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岳春梅,徐曉利
(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 基礎部,重慶 400016)
大學是以培養(yǎng)“人”為天職,關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發(fā)展”是大學的本質。人的精神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它使人不斷地超越自我與不斷地完善自我。作為大學生審美教育的一環(huán),軍事文化審美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所謂軍事文化,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決定并反映特定的軍隊、軍人和軍事活動的思想、觀念以及由這一思想觀念物化成的環(huán)境、器物、制度和行為的總稱,是人們在軍事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首先,通過軍事文化審美教育,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更加關注國家和民族利益,培育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凝聚力。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而愛國主義精神的本質是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量描寫軍旅生活的影視、圖片、文學作品,滿載著豪情、雄壯與悲愴,穿越時空,一路走來,以其勇武的英雄氣概和昂揚的格調,展現(xiàn)出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軍事美的形態(tài)和意蘊。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矢志報國、舍生忘死的愛國主義精神,聞戰(zhàn)則喜、所向披靡的英雄主義氣概,安不忘危、枕戈待旦的強烈憂患意識,知彼知己、以智取勝的用兵布陣韜略,成為中華歷史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對這些優(yōu)秀作品的軍事文化審美,能喚起大學生更加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樹立國家榮譽高于一切的觀念,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三種意識:維護國家主權的意識,保護國家利益的意識和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環(huán)境之艱苦,盡包含于這短短的七個字中。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不破樓蘭終不還”,正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是抵御侵略、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美,更是一支有堅定意志的軍隊整體的力量美。沖鋒陷陣、赴湯蹈火,濃縮著中華民族前赴后繼的風雨歷程,這種力量的美,除了是軍人自身勇氣和實力以外,更多的則是精神力量,是軍人情感、意志、奉獻與犧牲精神形象的集中顯現(xiàn)。
《詩經(jī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由共同對敵的仇恨,到共同奮起、同赴戰(zhàn)場的行為,表現(xiàn)出團結一心、誓死保衛(wèi)疆土的義憤。全詩感情激蕩,氣勢非凡,正是一首激昂的戰(zhàn)士進行曲,戰(zhàn)歌與軍人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同仇敵愾的力量迸發(fā),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呈現(xiàn)出軍事美中鮮明的力量之美。
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個民族就必然要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責任感和自豪感。軍事文化審美,以活生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力量,沖擊和感染著大學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情感和報國意識,這對于推動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其次,通過軍事文化審美教育,可以大大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奮斗意識。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軍事文化審美有著非常廣泛的范疇,其中體現(xiàn)的軍事規(guī)范美、力量美、智慧美、悲壯美,都是凝聚和顯示在軍事主體和軍事客體上的人類生命強力的美。這是人類在從事軍事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帶著軍事活動固有的生命活力色彩,呈現(xiàn)出剛強、昂奮、無堅不摧、堅忍不拔的特征。通過軍事文化審美教育,可以大大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和領悟人類為爭取自身的生存、發(fā)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不斷追求自身解放的自覺的文化精神。
軍旅生活,豪放、嚴峻而又艱辛,血與火,生與死,鑄就了軍旅生活作品的大氣磅礴與恢宏奇譎,也充滿了人類生命之美?!叭f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描寫了男兒女兒報國沙場的壯志豪情,“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辛棄疾的詞展現(xiàn)了決勝千里的將軍意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盡顯戰(zhàn)士鋼鐵般的意志和藐視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我們所熟知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他們面對滾滾江水、高峻的懸崖峭壁,毅然選擇了從容赴死的勇敢氣節(ji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壯麗的環(huán)境中選擇了一種勇敢的壯烈,這種勇敢首先表現(xiàn)為壓倒一切敵人和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不管敵人有多么強大,不管困難有多么巨大,戰(zhàn)士們始終勇往直前,他們以自身的毀滅詮釋了英勇的軍隊不可戰(zhàn)勝的精神意志。如此直接地、酣暢淋漓地表達一個偉大民族血脈中昂揚的自信、崇高的力量、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正是優(yōu)秀的軍事文化作品的審美特質。
在軍事文化審美的寶庫中,我們讀到了《孫子兵法》,讀到了《左傳》,讀到了《三國演義》……讀到了大量描寫軍事智慧美的名篇名著。軍事智慧美誕生于生死攸關的軍事對抗過程中,在社會、歷史中生成獨特的價值,為正義和真理的價值實現(xiàn)提供有效的軍事手段,集中閃現(xiàn)著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智慧美的光輝。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是一個多元的、復雜的、迅速發(fā)展的世界,各種物質利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在影響和干擾著他們的判斷和選擇。通過體驗、賞析、感受各個層面的軍事文化審美價值,培養(yǎng)大學生國防意識、憂患意識、團隊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尚武進取等精神,能充實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們辨別是非,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深刻的感覺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
