采用有機農業(yè)技術與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較多農戶為規(guī)避風險而不愿采用有機農業(yè)技術。Davis等[26]從農戶理性行為理論中提出技術接受模型(TAM),認為該模型是一種用來解釋在不同環(huán)境下經濟決策主體技術采用意愿的理想模型。Venkatesh等、Lee等認為TAM模型簡潔、有效地描述了外部變量、有用感知、易用感知和信息技術等之間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提供了一種能夠有效解釋信息技術接受行為的方法[27-28]。而其他方法如標準傳播模型和實物期權投資模型也得到了相應的運用。

      1.3 研究內容

      1.3.1注重農戶決策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如瑞士的Finger等[29],結合1992—2000年瑞士1 312個農場小麥生產記錄數據,對影響農戶采用小麥技術的決策因素進行動態(tài)分析,發(fā)現一個“搭便車”的現象,即那些種植規(guī)模小、投入產出低、生產條件差、生產效率低的特殊農場,在生態(tài)直接付款計劃實施后(1992年),他們率先泛種小麥。FiBL[6]在研究中指出,根據瑞士農業(yè)利潤計算,許多采用者的投入成本小于未采用者的投入成本,采用者的收入成本也小于未采用者的收入成本,但由于機會成本(種植小麥可以獲取補貼),采用者最終的平均邊際利潤將會比未采用者的邊際利潤稍高一點,因此,農戶為獲取政府補貼在生產條件較差的農場泛種小麥。這說明補償政策對他們的決策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同時發(fā)現小麥價格對采用者的決策行為也有顯著的影響,而農戶經濟狀況、土地所有權、年齡與受教育程度對其決策行為沒有較大的影響。

      1.3.2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等公益性技術采用研究受到了重視。如Sattler等、Espinosa等、Ahnstr?m等、Serra等、Knowler等,他們的研究表明影響采用者(農戶或農場主)采用環(huán)境友好型技術的因素有以下方面:農戶的特征與職業(yè)(如年齡、教育、經濟狀況和非農收入)、農場特征(如農場規(guī)模與土地所有權)、農業(yè)環(huán)境計劃特征(如區(qū)域環(huán)境付款水平、項目要求和交易成本)[30-34]。

      1.3.3農業(yè)可持續(xù)性技術采用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視。隨著歐洲農業(yè)環(huán)保計劃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業(yè)可持續(xù)技術被廣大農戶所采用,而農業(yè)可持續(xù)技術的發(fā)展目標是在實現投入產出效益最優(yōu)化的同時,追求對資源消耗的減少,但是受生產凈收益、勞動機會成本、附加成本以及技術采用風險增加等因素影響,對注重短期收益的農戶來說,長期的可持續(xù)技術不是其最佳的選擇[19,35]。因此,如何改變農戶技術采用偏好以提高農業(yè)可持續(xù)性技術的適用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 國內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特點

      2.1 研究視角

      國內多數研究仍停留在對農戶行為的靜態(tài)分析、單一技術采用的比率分析和影響因素分析、農戶個體行為的分析上。但是,目前一些課題研究組在某一特定地區(qū)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動態(tài)研究,弄清楚了特定區(qū)域農業(yè)技術擴散的類型、系統(tǒng)、時空規(guī)律、動力機制,并在農戶技術采用效率、農戶技術需求意愿和農戶采用行為差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進一步強化深化。

      2.1.1靜態(tài)分析視角。國內主要以一次性調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為主(截面數據),單個時間段或進行單獨過程的研究,缺乏對農戶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和采用行為全過程的動態(tài)研究。

      2.1.2單一技術視角。依據農業(yè)技術屬性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公益性、中間性、商業(yè)性三類。國內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單一技術采用的比率分析和影響因素分析,如公益性的節(jié)水灌溉技術、中間性的稻米高產技術和小麥良種技術,而商業(yè)性的技術研究較少,只有少數學者進行了研究,如王武科等、李普峰等對蘋果種植系列技術采用的研究[36-37]。從技術屬性數量來看,國內以一項技術的研究為主,僅有少數學者,如滿明俊等從不同屬性技術角度對農戶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研究[38-39]。

