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刑事被追訴者姓名隱私權之探討

      2014-03-31 12:03:17蔣志迪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姓名隱私權刑法

      蔣志迪,鄧 嶸

      (1.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29;2.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當前社會公權力、私權利與以新聞自由權為核心的社會監(jiān)督權的博弈日益影響著刑事訴訟的推進。在多權的交鋒中,私權常常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私權擁有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單位、個人愛好等)逼退到被過于批露的境地。刑事訴訟領域中,相較于被害人、證人的個人信息保護而言,被追訴者的信息公開更是到了難以停止的地步①。這種狀態(tài)與我們所期待的法治秩序是背道而馳的。各國立法對公布成年被追訴者的姓名多采取回避與默認,甚至是明示態(tài)度。限制或禁止公布被追訴者姓名的規(guī)范多為效力層次較低的行業(yè)準則。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是否應當報道被追訴者姓名”問題的規(guī)范存在更大的完善空間。目前對姓名是否納入隱私的問題尚且存在爭議,事實上,它關鍵取決于界定姓名是否在任何時候都不屬于公共信息。而且,哪些情況下應當將其列入隱私權范疇,需要用宏觀的原則加以科學判定。我國立法及司法實務界對被追訴者私人信息缺乏相應的保障與救濟渠道,因此有必要構筑以行業(yè)規(guī)制為基礎,民法救濟為紐帶,以刑法救濟為保障的姓名隱私權保護體系,為被追訴者構筑起堅固的權利堡壘。

      一、國內外刑事被訴者姓名公開現(xiàn)狀之比較

      各國立法例表明,明文禁止公布被害人尤其是性犯罪被害人、未成年被追訴者及未成年證人的姓名已經(jīng)是普遍做法,②但對公布成年被追訴者的姓名多采取回避與默認,甚至是明示態(tài)度。③值得指出的是,美國與英國均承認審前與審判階段可以報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姓名等信息,但都規(guī)定了一些例外并且規(guī)制方式不甚一致。英國以成文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公布被害人尤其是性犯罪被害人、未成年被告及部分證人的姓名,并附帶說明可以通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信息而確定上述人員的身份時,不得公布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身份信息,并且這一決定是在其它限制性更小的措施無法實現(xiàn)司法利益的前提下方可實施,可見英國司法實踐較為注重比例原則。美國則采取了更為靈活的方式,媒體公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信息不得對公正審判造成“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否則法院應當采取必要措施預防甚至彌補危險(如事前審查、媒體禁言令)。同時,美國為防止媒體報道對公正審判產(chǎn)生不利影響,他們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限制法官、檢察官及律師就案件案情向媒體發(fā)表言論,這些限制主要通過發(fā)布職業(yè)行為準則實現(xiàn)。

      目前,限制或禁止公布被追訴者姓名的規(guī)范多為效力層次較低的行業(yè)準則。如《德國新聞從業(yè)準則》第八條規(guī)定:“在報道事故、犯罪的活動、刑事偵查或者法庭訴訟的過程中,不應該發(fā)布罪犯或受害人的確切姓名和照片。在這一情況下,必須非常謹慎地權衡公眾知曉新聞信息的權利和相關的私人利益孰輕孰重?!薄杜餐侣剰臉I(yè)道德準則》第四條規(guī)定:“在法庭或犯罪報道中,適用身份明確具體的名字、照片或其他物件時應該非常謹慎。報道仍然進行審理的案件以及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案件的時候必須履行謹慎義務。除非為了滿足正當信息的實現(xiàn)需要而必須這樣做,否則就應該避免透露姓名?!盵1]當然,除去政府與媒體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理的姓名訴求之外,部分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以美國為例,一些學者提出,在公眾關注的案件中,允許被告人在整個庭審程序中匿名參審,即法官在組成陪審團之前隱去被告人姓名。[2]由此,媒體無法通過庭審報道而獲知被告人姓名,也不會產(chǎn)生侵犯被告人姓名權益問題。至于這一探索是否具備可操作性,是否符合民眾的司法期待則需要接受時間考驗。畢竟,匿名被告人制度較不報道被告人姓名而言更超前,永遠剝奪了公眾知曉被告人姓名的機會。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對“是否應當報道被追訴者姓名”問題的規(guī)范存在更廣闊的完善空間。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訴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未提及是否應當公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姓名,只是籠統(tǒng)地規(guī)定涉及國家安全、個人隱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不得公開審理。而禁止公布被追訴者姓名的法律依據(jù)主要體現(xiàn)在未成年人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條第三款明確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此進行了重復。面對如何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姓名難題,我國法律已經(jīng)呈現(xiàn)乏力狀況,而新聞工作者從業(yè)規(guī)則卻未發(fā)揮應有的承接作用,有效地實施內部自律。我國新聞從業(yè)規(guī)則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以下簡稱《職業(yè)道德準則》),不僅條文粗略,而且可操作性不強,難以發(fā)揮規(guī)范刑事案件報道行為的作用,不利于保護被追訴者的姓名權益。由此可見,因為制度缺失使得被追訴者當然地處于社會輿論及追訴機關的強權籠罩之下,這一簡單而又粗暴做法的妥當性與適合性值得商榷。

