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杰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論克雷格·雷恩《一個火星人寄一張明信片回家》中的異化①
康 杰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一個火星人寄一張明信片回家》是克雷格·雷恩的代表詩作之一。它從火星人的角度來描寫地球人的日常生活。運用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從科技和精神兩方面來分析《一個火星人寄一張明信片回家》中的異化現(xiàn)象,揭示了該詩中后現(xiàn)代的人們在科技和精神的雙重異化下面臨的種種危機。
物化;異化;《一個火星人寄一張明信片回家》
克雷格·雷恩,英國“火星派”詩歌的代表詩人。“火星派”詩歌通常將尋常的事物描寫成不尋常,營造了陌生化的效果?!兑粋€火星人寄一張明信片回家》于1977年首次發(fā)表在《新政治家》。詩歌從火星人的角度描述了地球人的日常生活,在火星人的眼中,所有普通的事物都變得不普通。
著名詩人謝默斯·希尼曾說過克雷格·雷恩的魅力在于“創(chuàng)立了英國詩歌品味歷史上的標志”[1]。托馬斯·盧卡斯在《論克雷格·雷恩》一文中說到“克雷格·雷恩的作品通過犀利的語調、新奇貼切的隱喻和比喻性語言使詩歌從不古板或缺少裝飾”[2]。他高度贊揚克雷格·雷恩是“一個具有睿智、獨創(chuàng)性和人性的詩人”[2]。多年以前,雷恩的詩歌就被英國的評論家牢牢地貼上“火星派”的標簽。在“火星派”的詩歌中,外星人用異常化的眼光來審視我們所熟悉的地球世界。穆迪認為雷恩的詩歌“對于真實和普通的世界有一種冷漠感”[3]?,旣悺た栐凇犊死赘瘛だ锥髟L談錄》中指出“雷恩的作品讓人回想起兩位早期詩歌界的巨匠:龐德和威廉姆斯。正如龐德掙脫意象派韁繩的束縛,如今,雷恩也抵制“火星派”的條條框框”[4]。
在中國,與克雷格·雷恩及其作品相關的研究和評論不多見,對其深入討論的專著和論文更是少之又少。近年來,著名學者馬永波翻譯了雷恩的部分詩歌。唐曉云和許峰在《論隱喻在克雷格·雷恩詩歌中的語篇功能》一文中探討“隱喻在詩歌的語篇街接和連貫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文本的深層意義和美學價值”[5]。同時,唐曉云和董元興合寫了論文《論克雷格·雷恩一首詩的語篇銜接特征》[6],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從英語語篇銜接的視角討論了這首詩的語篇銜接特征。
在我國,關于這首詩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詩歌文本的分析,如隱喻的語篇功能和語篇銜接,對于這首詩歌的主題研究卻很鮮見。其實,這首詩歌異化的現(xiàn)象非常明顯。因此,本文基于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從科技異化和精神異化兩個方面分析詩歌中的異化主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高質量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這并沒有給人帶來全面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在現(xiàn)代世界中,人們的主體性受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物體的控制,科學技術變成了控制人們思想觀念的工具。
在詩的第一節(jié)(1~6行),火星人描述的事物是書,“書本是有許多翅膀的機械鳥”。詩人用“Caxtons”來指代書本。雖然這些鳥從未飛過,但是“有時它們棲落在手上”。令人費解的是火星人不知道書本這個單詞,但是知道威廉·卡克斯頓??怂诡D是第一個用英語印刷書籍的人。在這里,雷恩通過隱喻制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書本被比喻成長著許多翅膀的機械鳥。在火星人的眼中,人類的世界是一個機械化的世界?!八鼈兞钛劬θ芑蚴侨梭w尖叫,毫無痛苦”(3~4行)?!傲钛劬θ诨薄ⅰ叭梭w尖叫毫無痛苦”是看書的兩種反應,它們分別代替的是“哭”和“笑”。這是火星人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描述人們閱讀時的強烈情感。人類的反應就像機器人機械的反應?,F(xiàn)代世界是由機械科學和定量理性組成的第一文明。它使人們的行為缺少主動性從而受制于科技,人們有目的性的主動行為異化成非理性狀態(tài)下的本能反應。
詩歌隨后轉向描述兩種天氣:霧和雨。霧是“疲于飛翔的天空棲息在大地上的身體”(7~8行),大霧朦朧了人的視線,使人對世界的閱讀有如“彩紙下的版畫”,霧里看花。因為在現(xiàn)在社會,“當意象決定掩蓋真實,人們的生活就不再是直接和積極的”[7]。雨是“大地所變的電視”,正如人可以調節(jié)電視屏幕的亮度,雨“它有將顏色變深的特性”。德波認為“景觀的世界是一個資本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商品、消費者和媒體狂熱者的世界”[7]。電視作為現(xiàn)代大眾傳播工具,不僅沒有拓寬人們的視野,反而極大地束縛和限制了人對世界的認識。電視產生了許多讓我們無法真實地感知現(xiàn)實世界的影像與信息。雷恩曾說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每個事物或多或少的被后天的習慣所扭曲,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年代可能表現(xiàn)的更明顯。電影海報和雜志每天都向我們呈現(xiàn)大量的視覺意象”[4]。消費文化是當代歐洲社會物質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物質過剩是現(xiàn)代消費社會的一個重要象征。法國著名思想家居伊· 德波于1967年出版了《景觀社會》一書,他指出20世紀晚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一種新的社會形式,即景觀社會。德波所講的景觀其中所包含的一個方面就是意象的社會化特征源自技術、媒體、資本等力量。德波認為,“來自景觀的錯覺使主體越來越遠離他們的真實情感和欲望,然而越來越靠近官僚主義控制下的消費”[7]。因此,在物質文化的消費中,人們被自己勞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品控制著。