      2.1.3農戶個體行為研究。多數文獻將研究的對象聚焦在農戶個體行為上,而關于農戶在組織或群體中的農業(yè)技術采用行為研究較為鮮見。李小建認為有組織的農戶群體有利用于技術擴散,專業(yè)化生產形成的競爭壓力也激勵著農戶不斷地學習新技術[40]。張曉山、李建軍等認為農村社會正面臨著轉型,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作為一種嶄新的事物,其組織功能作用將日漸明顯[41-42],作為農戶的集合體與單個農民的行為能力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將在農業(yè)技術擴散中發(fā)揮巨大的功效。因此,應關注農戶在社會網絡中的復合研究。

      2.2 研究方法

      自2000年以來,國內的研究方法與之前相比,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已從最初定性分析轉向定量研究、案例研究。一是探明了農業(yè)技術擴散環(huán)境對農戶采用新技術的影響。首先在對農業(yè)技術擴散環(huán)境影響因子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從自然環(huán)境條件、農業(yè)科技信息、農業(yè)生產效率、農戶文化素質等方面選擇因子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特定研究區(qū)域進行量化評價,之后選擇典型樣區(qū)進行深度調研。通過區(qū)域技術擴散環(huán)境與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關聯(lián)分析,明確了技術擴散環(huán)境影響對農戶行為的作用機制與方式,并探索如何營造良好的農業(yè)技術擴散環(huán)境,將農戶連接到更廣泛的技術體系中形成主體間的社會網絡,通過學習、示范、追趕等效應促進農戶采用新技術,加速農業(yè)新技術在地理空間上擴散與蔓延。二是通過案例分析法,研究農戶對不同技術供給模式的行為響應,并從農戶微觀視角揭示現有農業(yè)技術供給模式的弊端,探討如何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農業(yè)技術供給與采用效率。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利用的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和行為分析法,而以實證分析法為主,行為分析法正處于起步階段。

      2.2.1實證分析法。近10年來國內研究也有了一些創(chuàng)新,較多學者進行了建模實證研究,如采用較多的是二元選擇模型即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狹義的角度來看,Logistic與Logit模型是同一概念的;但從廣義的角度來看,Logit模型只是Logistic模型中的一種,Logistic模型還包括Probit與Tobit模型,本研究采用廣義的角度。,其次是博弈模型,但較少采用參與性農戶評估法、多元回歸模型、技術接受模型、多智能體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等比較科學、合理、能夠模擬現實的方法。如朱明芬等采用Logit 模型分析勞動力兼業(yè)與性別、年齡、村虛變量、耕地面積和家庭勞動力人數等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43]。王志剛等運用Logistic模型進行了農戶采用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的分析[44]。劉紅梅等利用二項 Logit模型,探討激勵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因素[45]。王秀東等結合Logistic模型研究了良種補貼政策對農民選擇小麥新品種行為的影響[46]。喻永紅等建立Logistic 模型研究農戶在水稻生產中采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47]。朱紅根等運用Probit模型實證分析了影響農戶氣候變化感知及其適應行為決策的因素[48]。朱麗娟等運用Logit模型對黑龍江省364個市縣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49]。褚彩虹等采用Probit 模型分析了農戶施用有機肥和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影響因素[50]。而有些文獻已將博弈模型引入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中,如在節(jié)水灌溉技術中,研究農業(yè)灌溉水價與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間的關系, 建立了督導推廣、政府與農戶、水量調配、“鷹鴿”對稱、供水方與農戶等博弈模型[51-57]。采用多變量、高彈性、高容差、高仿真以及高擬合度的理想模型研究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較少,仍有少數學者進行了嘗試。如李奇峰等采用PRA對東北糧食主產區(qū)農戶采用農業(yè)新技術途徑、技術需求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58]。韋志揚等采用PRA研究農戶對農業(yè)技術偏好與信息需求的特點[59]。莊麗娟等、商彥蕊等利用多元回歸模型發(fā)現除農戶自身特征外, 技術選擇更多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如技術培訓、成本與風險、農戶組織化程度和相互間的交流程度等[60-61]。李后建采用TAM研究了農戶對循環(huán)農業(yè)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62]。陳海等基于MSA構建了農戶土地利用模型,研究農戶土地利用的決策機制[63]。黃玉祥等采用SEM研究農戶節(jié)水灌溉技術認知及其影響因素[64]。

