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軍,李杳瑤,劉建和*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周衡教授運用經方治病驗案舉隅
蘇聯(lián)軍1,李杳瑤1,劉建和2*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周衡;《金匱要略》;經方;驗案
周衡教授致力于《金匱要略》研究50余年,湖南中醫(yī)藥大學資深教授,湖南省名中醫(yī),我國知名仲景學說研究專家,中國中醫(yī)學會仲景專業(yè)委員會首任委員、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挖掘、整理主?!督饏T要略》首注本《金匱方論衍義》,并多次擔任《金匱要略》全國教材編委及《中醫(yī)藥高級叢書·金匱要略》副主編,堅持將理論研究運用到臨床實踐。擅長應用經方治療內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癥,屢獲佳效,筆者曾短期跟隨周老師門診抄方學習,現(xiàn)將周老師運用經方治病驗案舉隅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1.1 癃閉——當歸貝母苦參丸
楊某某,男,52歲,2010年9月29日初診?;颊咝「雇矗米幉坑忻浉?,小便渾,素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大便可,舌象正常,脈緩。方用當歸貝母苦參丸合萆薢分清飲加減。當歸10 g,川貝母3 g,浙貝母10 g,苦參15 g,益智仁10 g,烏藥10 g,萆薢10 g,石菖蒲6 g,黃柏5 g,茯苓12 g。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2010年10月9日二診:小腹痛大減,小便稍渾。方用當歸貝母苦參丸合豬苓湯加減。當歸10 g,川貝母3 g,苦參15 g,阿膠(烊化)10 g,豬苓12 g,茯苓10 g,澤瀉10 g,滑石(布包)15 g,熟地黃15 g,黃柏5g。7劑。2010年11月13日三診:小腹已無不適,怕冷,小便次數多且急,但尿量不多,尿色不黃,口干,舌胖嫩。方用春澤湯加減。白術10 g,澤瀉12 g,豬苓12 g,茯苓15 g,桂枝10 g,黨參12 g,鹿角霜10 g,益智仁10 g,烏藥10 g。每日1劑,7劑而愈。
按:初診,周老師認為脹多屬熱、痛多屬寒,本案為下焦?jié)駸岫嗝}并無濕熱之象,乃是寒濕郁而生熱所致?;颊咝”銣営邪诐?,而無澀痛,且有前列腺炎病史,此乃腎虛下元不固,封藏失司,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如《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下》[1]載:“勞傷于腎,腎氣虛冷故也。腎水者,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小便白而濁也”,周老師認為前列腺增生乃痰瘀所致,故綜合而論,本病以下焦虛寒,濕濁不化為本,痰熱瘀結為標?;颊卟∏檩^緩,宜標本同治,以活血化瘀、清熱化濁、溫腎利濕為法,方用當歸貝母苦參丸合萆薢分清飲。當歸貝母苦參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2],云“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本方原是治療妊娠血虛熱郁的小便不利,相當于 “子淋”。周老師用此方多治療男性前列腺增生屬濕熱瘀結型的小便不利,其中當歸養(yǎng)血、活血,貝母解郁化痰、宣上開下,苦參清熱利濕,故可治小便“淋瀝”。因漢代貝母不分浙貝母與川貝母,故處方二藥同用,加黃柏清熱燥濕堅陰,茯苓以加強利小便。此下焦?jié)駸崮艘蚰I虛為本,故用萆薢分清飲溫腎利濕、分清去濁。二診,患者小腹痛大減,續(xù)用當歸貝母苦參丸,周老師言:“久利傷腎,清熱燥濕傷陰”,故用豬苓湯育陰利水,加用熟地黃滋陰補腎,佐以少量黃柏清熱燥濕。三診,患者癥狀已愈,但小便次數多,量少色清,口干,怕冷,此乃腎元虛冷,膀胱氣化不利,方用春澤湯合縮泉丸溫腎化氣、固精縮尿,再加鹿角霜以溫補腎陽治本。本案體現(xiàn)了標本兼顧的辨治思想。