      二、關于隱私與姓名的關系探討

      隱私權概念肇始于1890年S·沃倫和L·布蘭代斯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fā)表了題為《隱私權》一文,文章明確提出了“私人生活不受干擾的權利”。他們認為,“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已使人們在精神方面遭受的痛苦和不安大大超過身體健康可能受到的損害,因為后者的可能性相對來說要少得多?!盵3]之后,《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都對隱私權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自隱私權的理念傳入我國以來,學者們對其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多數(shù)主張其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但對隱私權的概念卻沒有達成共識。學界的概念爭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隱私權進行了界定,有其合理性。然而仔細推敲之后,它們多少存在某些語意瑕疵與概括偏差。如隱私權是以隱私為客體的獨立人格,這根本沒有解釋隱私權究竟為何,反而要背負解釋何為隱私的重任,并且有以解釋對象解釋概念自身的邏輯混沌之嫌。其他學者所下定義似乎在盡其所能將任何可能的隱私都納入其中,這樣的列舉式定義既不具備科學性也不具備實用性,難免掛一漏萬、概括不全。

      正確定義隱私權必先準確認知隱私權的屬性與本質。隱私權屬于一般人格權,是一種“框架性權利”,換言之,即使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一般人格權”,也只是構建了權利“框架”,其具體內容有待現(xiàn)實生活填充,由法官根據(jù)具體個案情況進行自由裁量。也就是說,隱私權具有天然的不確定性,語言表達的固有缺陷無法適時地因應隱私權內容發(fā)展的需要。同時,隱私究其本質是權利主體所欲掩蓋的、不愿為他人所知曉的附帶有主體利益的私人信息。學者提出的個人生活安寧權、個人住宅安寧權,這些權利從根本上說都是權利主體不愿他人知曉的、更不愿意被利用信息所享有的一項人格權。綜上,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是公民對與自身有關的合法私人信息不被他人知曉、利用的權利。

      當下,雖然姓名仍然代表著一種符號,但與古代重視家庭標簽相比,近現(xiàn)代更注重其私人符號的性質。同時,也只有在良好的社會秩序之下,姓名的符號作用才能發(fā)揮最大功效。也就是說,姓名的主要作用已經(jīng)演變成方便國家管理和促進私人交流,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還屬于應當不予公開的私人信息。姓名是否屬于隱私的關鍵在于界定姓名是否在任何時候都不屬于公共信息?!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冒用?!憋@然,該款規(guī)定明確表明侵犯姓名權的情形只包括“干涉、盜用和冒用他人姓名”,而違反當事人(如正處于監(jiān)控之下的被追訴者)意愿透露其姓名顯然已經(jīng)超越了姓名權保護邊界,并進入隱私權與知情權的博弈領域。④利益法學的代表人物、法國法律方法論體系倡導者弗朗索瓦·惹尼(Francois Geny)認為:“認識所涉及的利益、評價這些利益各自的分量、在正義的天平上對他們進行衡量,以便根據(jù)某種社會標準來確保期間最重要的利益優(yōu)先地位,最終達到利益的平衡?!盵4]因此是否應當公布被追訴者的姓名必定導致隱私權與知情權之間的拉鋸與平衡。如果行為人過度延展知情權范圍,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又將侵犯他人隱私從而散失知情權的正當事由。