第三,通過軍事文化審美教育,能夠豐富大學生的內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情感智慧屬于人的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主要是指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和駕馭,以及對人生的自我激勵、面臨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技能等?,F(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這就要求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自主、創(chuàng)新開拓、合作寬容等素質作為主要目標,以培養(yǎng)出一大批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而情感智慧正是這一目標的基礎成分。
審美教育,本就是一種情感教育,即施教者依照一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借助美的形象手段,向受教者施加審美影響,以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完美人格為目標的“情感教育”。軍事文化審美,主要是通過情感引導的形式實現(xiàn),它以審美對象所蘊含的美激發(fā)人的審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過親身的審美體驗,產(chǎn)生肯定或否定的審美評價,從而獲得心理的滿足,情感的共鳴,使情緒得到陶冶。
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比~聲情激越,氣勢磅礴,通過刻畫作者始而怒發(fā)沖冠、繼而仰天長嘯的情態(tài),揭示了他憑欄遠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洶涌激蕩的心潮。愛國之情,悲壯之意,以強烈的情感感染和打動了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人們。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表達了一個戰(zhàn)士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視死如歸的意志。這些詩句呈現(xiàn)出軍事悲壯美的強烈情感。軍事悲壯美是人類生命最崇高的精神價值在軍事活動中的顯現(xiàn)。它是人類挺立于苦難現(xiàn)實土地上升騰起的慘烈生命之光。這里的“悲”不是悲哀和痛苦,而是面對死亡、迎接勝利、以生命換來和平的樂觀與豪邁。惟其如此,我們才在對血與火的審美觀照中,感到心潮澎湃,熱淚盈眶,這是軍事美在胸中激蕩的情懷,是軍人以及軍旅作品留給世界最為獨特艷麗的審美之花!
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人學會認識一兩條自然規(guī)律,掌握一兩門具體技術,而是使人的內在心理結構在不違背自然發(fā)展和社會規(guī)律的前提下,盡量按照一種理想的模式有效地發(fā)展,即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素質本來就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光靠外部的強力灌輸顯然不行,內驅力的啟動必須以一個強有力的“自我”為基礎,因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文化審美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軍事文化審美中的主體性、拓展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適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徑,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徝澜逃褪鞘谷恕皹贰钡慕逃?。當學生“樂在其中”的時候,在潛移默化中轉移了自己的心理氣質,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精神面貌。
加強軍事文化審美教育,旨在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人類優(yōu)秀軍事文化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從而成為培養(yǎng)全面人才的重要因素。如,軍事行為熏陶,通過開展軍事訓練、參觀軍事營區(qū)、瞻仰革命遺跡等軍事行為,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紀律意識、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等;軍事氛圍營造,通過學習模仿軍隊特色,營造軍營氛圍,讓大學生身處其中感受軍隊氛圍,體會軍事文化;軍事藝術欣賞,通過欣賞軍事題材影視、小說、軍營歌曲、繪畫、雕塑、建筑等軍事藝術,剖析其深層次的軍事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提煉出為大學生所接受的理想信念、堅強意志、民族感情、尚武進取精神、團隊意識、責任意識等精神品質,進而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軍地文化交流,通過軍隊和地方的文化交流、融合,軍地互開審美及軍事文化相關的選修課、講座等,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軍隊文化的熏陶中得到審美教育。
我們反對排斥知識、文化教育而空談人的教育,而是主張通過知識、文化的教育,來發(fā)展大學生精神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也反對離開課堂而一味地強調社會教育、第二課堂,課堂依然是審美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人文課程還是專業(yè)課程,審美無處不在,打通人文教育的社會空間,增強人文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必須與第一課堂相結合,從而構建一個人文素質教育的立體網(wǎng)絡平臺。
用文化的內涵提升大學精神,在美的感召下達到靈魂的凈化和美化,審美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推動大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內在精神力量。隨著國家利益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隨著經(jīng)濟建設及其安全的需要,隨著國際形勢、周邊環(huán)境變化和民族自強發(fā)展的需要等,對高等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素質的傾向性也越來越明顯,通過軍事文化審美教育,以感性的認識和活生生的沖擊力,“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李希仲《薊北行二首》)塑造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感受數(shù)千年歷史正能量,能夠極大地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愛國主義精神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深刻的感覺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這是審美教育的理想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