1.2 腹痛——當歸芍藥散
楊某某,女,41歲,2010年10月20日初診。下腹不適,觸診呈現(xiàn)廣泛壓痛,月經先期,7日干凈,白帶呈豆腐渣樣,月經來潮時乳房脹痛,房事后勞累,舌凈,脈緩弱。方用當歸芍藥散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當歸10 g,白芍15 g,川芎10 g,白術10 g,茯苓 12 g,澤瀉 15 g,制附片(先煎)5 g,薏苡仁30 g,敗醬草15 g,杜仲15 g,補骨脂10 g,延胡索10 g。7劑。2010年11月3日二診:上方后腹痛減輕,房事后勞累感消失。仍以原方加減。當歸10 g,白芍12 g,赤芍12 g,川芎10 g,白術 10 g,茯苓8 g,澤瀉15 g,制附片(先煎)6 g,薏苡仁30 g,敗醬草20 g。7劑。2010年11月10日三診:腹痛已瘥,月經正常,予小柴胡湯合四物湯調理。當歸10 g,川芎8 g,白芍12 g,熟地黃10 g,砂仁10 g,柴胡12 g,黃芩4 g,人參12 g,炙甘草5 g,法半夏6 g,生姜3片,紅棗(擘)10 g,紅藤10 g。7劑。
按:初診時患者因廣泛腹部壓痛就診,周老師認為此乃《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中所說的“疒丂痛”,周老師把這種疼痛形象的比作朽木,朽木的特點是腐爛,爛得范圍廣泛且沒有明確界限,整個腹部按哪里哪里痛,但不劇烈,與包塊固定在某一位置,邊界清楚不同。這是下焦血水交阻所致,肝木乘脾,脾虛濕郁,血水不調所致,方用當歸芍藥散。治療血水交阻之小腹痛,當歸、白術用量輕,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用量重,旨在行血利水,輔以和血健脾。又患者帶下色白,房事后勞累,屬腎陽虛,故用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載:“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其原是治療腸癰屬寒者,周老師將其用于臍以下婦科炎癥引起的腹痛,與當歸芍藥散合用以加強止痛的作用。薏苡仁健脾利水排膿,敗醬草消癰排膿、祛瘀止痛,佐以附子振奮陽氣、溫行寒氣、散寒止痛,附子藥量雖輕,但作用不遜,因久瘀之病,非溫不能通也。如尤怡[3]4所述:“附子假其辛熱,以行其郁滯之氣爾。”因有房事后勞累故加用杜仲、補骨脂補腎助陽,延胡索加強止痛之力。二診:患者腹痛減,房事后勞累消失,故去杜仲、補骨脂、延胡索,專用兩方,使藥力專于行血利水。三診:病已瘥,當歸芍藥散乃治血水交阻之標癥,標癥已除,當以治本,防病復發(fā)。女子以肝為先天,故處以疏肝之小柴胡湯;女子以血為本,故投以四物湯。因熟地黃滋膩礙脾,故佐以砂仁健脾,紅藤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以清余邪。
1.3 不寐——黃連阿膠湯
洪某某,女,71歲,2012年9月12日初診?;颊咭蛐臒┦哳^暈就診。10余年來經常無明顯誘因突發(fā)心悸、氣短,氣從胸上沖咽部,以致視物眩暈、眼前黑蒙,甚至暈倒,發(fā)作時意識清楚,服用救心丸可緩解,但查心電圖(-)。平時喜飲冷物,若食人參則不適,伴口臭,大便可而小便不暢,手足心熱,煩躁失眠,舌尖麻,苔黃膩,脈弦細稍數。方用黃連阿膠湯合豬苓湯。黃連5 g,黃芩10 g,白芍12 g,阿膠(烊化)10 g,雞子黃(沖服)半個,茯苓15 g,豬苓15 g,澤瀉30 g,滑石(布包)15 g。7劑。上方煎取汁,待藥汁冷熱適中時沖入雞子黃半個,每劑1個,分2次沖服。2012年9月19日二診:服上方后諸癥緩解,睡眠佳,頭已不暈,小便不多,舌面白涎,守原方加石菖蒲、川貝母10劑而愈。
按:初診,周老師從主癥煩躁失眠入手治療,患者手足心熱,喜飲冷物之征為內熱;脈弦細稍數為陰虛有熱;心悸、氣短、胸咽部上沖感、舌尖麻澀為虛火上炎;口臭、苔黃膩、小便不暢,為濕熱內蘊。辨證為心腎不交、陰虛濕熱,方用黃連阿膠湯合豬苓湯加減。 兩方均出自《傷寒論》[4],云:“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此兩方均治療失眠,但前者清心滋腎作用強,后者治療陰虛水熱互結,使熱從小便而去,兩方合用,相得益彰。二診,患者舌面有白涎,乃是痰涎濕濁之象,加用石菖蒲、川貝母以去之。本案特別之處在于方中使用了雞子黃,雞子黃本是黃連阿膠湯中的一味藥,但在臨床使用本方時往往棄之不用,從藥物組成來看,雞子黃占全方藥物比重的五分之一,且為血肉有情之品,所以其在該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方用而不效可能是因為使用時未能按照經方要求正確使用所致。