      行文至此,讀者不禁產(chǎn)生些許困惑與不解:姓名屬于公開的個人符號,是否應當完全暴露于公眾知情權之下,而沒有絲毫隱私空間?姓名是否具有隱私屬性?這就必須看隱私“不情愿被他們知悉、禁止干涉的事情”這一特性是否乃自始至終存在著,換言之,必須弄清在法律和社會公德的框架下,凡是被稱為隱私的事情是否一直是隱私,凡是曾不被稱為隱私之事是否一直不是隱私的問題。類似于銀行賬號密碼、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私人信件內容等絕對保密的信息被認為個人隱私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公開方式呈現(xiàn)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手機號碼是否歸入隱私的范疇,需要進一步斟酌。在由朋友構成的熟人社會,這些信息常常被公開,它的擴散利于信息所屬者的社會交往。但如果這些信息一旦進入所屬者所不期待的環(huán)境,比如進入非法信息交易市場被公開買賣,被不法分子購得,那么信息權利人很可能會收到大量的銷售廣告、資金借貸、考分查詢、黑市交易等垃圾電話或短信。這導致權利人的私人信息被不相關的群體獲取;而且由這些信息所招致的干擾,將會嚴重地影響信息所屬人正常安寧生活,即侵犯到他們的隱私權。姓名作為個人信息的首要項目,是確定一位權利人區(qū)別于另一位權利人的第一標志。它與家庭住址、工作單位、手機號碼一樣,同樣具備隱私的屬性。

      誠如博登海默所言:“我們必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每個社會秩序都面臨著分配權利、限定權利范圍、使一些權利與其他(可能抵觸的)權利相協(xié)調的任務?!餐@颉餐妗@一術語是一個不無用處的概念工具,它意味著在分配和行使個人權利時決不可以超越外部界限,否則全體國民就會蒙受嚴重損害。在個人權利和社會福利之間創(chuàng)設一種適當?shù)钠胶?,乃是有關正義的主要考慮之一?!盵4]顯然,正義的實現(xiàn)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秩序,而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前提必定是公共利益得到了正當實現(xiàn)。例如,刑事案件發(fā)生之后何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最基本的要求是通過媒體甚至是公安機關發(fā)布的通緝令向社會告知已經(jīng)發(fā)生的案件(有礙偵查的情形除外)。至于是否應當公布被訴者的姓名,則需取決于案件的嚴重程度、犯罪嫌疑人是否已經(jīng)歸案、再犯可能性等因素。對于那些故意實施殺人、搶劫、強奸、故意傷害而尚未抓獲,并且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犯罪嫌疑人極有可能再次犯罪,因此為了公共利益應當將他們的姓名包括相片向社會發(fā)布。比如在“蘇湘渝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破獲前,國家鑒于犯罪嫌疑人犯罪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為了提高全社會對公共安全的信心,排除恐慌,及早將犯罪主體緝拿歸案,通過發(fā)布通緝令、媒體報道等方式,將人格利益的保護之秤向分量較重的社會公共利益傾斜,此時就可以拋開姓名的隱私屬性。因為此類案件嚴重影響了公眾的生活,破壞了國家、社會的管理秩序,有必要告知公眾具體信息以防范犯罪的再次發(fā)生,并依靠人民群眾及時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三、判定姓名隱私權的基本原則

      隱私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劃定該權利的邊界需要高超而精湛的手法。時至今日,美國法律及司法實踐亦未給出具體的答案。在具體的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們只是援引相關判例中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等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作出了限定。這一做法對尚未確定隱私權邊界的我國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誠如上文所言,刑事被追訴者姓名具有隱私屬性,他們在司法報道中對其姓名所享有的隱私權該如何確定,即哪些情況下應當將其列入隱私權范疇,確實是一個不易解決而又應當明確的難題,可以由以下三個原則來判定:

      第一,未經(jīng)合法申請或允許不得公布。設立個人數(shù)據(jù)信息庫的最初目的是方便國家管理,其中包含所有已經(jīng)在公安機關登記戶口或辦理身份證人員的姓名等身份信息?!吨腥A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規(guī)定,公安機關應當對執(zhí)法過程中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予以保密。因此,公眾有理由相信,如果未經(jīng)嚴格的申請與證明程序,公安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為其他機關及個人提供身份信息查詢服務,更不能私自傳播查詢中所知悉的他人姓名等身份信息。另外,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一種極為嚴重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知悉公眾姓名的機構將這些信息轉售給他人或者未盡到保管義務而導致信息泄漏,這導致我們經(jīng)常接到一些知道我們姓名的陌生電話或短信。從本質上說,這種行為侵犯了權利主體的隱私權,因為它已經(jīng)超越了盜用、冒用、干涉他人姓名的范圍,已進入獲悉他人不愿公開信息的領地,而這一屬性恰恰又是隱私權的基本特征。