詩歌描述的另一個現(xiàn)代科技的代表是汽車?!澳P蚑是門鎖在里面的房間,一把鑰匙轉動,使世界自由運動”(13~14行)。在火星人的眼中,汽車是模型T。我們可以想象火星人閱讀過少許關于汽車的知識,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于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yè)革命就此開始。隨后,“有膠卷,拍下任何錯過的東西”(15~16行)。就像圖像可以或大或小地顯現(xiàn)在膠卷上,外面世界的景象在汽車后視鏡里也是如此?!爱斦鎸嵉氖澜缱兂梢粋€簡單的意象,這個簡單的意象就會變?yōu)橐粋€能夠產生有效催眠效果的真實存在。景觀使人通過特殊的媒介來觀察這個世界”[8]。汽車的快速運動將人與自然,人與周圍的世界隔離開來。汽車速度越快,駕駛者的視野越狹窄,人只能通過反光鏡觀看“任何錯過的東西”。火星人認為“時間是系在手腕上,或是存于盒子里,不耐煩地滴答作響”(17~18行)。從這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推測出“系在手腕上”的物體是手表,“存在盒子里”的是鬧鐘,它們都是科技的產物。而“不耐煩地滴答作響”則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造成人們精神上的痛苦,使人們失去了本真。由精神異化造成的自然抑郁和精神壓力的后果比勞動異化造成的物質生活的貧窮更嚴重。異化延伸到整個社會,每個階層都是受害者。
這首詩中一個最有趣的困惑就是“鬧鬼的裝置,當你拾起時鼾聲陣陣”(19~20行)。這個物體會哭,然后人們“就把它放到唇邊,哄它入眠,一聲一聲”(21~23行)。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手表和鬧鐘,火星人不能辨別有機和無機的物體。因此讀者會誤以為這個物體指代的是一個嬰兒或者是一只貓。然而很快會明了這個“鬧鬼的裝置”其實是一部能夠被“手指搔弄”而“喚醒”的電話。電話取代了人們面對面的交流,它既像幽靈難以擺脫,又像嬰兒受到人們的寵愛。電話像個嬰兒,能夠睡眠,且會打呼,吵鬧時需要輕聲安慰,因此,人際交往變得機械化。
詩歌末尾部分集中于描述人們的習慣,火星人觀察到人類依賴于“一間懲罰室,帶著水,沒有吃的”(26~27行)。“他們關上門獨自忍受”,火星人把衛(wèi)生間和監(jiān)獄混淆了。這里顯然是詩人采用了陌生化的技巧。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變成了一種新的感受。生活的痛苦有如如廁,無人能幸免,沒人能逃避,只是各自的痛苦有不同的味道。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感受。精神異化造成的精神壓力使人感到痛苦。
異化充斥著整個社會,沒人能逃脫。當人們努力想擺脫這種異化,他將會被孤立。于是最后人們“成雙成對地躲起來”,他們的夢被描述成“閱讀自己,在色彩中,閉上眼睛”(32~34行)。晚間的睡眠本是夫妻間真心交流的最佳時間,但是他們卻緊閉雙眼,在夢中閱讀有關于他們自己的東西,而不是閱讀對方。孤獨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疾病,人們之間缺少交流。精神異化造成的自然抑郁和精神壓力使人們更不愿與他人交流。
克雷格·雷恩的詩歌《一個火星人寄一張明信片回家》以一個火星人的角度來觀察地球和地球上人們的日常生活。他所描述的景觀社會是一個異化了的社會。在火星人的眼中,人類的整個世界被機械控制,人們的生活被物化。因此,人們承受著來自科技和精神的雙重異化?,F(xiàn)代世界的許多因素導致我們遠離現(xiàn)實和真相,在一個機械化的世界里,人們的生活變得荒誕怪異和痛苦。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現(xiàn)代文明,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世界,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1] Heaney,Seamus.The Glamour of Craig Raine[J].Ploughshares,1987(4):162 -166.
[2]Lux,Thomas.“On Craig Raine.”[J].Ploughshares,1987(4):149-153.
[3]Moody A D.Telling It Like It’s Not:Ted Hughes and Craig Raine[J].The 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 ,1987(17):166-178.
[4]Karr,Mary.An Interview with Criag Raine[J].Ploughshares,1987(4):138 -148.
[5]唐曉云,許峰.論隱喻在克雷格·雷恩詩歌中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言文學,2010(3):159-163.
[6]唐曉云,董元興.論克雷格·雷恩一首詩的語篇銜接特征[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1(1):87-92.
[7]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斯蒂芬· 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后現(xiàn)代轉向[M].陳 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校對 朱正余)
I106
A
1674-5884(2014)06-0166-02
2014-02-03
克雷格·雷恩詩歌中的異化主題(S130039)
康 杰(1989-),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外國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