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霞 張 斌 王雅莉 趙 晶 胡婷婷 閆慧娟
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在兒童白血病中發(fā)病率較高,B-ALL在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中占80% ~85%[1],臨床預后比其他急性白血病較好。但在BALL中有一種變異高表達CD13的急性白血病,我們稱之為B淋巴細胞白血病變異表達CD13,這種疾病臨床預后較差,化療時副作用大,并發(fā)癥嚴重,因此,采取合適的護理對策,不但可減輕患兒的痛苦,還能達到滿意的化療效果。近年來我科共收治13例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變異表達CD13的患兒,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選擇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3例患兒,其中男8例,女5例。年齡1~5歲4例,6~12歲9例。均通過骨髓穿刺確診為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變異表達CD13。其主要診斷依據(jù)為符合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且具有典型異常高表達髓系標志CD13的特點,在流式細胞技術(shù)檢驗中主要表達的抗體有 CD19,CD34,CD38,HLA -DR,CD20,CD22,TdT 及 CD13,其形態(tài)學特點有細胞胞體大小不等,染色質(zhì)疏松,核仁明顯1~2個,胞質(zhì)多數(shù)不整齊,邊緣易見突出,部分漿中有可疑細小顆粒。本組13例患兒中對初治的4例采用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柔紅霉素+潑尼松+左旋門冬酰胺酶(CODPL)方案,雖然并發(fā)癥較少但臨床緩解率較低,預后較差,化療效果不滿意;后治的9例患兒改用CODPL加小劑量阿糖胞苷治療,臨床緩解率比采用CODPL方案較高,但缺點是化療周期長,化療副作用大,并發(fā)癥嚴重,其中并發(fā)支氣管肺炎4例,重度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口腔潰瘍1例,化療藥靜脈炎1例。
2.1 心理疏導及干預 白血病的治療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目前國內(nèi)治療的療程要求達到5年。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有效穩(wěn)定患兒及家長的情緒,使其自覺接受治療是保證醫(yī)療效果的關(guān)鍵,還可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作用。對于6歲左右的幼小患兒,因本身的知識所限,其負性情緒如焦慮等反應就較少,這類患兒要盡量讓家長陪伴,提供有趣的書籍和玩具等,分散其對穿刺所致的疼痛、化療所致各種反應的注意力,還應更多地關(guān)注家長的心理變化并進行心理指導[2],因為家長的情緒變化與患兒的心理和治療效果呈直接關(guān)系,要讓家長樹立信心,積極配和治療,并告之化療是治療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讓家長了解所用的化療藥物、劑量、副作用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如合并感染、出血、血尿、脫發(fā)等),并講解定期化驗(血象,骨髓、肝、腎功能,腦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兒所處的治療階段。對于11歲左右的患兒,雖然對白血病的危害性還未感到恐懼,但卻很容易受住院治療、化療藥物所致胃腸道反應及脫發(fā)后自我形象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告訴患兒及其家長,脫發(fā)只是暫時現(xiàn)象,待化療結(jié)束后,頭發(fā)會慢慢長出來[3]。我們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心理護理措施,13例患兒全部積極接受治療,保證了治療方案的有效進行。
2.2 感染的觀察與護理 急性白血病患兒本來自身抵抗力低,再加上使用化療藥物,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數(shù)就會明顯降低,當粒細胞<0.5×109/L時,感染的發(fā)生率增高,而粒細胞<0.1×109/L時,敗血癥及其他嚴重感染更易出現(xiàn)。本組患兒中有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發(fā)熱,4例支氣管肺炎,2例重度感染,1例口腔潰瘍,以上感染的患兒除應用廣譜抗生素外,重度感染的患兒還加用了萬古霉素聯(lián)合治療,萬古霉素雖抗菌力強但毒副作用也大,使用時注意嚴格控制滴速在1 h以上,嚴密觀察有無血尿等腎毒性表現(xiàn),定期監(jiān)測聽力,發(fā)現(xiàn)耳鳴、眩暈等癥狀及時處理。護理時要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保證護理人員的手衛(wèi)生,病室空氣流通,地面及床頭桌椅均用84消毒液擦拭,做好保護性隔離。對于高熱患兒要進行體溫監(jiān)測,給予適當?shù)慕禍靥幚?,多飲水,保證水分的攝入。對于合并支氣管肺炎患兒可霧化吸入生理鹽水+鹽酸氨溴索,進行消炎、鎮(zhèn)咳、祛痰等對癥治療。對于發(fā)生口腔潰瘍的患兒我們用生理鹽水棉球做口腔護理,每天2~3次,在潰瘍面涂冰硼散,每天3~4次,漱口液可選用碳酸氫鈉與呋喃西林漱口液交替漱口,如疼痛嚴重,可用1%普魯卡因2 ml+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2 mg+生理鹽水100 ml溶液含漱,以減輕疼痛[4]。皮膚護理時要注意大小便后及時清潔會陰處及肛周皮膚以防感染。以上感染病例均得到有效控制,臨床癥狀消失。