      第二,未參與市場活動可不透露。民商事交往中建立信任的基本前提是,知悉直接交易主體的姓名甚至是知曉實際交易主體的姓名,這一跡象在大型交易活動中尤為明顯,可見姓名本身就是推動民商事行為的前提性因素。然而,當權利主體未參加甚至是被動參加民商事活動時,他們是否繼續(xù)負有告知對方真實姓名的義務呢?答案必定是否定的,否則,權利主體的個人信息將被置于任意揭露的境地,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將無以為繼。

      第三,不得因公布姓名而遭受不利益。民商事活動中,是否會因公開交易雙方的真實姓名而遭受不利益(如財產(chǎn)損失),主要取決于市場運轉中的盈虧機制,與公開行為沒有多大關聯(lián),并且如果不公開姓名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但是,在行政甚至是刑事活動中公布行政相對人或者刑事被追訴者的姓名,是否會令他們承受更多的不利益呢?俗話說:對事不對人。也就是,我們的目的是維護善良的法秩序,即妥善處理糾紛,防止糾紛再次發(fā)生,而非刻意刁難某人。然而,如果在行政、刑事活動尚未結束之時甚至是執(zhí)法行為已經(jīng)結束之時,公布相對人、被追訴者的姓名,將令他們背負更多的負面評價,反而不利于事件的公正處理。對此,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都采取較為謹慎的態(tài)度,它們分別采用“司法利益”、“明顯而即刻的危險”以阻止在某些案件中公布被追訴者的姓名,只不過需要申請而已。

      四、刑事被追訴者姓名隱私權的救濟

      我國立法及司法實務界對被追訴者私人信息缺乏相應的保障與救濟渠道,因此有必要實現(xiàn)理性回歸,構筑多層次、全方位的權利保護體系,以實現(xiàn)被追訴者順利重返社會、刑事司法改革“軟著陸”的目的。建議構筑以行業(yè)規(guī)制為基礎,民法救濟為紐帶,以刑法救濟為保障的權利保護體系:

      (一)行業(yè)規(guī)制

      新聞媒體在當今社會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信息傳播者的壟斷地位及其滲透領域的廣闊性也增加了公布被追訴者姓名信息的風險。而相關立法和行業(yè)規(guī)則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新聞法》缺失。規(guī)范新聞傳播行為的法律主要體現(xiàn)在憲法、刑法、新聞出版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中,法律規(guī)范分散而不系統(tǒng);另一方面,行業(yè)規(guī)則形同虛設。2009年修改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以下簡稱《職業(yè)道德準則》)僅規(guī)定在法庭判決前不得做定罪、定性的報道和評論,并未如德國等西方國家明確規(guī)定禁止公布被追訴者的確切姓名,與此同時也缺乏有效的行業(yè)處罰機制。鑒于此,我國應當考慮制定較為系統(tǒng)的《新聞法》,全面而有力地規(guī)范新聞傳媒行為。該舉動并非限制新聞自由,而是要求媒體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也應當關注他人利益,即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新聞媒體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起點與終點,媒體關注的焦點不應也不能僅是信息銷量。與此同時,新聞界有必要依據(jù)《新聞法》進一步細化《職業(yè)道德準則》,強化違反者承擔的行業(yè)責任,使目前的準則更具備可操作性。《職業(yè)道德準則》是增強行業(yè)自律性的有效途徑,各國規(guī)范新聞報道行為無不是實現(xiàn)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另外,可以借鑒英國做法,⑤允許報道但暫時不允許公開,即部分新聞所追求的首要價值不再是時效性,而是合理性與真實性,這樣的做法更能有效地保護被追訴者的姓名隱私權。

      (二)民法救濟

      因侵犯隱私權而需承擔責任的法律條文主要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睹穹ㄍ▌t》第一百二十條條規(guī)定:“公民的相關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恢復名譽,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薄肚謾嘭熑畏ā返诙l第二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隱私權、……?!庇纱丝芍?,我國民事法律已經(jīng)對隱私權的一般侵權要件與責任承擔方式作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但仍存在不足,具體到保護被追訴者姓名隱私的語境,則應當較為詳細地規(guī)定侵權責任主體(僅僅是新聞媒體,還是包括公安司法工作人員和其他個體),同時也應當明確構成侵權的主觀過錯形態(tài)(僅包括故意還是也包含了過失)。從更有力地保護被追訴者的姓名隱私權來說,侵權責任的主體不應當局限于新聞媒體范疇,畢竟另外兩大主體也極有可能侵犯被追訴者的權利,否則仍然無法堵住泄漏姓名的漏洞;另外,在考察主觀過錯形態(tài)時,可以將故意與過失都歸入承擔責任的范圍,只不過應將兩者承擔責任的方式加以區(qū)別而已。只有這樣才能使被追訴者更為明確的知曉是否發(fā)生侵權行為,也才能更有目標性地尋找權利侵害人,以救濟受到侵犯的權利。