1.4 感冒——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鄧某某,女,68歲,2013年4月17日初診?;颊吒忻鞍l(fā)汗后,一身掣痛,伴有陣陣發(fā)熱,時有微汗,汗后怕冷,頭暈,經常呵欠,舌質淡紅,脈細緩。方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加減。桂枝10 g,赤芍15 g,人參10 g,生姜5片,炙甘草6 g,制附子(先煎)6 g,當歸10 g,紅棗(擘)12個。7劑。2013年4月27日二診:身掣痛及烘熱均近愈,仍怕冷,呵欠,但精神向佳,舌光無苔,脈細緩。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生姜5片,紅棗(擘)15個,人參12 g,制附子(先煎)8 g,當歸10 g,熟地黃10 g,茯苓20 g,白術12 g。10劑。
按:《傷寒論》載:“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傷寒汗后身疼痛,乃是余邪未清、營血受損、血絡不通所致,應發(fā)汗解表祛邪;而患者怕冷、經常呵欠,提示陽氣虛弱,故以桂枝新加湯補益氣血、發(fā)汗解肌,加附子以溫陽,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扶正以散未盡之邪。二診:患者身痛及發(fā)熱好轉,提示營衛(wèi)已和,仍怕冷、呵欠,乃陽氣虛弱,舌光無苔,乃陰血虧虛,故前方基礎上加熟地黃補血滋陰,茯苓、白術健脾益氣,氣血陰陽并補,以扶正防復。
1.5 腰痛——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黃某某,女,61歲,2013年5月4日初診。腰痛多年延及背部,痛處游走,呈脹痛,四肢痛,手關節(jié)痛,下肢熱痛,舌苔薄膩微黃,脈濡緩。方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加減。麻黃6 g,杏仁10 g,薏苡仁20 g,甘草6 g,茯苓皮15 g,蒼術8 g,白鮮皮12 g,地膚子12 g。4劑。2013年5月11日二診:全身痛藥后減大半,原方續(xù)服7劑。
按:初診,患者以腰痛為主,且痛延及全身,呈脹痛、下肢熱痛、舌苔薄膩微黃,乃濕熱郁表,與《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論述相似,其言:“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本條所述之病乃起自于濕邪留于肌表所致,日晡熱劇,因日晡屬陽,提示濕邪已化熱,故知本方用于治療濕熱病證,本案為濕重于熱,故佐以茯苓皮、蒼術、白鮮皮、地膚子燥濕利水以祛邪。二診,效不更方,續(xù)用麻杏薏甘湯加味,7劑而瘥。
1.6 柔痙——栝樓桂枝湯
楊某,女,50歲,2012年9月26日初診。頭痛連項,背脹,汗出,陣發(fā)冷熱。方用栝樓桂枝湯合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栝樓根15 g,葛根15 g,桂枝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生姜2片,紅棗(擘)12個,羌活10 g。4劑。藥后啜粥溫覆取汗。后因他病就診,訴上方4劑后瘥。
按:患者以頭痛連項,且伴有汗出,為柔痙,《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將痙病分為剛痙、柔痙,無汗者為剛痙,“發(fā)熱無汗……名曰剛痙”,有汗者為柔痙,“發(fā)熱汗出……名曰柔痙”。本案用栝蔞桂枝湯合桂枝加葛根湯加減,前方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云:“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后方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云:“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兩方都是治療太陽中風,汗出,伴有身體強,頭項強痛之柔痙。