      2.2.2行為分析法。目前,只有少數學者采用該方法,如朱明芬等考察了兼業(yè)水平對農戶技術采用偏好的影響,指出兼業(yè)水平的高低引起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差異呈倒“U”型的特征[65]。馬小勇研究了農戶規(guī)避風險行為,表明在農村風險規(guī)避機制基本處于缺失狀態(tài)下,生產經營中的保守行為是農民規(guī)避風險的主要方式[66]。滿明俊等(2010)對陜甘寧傳統(tǒng)農區(qū)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提出了同一因素對農戶采用不同屬性技術的影響程度不同的觀點[39,67];與此同時,滿明俊等、李佳怡等首次探究了不同農業(yè)技術擴散環(huán)境對農戶采用行為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技術擴散環(huán)境的不同所形成的技術勢差引起農戶采用行為差異明顯的表征規(guī)律[38,68]。羅小峰研究了農戶采用節(jié)約耕地型技術與節(jié)約勞動型技術的行為差異,得出同一變量對農戶采用不同屬性技術的影響不相同的結論[69]。Huang等以山東省玉米生產為例,研究技術培訓對農戶氮肥施用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技術培訓可有效地引導農民合理施肥[70]。

      2.3 研究內容

      隨著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戰(zhàn)略與科技興農戰(zhàn)略大力推進,研究“三農”問題的文獻也越來越多,其中也包含了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一是明確了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特征與農戶需求意愿;二是明確了農戶采用技術決策動機與誘導因素;三是明確了農戶采用典型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素,但仍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

      2.3.1農戶特征與需求意愿的研究。林毅夫、劉宇等從需求角度分析農戶技術采用過程所呈現的特點,包括行為和心理特征兩個方面[71-72]。廖西元等對我國水稻主產區(qū)農戶的技術需求意愿進行排序,指出新品種技術和病蟲害技術是農戶最需要的技術[73]。劉曉敏等研究了農戶采用小麥、玉米節(jié)水技術意愿,指明收入比例、水價、技術培訓等對農戶節(jié)水技術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水資源短缺程度對農戶采用節(jié)水技術的意愿呈顯著的負向影響[74]。陸文聰等通過構建模型研究了浙江省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意愿,結果表明年齡、收入、制度、增收以及風險因子是顯著的影響變量[75]。

      2.3.2誘導因素與決策動機的研究。該領域可以分為效用分析和風險分析兩類,前者基于“理性小農”的觀點,認為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決策動機取決于技術采用帶來的效用最大化;后者從“生存小農”的觀點出發(fā),認為風險最小化是農戶選擇技術的動機。如林毅夫對誘致性技術變遷學說進行改進,構建了一個有機證券模型,首次分析農作制度變遷對農戶采用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集體制下的農戶不考慮盈利性,而在家庭責任制下農戶決策是由效用最大化所決定[76]。朱希剛等認為農戶采用新技術的決策取決于采用新技術后的效用大小,當農戶對新技術的預期凈收益大于現有技術的凈收益時農戶就會采用新技術[77]。汪三貴等分析了貧困地區(qū)農戶采用玉米地膜覆蓋技術,認為在信息約束的條件下,貧困地區(qū)農戶在技術采用決策中傾向于回避風險,提出風險最小化才是農戶決策的動機[78]。滿明俊等通過對采用不同屬性技術(公共性、商業(yè)性、中間性)的農戶行為、決策因素和技術獲取途徑的實證研究發(fā)現,農戶采用新技術是以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為主要動機,并受農戶所擁有資源稟賦條件束縛[39]。