      (三)刑法救濟

      刑法是其它法律的保障性法律,也可以稱為最后、最有力的救濟渠道。遺憾的是,我國現(xiàn)行刑法并未直接規(guī)定侵犯他人隱私的條款,通常通過侮辱罪和誹謗罪予以救濟。這樣的法律配置將造成一大缺陷,即新聞媒體真實的、客觀的報道案件,只是在報道中透露了被追訴者的姓名,卻給被追訴者造成了嚴重損害時,并不符合侮辱罪和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也就是說,無論基于什么目的公布被追訴者姓名都難以尋求刑法救濟。一些國家的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采取了不同路徑,如美國刑法對隱私權保護全面而分散,導致各法條之間呈現(xiàn)不協(xié)調態(tài)勢,保護效果不明顯;英國對隱私權保護則采取間接方式,隱私權刑法保護方面不但條文稀少,且相對零散,難以對隱私形成有效保護。因此,運用刑事手段救濟受侵害的隱私權,必須在借鑒他國經(jīng)驗的基礎上,符合本國國情。結合我國隱私性法律匱乏的實際情況,運用刑事手段救濟被追訴者的姓名隱私時,我們必須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是否需要設置藐視法庭罪。在審前階段公布犯罪嫌疑的姓名,不僅侵犯了被追訴者的姓名隱私(能夠公布的情形除外),也威脅著法庭的公正審判。然而,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僅規(guī)定了審理階段擾亂法庭審理的行為——擾亂法庭秩序罪,偵查、審查起訴影響法庭公正審理的行為是否違法,仍屬于立法空白。“對民事或刑事訴訟或與民事或刑事訴訟有關的事項進行報道可能影響司法,特別是,其可能對公正審判的權利造成損害,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危險。”[5]而實施該危險之人,則觸犯了藐視法庭罪。這意味著,法院將審判權適當延伸至審前階段,以規(guī)范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的行為,這既可以強化媒體人的責任意識,又能保障偵查機關、檢察機關順利開展工作,從而有效維護被追訴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有必要引入藐視法庭罪以填補立法空白。第二,如何構筑刑事保護體系。藐視法庭罪集中體現(xiàn)的是如何維護法院公正審判職能,只是附帶救濟了被追訴者的姓名隱私權。如需從被追訴者角度考量,則應進一步完善相關刑事法律,以合理構筑刑事保護體系。《刑法》視穩(wěn)定性為圭臬,而被追訴者姓名隱私的范圍,以及何時為隱私具有不確定性,故《刑法》難以獨自承擔保護被追訴者姓名隱私的重任。“以附屬刑法和刑法典相互補充的刑法雙軌制立法模式能夠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協(xié)調的隱私權刑法保護規(guī)范體系,從而更有效保護隱私法益。”[6]詳言之,在刑法典中規(guī)定諸如藐視法庭罪等,確定處理侵犯隱私權的一般原則,而在單行刑法和司法解釋中進一步具體明確嚴重侵犯姓名隱私所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這樣既避免了刑法的不穩(wěn)定性與繁雜性,同時又使姓名的隱私保護更具針對性。

      五、結語

      當自然人被貼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標簽時,他們對不公開姓名等身份信息有著特殊的需求,姓名隱私權隨即出現(xiàn)。公開姓名并不意味著公眾可以獲知更多的司法指導意見或更全面地監(jiān)督法庭審理。相反,公開被追訴者的姓名,激發(fā)公眾探索激情,只會對法院的公正審理蒙上一層陰影。當然,我們所倡導的姓名隱私權,并不包括所有被追訴者,應當排除公眾人物、再犯可能性大的性犯罪嫌疑人等。應當以不公開被追訴者的姓名為原則,以公開為例外。判定姓名隱私權的基本原則包括:未經(jīng)合法申請或允許不得公布;未參與市場活動可不透露;不得因公布姓名而遭受不利益。面對我國刑事被追訴者私人信息缺乏相應的保障與救濟渠道的現(xiàn)狀,有必要構筑以行業(yè)規(guī)制為基礎,民法救濟為紐帶,以刑法救濟為保障的姓名隱私權保護體系,為被追訴者構筑起堅固的權利堡壘。