前者雖未提汗出,然“脈反沉遲者,為風淫于外而津傷于內,故用桂枝則同……加栝樓根兼滋其內”[3]47。兩方均是由桂枝湯化裁而來,前者主津液傷于里,津不榮筋而致痙,故加栝樓根,重在滋陰榮筋;后者乃邪盛于表,經氣不利而致痙,故加葛根,重在透達表邪,陽明經氣得升,滋潤筋脈,以緩解強急,故將兩方合用增加藥效。囑患者藥后啜熱粥,取微汗,汗出停藥,無汗續(xù)服。因為不論是栝樓桂枝湯還是桂枝加葛根湯其后均注明啜熱粥溫覆取微汗。熱粥不僅可以資化源還可以助藥力,使汗微出以透邪外達,不可大汗,大汗傷陰,不可無汗,無汗不能透表達邪。
治病先后,平衡陰陽 周老師認為,治病先后非僅限于《金匱》中“卒病”與“痼疾”的先后,而是指病人證候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治療應循序漸進,最后達到陰陽平衡,疾病才真正痊愈。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主訴隨病情變化而不斷變化,辨證處方用藥也隨之變化,所以周老師處方每診只開5~7劑,解表劑、瀉下劑每診3~4劑而已,寧可少服,不能誤服。
經方為主,經時結合 周老師處方首先考慮經方,不可則選用他法,對方藥無偏執(zhí),很少用自擬方。周老師提倡方證對應,但不僅限于經方,時方也講方證相對。每次處方由1~2個方組成,最多3~4個,對于某些病情簡單或者方證極其相合的只處1方。
原方呈現(xiàn),簡單加減 周老師處方之后稍作加減,最多不過3~4味,不提倡一癥一藥及大處方。強調初學者以用原方為好,以便打下良好的中醫(yī)基礎,提高學習中醫(yī)的信心。
煎煮仿古,服藥講究 周老師對藥物的煎煮有一定的要求,比如通竅活血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必囑患者用黃酒煎;桂枝湯切勿煮過,聞到香氣即可;雞鳴散清晨服;補益劑空腹服;治療咳嗽的藥物代茶飲少量頻服;輔助睡眠藥物,睡前必服一次。
(感謝周衡教授對本文的指導和修改。)
[1]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黃作陣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
[2]漢·張仲景.金匱要略[M].何 任,何若蘋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5.
[3]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M].高春媛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4]漢·張仲景.傷寒論[M].晉·王叔和撰次;錢超塵,郝萬山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本文編輯 徐愛良)
Test Case of Professor Zhou Heng’s Experience in Using Classical Formulas for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SU Lianjun1,LI Yaoyao1,LIU Jianhe2*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Zhou Heng;SynopsisofGolden Chamber;classicalformulasapplication; proved case
R249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7.008.032.04
2014-02-21
蘇聯(lián)軍,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
*劉建和,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ljhtcm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