      2.3.3影響因素的研究。目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總體上呈多元分散的狀態(tài),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從宏觀層面可以分為驅動因素和阻礙因素兩種力量,從微觀層面則可以分為農戶因素、技術因素、環(huán)境因素、經濟因素、區(qū)位因素、政策因素、資源因素與社會因素8個方面[43-57]。如將因素具體化,則農戶因素包括農戶家庭收入情況、農戶文化程度、農戶年齡、性別、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農戶冒險精神、農戶兼業(yè)程度、農戶種植規(guī)模、農戶干部經歷等;技術因素則包括技術難易程度、技術屬性、技術采用成本、技術可獲得性等;環(huán)境因素則包括技術擴散環(huán)境等;經濟因素則包括經營規(guī)模、要素價格變動、投入產出效益、邊際成本、風險效應因素、信貸因素等;區(qū)位因素包括交通便捷度、信息渠道等;政策因素包括政府扶持、土地流轉制度、用水量計費標準、培訓教育制度等;資源因素包括資源短缺程度、耕地細碎化程度、土壤氣候等;社會因素包括參加合作組織、鄰居交流以及社會交往等因素。

      3 國內外研究比較與評述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梳理,發(fā)現國內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理論和方法,較多是在借鑒國外研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雖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相對國外而言,國內研究起步較晚。國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初期,而國內主要受建國后以生產隊形式的集體生產方式的影響,從而致使農戶對技術需求的意愿較低。加之后來“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國內科研活動幾乎處于停滯階段。真正專注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是在全國實施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戶個體的技術需求出現了端倪,并通過市場行為表現出來。因此,國內研究在時間上晚于國外將近70~80年。二是宏觀政策制度對農業(yè)重視不夠,造成科研主體從事農業(yè)研究的熱情不高。長時間以來受國內“重工輕農”戰(zhàn)略思想的影響,雖農業(yè)科研投入具有很高的收益率和回報率,但農業(yè)科研投資無法得到大幅度提高[79-80],而當時盛行的主流思想普遍認為農業(yè)是一個冷門領域,大多青年學者對之頗為“感冒”,以上多重環(huán)境造成了農業(yè)科研資金匱乏和研究人才缺乏。因此,國內的政策制度導向和農業(yè)科研環(huán)境致使國內研究落后于國外。

      從研究視角上來看,國外研究先行于國內研究。目前國內的研究視角趨同,歸納總結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大多屬于靜態(tài)研究范疇,主要表現在以一次性調研所形成事后分析為主,也就是采用截面數據對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擴散、采用等某一過程進行單獨的研究,而國外已經轉向于利用面板數據進行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擴散、采用等全過程的動態(tài)耦合研究;二是單一技術屬性領域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國內對一項特定技術專門化的研究,缺乏對不同屬性技術進行整合研究,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績效技術的研究,如對節(jié)水灌溉技術、稻米高產技術以及小麥良種技術,而對其他績效權重較小的技術研究較少,而國外學者在技術屬性領域的研究成果涵蓋面較廣;三是農戶個體行為研究居多,主要集中探討農戶個體行為是否理性,即是否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否在規(guī)避風險。處于生產經營活動極度分散狀態(tài)的單個農戶對技術風險承受力較差,而以農戶組織群體形式存在的各類農業(yè)專業(yè)組織具有較大的風險承受力,更傾向于采用新技術。與此同時,農戶在群體內的分工與協(xié)作,深化了農業(yè)專業(yè)化的生產方式,以及相互交流農業(yè)知識、技術經驗,縮短了對某項農業(yè)高新技術從接觸到熟練掌握的時間。國內對農戶群體行為研究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外已經成熟。

      研究方法上,國外的研究已經運用參與性農戶評估方法、元胞自動機模型、期限分析、SPM模型、技術接受模型以及多智能體模型等較為科學有效的分析工具,而國內研究雖有了較大改進,已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但研究方法單一,仍較多采用Logistic模型。因此,研究方法仍待進一步提升。比如,目前國內采用多變量、高彈性、高容差、高仿真和高擬合度的理想模型,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僅僅只有少數學者嘗試運用技術接受模型、多智能體模型等方法。