      注釋:

      ①例如2013年的“李某某”強奸案披露后,媒體界對其全名予以了公開,與該事件相關的新聞在全球范圍進行了傳播。2013年2月22日,李某某因涉嫌輪奸被拘,美國《惠芬頓郵報》、葡萄牙《公眾報》、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都以《將軍之子涉嫌輪奸》作出了相關報道,大多數(shù)都刊登在了亞洲版面的醒目位置。筆者在百度引擎上檢索“李某某”的全名,搜索結果顯示有55800000條與之相關的信息。而且在首頁的右側,還有一個專門“李某某輪奸案事件脈絡”實時跟進表,從第一次被報道時間開始截止到2013年11月,幾乎每一個月都有具體的即時報道。

      ②如英國《1933年兒童與青少年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媒體不允許公布青少年庭審中涉及的未滿18周歲人的姓名、住址或學?;蚱渌魏慰梢源_定其身份的信息?!庇?999年青少年審判與刑事證據(jù)法》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禁止報道任何可能確定作為刑事調查對象的兒童或青少年身份的事項,并且這種禁止一直延續(xù)到訴訟開始?!钡谒氖艞l規(guī)定:“刑事訴訟中,法院也許會禁止公布可能確定成年證人身份的材料,而且是該證人終身?!倍罁?jù)《1981年蔑視法庭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在庭審中隱瞞姓名和其他事項也是基于證人身份將暴露以致該證人的生活受到影響的考慮。英國《1992年性犯罪法案(修正)》規(guī)定,在被害人有生之年禁止公布任何可以確定其身份的事項。當然,英國保護被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成年證人的個人信息通常是在充分給予媒體抗辯權及申請權的前提下作出的。

      ③作出允許公布被追訴者姓名的成文法有《1996年英國刑事訴訟與調查法》,該法規(guī)定除諸如被告的名字和被告被指控的犯罪行為這些涉及訴訟的特定事項之外,法庭報道限制不允許報道審判準備工作。我國的法律則采取的是回避的態(tài)度,即不禁止公布被追訴者的姓名。一般情況下,美國司法機關也允許媒體公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姓名等信息。

      ④當然也有論者不同意這一觀點,認為非法利用姓名的行為應認定為侵犯姓名權,只有涉及披露隱私時,才是侵犯隱私權。參見馮菊萍:《隱私權探討》,《法學》1998年第11期第33頁。當然也有學者支持上述觀點,參見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2004年5月第25頁。

      ⑤如英國《1996年刑事訴訟與調查法》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不允許報道預審。這些限制延續(xù)到審判結束,此時報道限制自動終止適用。聽取被告陳述之后,如果認為令人信服,審判法官也許會在作出判決之前,作出撤銷限制的命令,這是基于司法利益。

      [1]卞建林,焦洪昌.傳媒與司法[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149-150.

      [2]簡海燕.美國司法報道的法律限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71.

      [3]楊帆.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與保護的法理分析與立法完善[J].法學雜志,2011,(3):98.

      [4]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48.

      [5]薩莉·斯皮爾伯利.媒體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4):330.

      [6]王立志.隱私權刑法保護雙軌制立法模式之提倡[J]法學評論,2011,(4):168.

      猜你喜歡
      姓名隱私權刑法
      納稅人隱私權的確立、限制與保護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02
      梁潮印箋·姓名章戢孴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6
      媽媽,請把隱私權還給我
      學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12
      谷歌尊重雕像“隱私權”的啟示
      華人時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姓名的『姓』字為什么是『女』旁?
      刑法適用與刑法教義學的向度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釋疑刑法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論患者隱私權保護
      刑法類推解釋禁止之證立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48
      太湖县| 化隆| 奉贤区| 新巴尔虎左旗| 牙克石市| 曲水县| 宁陵县| 布尔津县| 腾冲县| 斗六市| 沂水县| 赤峰市| 扶余县| 保靖县| 剑河县| 通州区| 通辽市| 镇沅| 贡觉县| 贡山| 永善县| 长海县| 东丽区| 昌黎县| 疏附县| 万州区| 濮阳县| 新干县| 浮梁县| 铁力市| 平舆县| 南和县| 三穗县| 定州市| 龙岩市| 张家港市| 通州市| 湖北省| 家居| 蒙阴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