2.3 出血的預防及護理 要密切觀察患兒口腔、鼻腔、皮膚黏膜、顱內(nèi)及胃腸道有無出血現(xiàn)象。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一般2~3 d檢測1次,如血小板低于80×109/L,容易出現(xiàn)出血傾向,此時要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溫水擦浴、熱敷,注意觀察皮膚及黏膜有無出血點。做各項護理操作時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shù),穿刺要準確無誤,注射治療后要延長穿刺點按壓時間,一般在5 min以上。發(fā)熱的患兒應用藥物退熱時,要避免使用復方氨基比林、水楊酸類藥物,以免加重出血。顱內(nèi)出血是白血病患者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應注意觀察患兒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若患兒突然出現(xiàn)視力模糊、頭暈、頭痛、呼吸急促、噴射性嘔吐,甚至昏迷,則提示有顱內(nèi)出血的可能,應及時配合醫(yī)師搶救。本組有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兒,經(jīng)給予清淡、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嚴禁辛辣、堅硬及過熱的食物,并配合應用止血藥物,出血3 d后停止。
2.4 化療藥物應用時的靜脈護理 有些化療藥物,如長春新堿、阿霉素、柔紅霉素等對皮膚刺激性較大,多次注射或藥液滲漏都會引起靜脈周圍組織炎癥或壞死,所以應用時要注意:(1)血管的選擇,要盡量有計劃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穿刺,并要求護理人員掌握熟練的靜脈穿刺技巧,避免反復穿刺血管。若藥物劑量過大,刺激性過強,應首先選擇雙上肢粗直的血管注射。每次應更換注射部位,若需要長期注射化療藥物,最好使用PICC置管或靜脈港[5]。(2)靜脈注射前應先用生理鹽水沖洗,確定針頭在靜脈內(nèi)方可注入藥物;靜脈注射時要邊抽回血邊注藥;藥物輸注完畢后再用生理鹽水10~20 ml沖洗后方可拔出針頭[6],拔針后局部按壓數(shù)分鐘,以防藥物外滲或發(fā)生血腫。(3)輸注時疑有或已經(jīng)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立即停止注入,不宜立即拔針,應由原部位抽取3~5 ml血液以除去部分藥液,拔除注射針,局部冷敷后再用25%硫酸鎂濕敷,也可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4)本組中有1例已發(fā)生靜脈炎的患兒,我們采用患肢抬高制動,礬冰液濕敷,紫外線燈照射,每日1次,每次30 min,28 d后癥狀基本消失。
綜上所述,兒童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變異表達CD13的患兒在做化療時,副作用和并發(fā)癥雖然比其他白血病化療時重,但只要我們通過提前預防、注意觀察、積極處理等一系列護理措施,患兒的痛苦就會降低到最小化,從而達到滿意的化療效果。
[1] 劉桂蘭,張樂萍,陸愛東,等.短療程化療方案治療兒童標危型B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5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12):948-949.
[2] 陳紅艷.臨終白血病患者家屬心理反應調(diào)查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7):27 -28.
[3] 韓 靜,劉均娥,馬岳紅,等.白血病患兒對護士的期望[J].護理研究,2011,25(6C):1623 -1624.
[4] 范壯先.正確的漱口方法對白血病病人口腔感染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9B):2458.
[5] 梅俊輝,趙婷媛,劉 霞,等.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時機對靜脈炎發(fā)生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7):22 -23.
[6] 牛志坤,劉玉芳,高 欣,等.正壓留置針與普通留置針在化療中的應用與護理[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