      研究內容上,國內研究主要在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特征、動機、意愿和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重復率較高,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還比較缺乏,而國外在以上3個方面的研究已比較成熟,形成了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同時對一些影響因素(如農戶文化程度、年齡、收入、信息獲取等)的作用得到了確認,正努力對其他不確定性的因素(如風險與不確定性、信貸狀況等)進行確認研究。而且隨著政策改革和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已經拓展到關注農業(yè)環(huán)保技術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技術等方面的采用研究。

      因此,在借鑒國外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應結合國內現實狀況進行理論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研究視角、內容和方法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突破,為促進農業(yè)技術有效擴散和提高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率提供依據。

      4 研究趨勢及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yè)技術推廣仍沿用“自上而下”的擴散模式,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yè)科技貢獻率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水平。

      我國在提高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和推廣效率、促進農業(yè)科技在農戶層面的開發(fā)和運用、加大農業(yè)科技對“三農”的貢獻的研究中正在探尋一條“破冰之路”。因此,全面、深入地總結已有研究成果,構建研究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理論和方法,成為極其重要的學術命題。我國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將面臨以下6個方面的轉向。

      (1)研究角度轉向。農戶技術采用行為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應脫離靜態(tài)研究范疇而進入到動態(tài)研究領域。農業(yè)技術擴散并不是沿著現有既定的模式進行的,與此同時,隨著農戶知識的累積和信息的增加,促使技術擴散與技術采用處于一個動態(tài)演變的過程中,因此,要全面掌握農戶認知、評估、決策、采用、反饋等機理過程,就必須從動態(tài)視角出發(fā),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整個過程進行全程追蹤研究。

      (2)研究方法轉向。農戶是一個弱勢的群體,研究農戶群體的行為特征,應考慮農戶的感受與思想的變化,強調多元化的存在,如果沒有思想的變化就沒有分享的過程,不承認農戶自有的知識,就不會站在農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此,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應在參與者與研究者角色之間頻繁轉換,在數據獲取方式和數據處理方法上應打破傳統(tǒng),選取適宜的、科學合理的方法。

      (3)研究內容轉向。農戶技術采用行為是一個多因素相互耦合作用的過程。在影響因素方面,應從多元分散的研究轉向系統(tǒng)的研究,從確定性因素的研究轉向不確定性因素的研究;在采用行為方面,應圍繞采用主體、采用機制、影響因素、學習組織效應以及社會網絡效應等問題展開建模和分析,形成一個通用的農戶技術采用模型;在擴散模式方面,應從單一模式轉向多種模式研究,從自上而下模式轉向自下而上模式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應從引進推介的研究轉向借鑒創(chuàng)新的研究,從理論分析轉向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從單個機制轉向聯(lián)合機制的研究。

      (4)研究對象轉向。研究對象不應只局限于農戶個體,也應包括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業(yè)合作社以及農業(yè)龍頭企業(yè)等在內的新型農業(yè)經營組織與服務組織。應研究不同地區(qū)的新型農業(yè)組織的技術生產效應和對技術擴散模式的行為響應。同時總結新型農業(yè)組織采用不同屬性技術的空間分異特征以及探索不同屬性技術在各個層面的應用是否存在內在的聯(lián)系和影響。

      (5)研究尺度轉向。研究尺度是一個核心問題,研究尺度大小,決定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科學性。應拓展研究的時空尺度,比如在時間尺度上,不應局限于截面數據,而應趨向于選擇動態(tài)的面板數據;在空間尺度上,應從不同層級進行比對分析。

      (6)技術類型轉向。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節(jié)水灌溉技術、小麥技術、雜交水稻等傳統(tǒng)農業(yè)技術上,這些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而關于農戶采用農業(yè)環(huán)保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技術等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技術的研究較為薄弱。因此,應轉向如何切實提高農戶采用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技術的研究上面。

      參考文獻:

      [1] 閻文圣,肖焰恒.中國農業(yè)技術應用的宏觀取向與農戶技術采用行為誘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2,12(3):27-31.

      [2] 董鴻鵬,呂杰,周艷波.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經濟,2007(8):60-61.

      [3] Paulson N D,Schnitkey G D.Policy Concerns of Midwestern Grain Producers for the 2012 Farm Bill[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94(2):515-521.

      [4] Atari D,Yiridoe E,Smale S,etal.What Motivates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ova Scotia Environmental Farm Plan Program?Evid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2):1269-1279.

      [5] Ruto E,Garrod G.Investigating Farmers’ P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Agri-environment Schemes:A Choice Experi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9,52(5):631-647.

      [6] FiBL A.Swiss 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Organic Agriculture[M].Switzerland:Deckungsbeitr?ge,2010.

      [7] Kaiser T,Rohner M S,Matzdorf B,etal.Validation of Grassland Indicator Species Selected for Result-oriented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10,19(5):1297-1314.

      [8] Matzdorf B,Lorenz J.How Cost-effective are Result-oriented 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Germany[J].Land Use Policy,2010,27(2):535-544.

      [9] Osterburg B,Techen A.Verifiability of Result Oriented Policy Measures to Reduce N Emissions from German agriculture[C]//?ymantas Morkv?nas, Gerald Schwarz. Indicator and Monitoring Framer-work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 Key Issues for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Lithyania. Lithuania: Baltic Compass,2012:9-15.

      [10] Burton R J F,Schwarz G.Result-oriented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s in Europe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Promoting Behavioural Change[J].Land Use Policy,2013,30(1):628-641.

      [11] 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1962.

      [12] Bell C.The Acquisition of Agricultulal Technology:Its Determinant and Effec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2,9(1):123-159.

      [13] Leggesse D,Michael B,Adam O.Duration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Adoption in Ethiopia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55(3):613-631.

      [14] Francisco A,María D M,Michael B.Duration Analysis of Adop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in Southeastern Spai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1,78(6):991-1001.

      [15] Lindner R K.Farm Size and the Time Lag to Adoption of a Scale Neutral Innovation[M].Mimeographed Adelaide:University of Adelaide,1980.

      [16] Carey J M, Zilberman D.A Model of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Modern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Emerging Markets in Wate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1):171-183.

      [17] Schuck E C,Frasier W M,Webb R S,etal.Adoption of More Technically Efficient Irrigation Systems as a Drought Response[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5,21(4):651-662.

      [18] Jack B K.Barriers to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gricultural Technology, 2009, 24(12):132-143.

      [19] Mackrell D D,Kerr D D,Hellens L V.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An Agricultur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 the Australisan Cotton Industry:The Socio-technical View[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7(2):34-35.

      [20] Brocke K V, Trouche G, Weltzien E,etal.Participatory Variety Development for Sorghum in Burkina Faso:Farmers’Selection and Farmers’Criteria[J].Field Crops Research,2010,119(1):183-194.

      [21] Balmann A.Farm-based Modelling of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A Cellular Automata Approach[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24(1):85-108.

      [22] Berger T.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 Simulation Tool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Resource Use Changes and Policy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5(2):245-260.

      [23] Mohapatra R.Farmers’ Education and Profit Efficiency in Sugarcane Production: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fit Function Approach[J].The IUP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1,8(2):18-31.

      [24] Francis H D,Rick S L,Michael P B.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Australian Cropping Regions: An Application of Duration Analysi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6,73(6):630-647.

      [25] Michael B,Dan R,Trevor Y.Adoption and Abandonment of Organic Farm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rish Drystock Sector[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61(3),697-714.

      [26] Davis F D,Bagozzi R P,Warshaw P R.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2.

      [27] Venkatesh V,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4.

      [28] Lee Y, Kozar K A,Larsen K R T.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Past,Present, and Future[J].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2003,12(1):752-780.

      [29] Finger R,Benni N E.Farmers’Adoption of Extensive Wheat Production-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J].Land Use Policy,2013,30(1):206-213.

      [30] Sattler C, Nagel U J.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Acceptance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A Case Study from North-eastern Germany[J].Land Use Policy,2010,27(1):70-77.

      [31] Espinosa-Goded M,Barreiro-Hurlé J,Ruto E.What do Farmers Want from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 Design?A Choice Experiment Approach[J].Agricultural Economics Society,2010,61(2):259-273.

      [32] Ahnstr?m J,H?ckert J,Bergea H L,etal.Farmers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Null What is Known about Attitudes,Context Factors and Actions Affecting Conservation?[J].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2009,24(1):38-47.

      [33] Serra T,Zilberman D,Gil J M.Differential Uncertainties and Risk Attitudes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Producers:The Case of Spanish Arable Crop Farmer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39(2):219-229.

      [34] Knowler D,Bradshaw B.Farmers’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J].Food Policy,2007,32(1):25-48.

      [35] Olaizola A M,Chertouh T,Manrique E.Adoption of a New Feeding Technology in Mediterranean Sheep Farming Systems: Implications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Small Ruminant Research,2008,79(3):137-145.

      [36] 王武科,李同升,劉笑明.不同尺度下農業(yè)創(chuàng)新技術空間擴散的實證研究——以中國果業(yè)協(xié)會果業(yè)技術擴散為例[J].人文地理,2009,24(1):76-80.

      [37] 李普峰,李同昇,滿明俊,等.農業(yè)技術擴散的時間過程及空間特征分析——以陜西省蘋果種植技術為例[J].經濟地理,2010,30(4):647-651.

      [38] 滿明俊,李同昇,李樹奎,等.技術環(huán)境對西北傳統(tǒng)農區(qū)農戶采用新技術的影響分析——基于三種不同屬性農業(yè)技術的調查研究[J].地理科學,2010,30(1):66-74.

      [39] 滿明俊,李同昇.農戶采用新技術的行為差異、決策依據、獲取途徑分析——基于陜西、甘肅、寧夏的調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5):58-63.

      [40] 李小建.農戶地理論[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41] 張曉山.促進以農產品生產專業(yè)戶為主體的合作社的發(fā)展——以浙江省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發(fā)展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4-11.

      [42] 李建軍,劉平.農村專業(yè)合作組織發(fā)展[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

      [43] 朱明芬,王磊,李南田.農業(yè)勞動力兼業(yè)行為及發(fā)展趨勢[J].調研世界,2000(6):18-21.

      [44] 王志剛,王磊,廖西元,等.農戶采用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的行為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7(3):102-107.

      [45] 劉紅梅,王克強,黃智俊.影響中國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行為的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4):44-54.

      [46] 王秀東,王永春.基于良種補貼政策的農戶小麥新品種選擇行為分析——以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八縣調查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8(3):102-107.

      [47] 喻永紅,張巨勇.農戶采用水稻IPM技術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湖北省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09(11):77-86.

      [48] 朱紅根,周曙東.南方稻區(qū)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36縣(市)346份農戶調查數據[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119-1128.

      [49] 朱麗娟,向會娟.糧食主產區(qū)農戶節(jié)水灌溉采用意愿分析[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1,32(5):17-21.

      [50] 褚彩虹,馮淑怡,張蔚文.農戶采用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以有機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2(3):68-77.

      [51] 楊念.區(qū)域經濟中博弈論在節(jié)水灌溉中的應用研究[J].節(jié)水灌溉,2003,24(3):45-48.

      [52] 韓青.農業(yè)節(jié)水灌溉技術應用的經濟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04:27-29.

      [53] 李艷,陳曉宏.農業(yè)節(jié)水灌溉的博弈分析[J].灌溉排水學報,2005,24(3):19-22.

      [54] 沈建芳,豐景春.水量調配博弈分析及應用研究[J].水利經濟,2006,24(2):20-23.

      [55] 柯水發(fā).基于進化博弈理論視角的農戶群體退耕行為分析[J].林業(yè)經濟,2007(2):59-62.

      [56] 江煜,王學峰.干旱區(qū)灌溉水價與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之間的博弈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8,26(3):362-365.

      [57] 劉寧豫,馬蘭,馬勇.河南省節(jié)水灌溉及其對策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7,26(1):118-121.

      [58] 李奇峰,張海林,劉武仁,等.糧食主產區(qū)農戶采用農業(yè)新技術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吉林省榆樹縣為例[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8,47(7):1963-1968.

      [59] 韋志揚,程二平,甘立,等.農民對農業(yè)技術偏好與信息需求實證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1,24(3):1178-1183.

      [60] 莊麗娟,張杰,齊文娥.廣東農戶技術選擇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廣東省445戶荔枝種植戶的調查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8):90-92.

      [61] 商彥蕊,連進元,王衛(wèi),等.石家莊市農戶蔬菜經營的調查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4,23(4):95-99.

      [62] 李后建.農戶對循環(huán)農業(yè)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2):28-36.

      [63] 陳海,王濤,梁小英,等.基于MSA 的農戶土地利用模型構建與模擬——以陜西省米脂縣孟岔村為例[J].地理學報,2009,64(12):1448-1456.

      [64] 黃玉祥,韓文霆,周龍,等.農戶節(jié)水灌溉技術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18):113-120.

      [65] 馬小勇.中國農戶的風險規(guī)避行為分析——以陜西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21(2):22-30.

      [66] 朱明芬,李南田.農戶采用農業(yè)新技術的行為差異及對策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1(2):26-30.

      [67] 滿明俊,周民良,李同昇.農戶采用不同屬性技術行為的差異分析——基于陜西、甘肅、寧夏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0(2):68-78.

      [68] 李佳怡,李同昇,李樹奎.不同農業(yè)技術擴散環(huán)境區(qū)農戶技術采用行為分析——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節(jié)水灌溉技術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0,30(5):201-206.

      [69] 羅小峰.農戶采用節(jié)約耕地型與節(jié)約勞動型技術的差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21(4):132-138.

      [70] Huang J K,Xiang C,Jia X P,etal.Impacts of Training on Farmers’ Nitrogen Use in Maize Production in Shandong,China[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2,67(4):321-327.

      [71]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yè)發(fā)展[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108-125.

      [72] 劉宇,黃季焜,王金霞,等.影響農業(yè)節(jié)水技術采用的決定因素——基于中國10個省的實證研究[J].節(jié)水灌溉,2009,34(10):1-5.

      [73] 廖西元,陳慶根,王磊,等.農民對科技需求的優(yōu)先序研究——水稻生產科技需求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農業(yè)科學學術年報,2004,8(6):470-481.

      [74] 劉曉敏,王慧軍,李運朝.太行山前平原區(qū)農戶采用小麥玉米農藝節(jié)水技術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0,18(5):1099-1105.

      [75] 陸文聰,余安.浙江省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科技論壇,2011(11):136-142.

      [76] 林毅夫.家庭責任制改革和中國雜交水稻的采用[J].發(fā)展經濟學雜志,1991,36(7):353-372.

      [77] 朱希剛,黃季焜.農業(yè)技術進步測定的理論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4.

      [78] 汪三貴,劉曉展.信息不完備條件下貧困農民接受新技術行為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1996(12):31-36.

      [79] 趙陽.中國農業(yè)科研投入的理論分析和政策建議[J].中國農村觀察,2001(6):2-8.

      [80] 黃季焜,胡瑞法.中國農業(yè)科研投資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農戶因素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擦亮“國”字招牌 發(fā)揮農業(yè)領跑作用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解石三大因素
      中國寶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冰雪運動(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萝北县| 河源市| 元朗区| 广饶县| 高尔夫| 句容市| 普兰店市| 鱼台县| 白河县| 海宁市| 诸暨市| 阿勒泰市| 祁东县| 宁南县| 财经| 图片| 临汾市| 兴国县| 永兴县| 扶绥县| 敦煌市| 焉耆| 甘谷县| 香河县| 建平县| 盐山县| 定州市| 嘉义县| 新和县| 临泽县| 广河县| 台北县| 革吉县| 武冈市| 尼勒克县| 兴义市| 确山县| 溧水县| 大厂| 鸡西市|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