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有政協(xié)委員提出“給公務員漲工資”的提案引來眾多網(wǎng)民非議。當前,幾乎所有涉及公務員的話題都易成敏感性話題,觸發(fā)公眾敏感神經(jīng),引發(fā)有關社會不公的熱議。
有部委正科級公務員在網(wǎng)上曬賬本,顯示月入5400元,其中半數(shù)只夠交房租,收入可謂寒磣;更有基層公務員吐槽:一個月全部工資2700元,到卡工資是1830元。兩會上某位80后村官當著大家的面訴基層公務員之苦。但部分公務員群體的相對低待遇卻得不到民眾廣泛理解。
應該看到,公務員漲工資不只是內部公平問題,而是社會公平問題。所以回答公務員該不該漲工資之前須回答兩個根本性問題:
如何打造一個現(xiàn)代性的公務員體系?如何在下一輪收入分配改革中實現(xiàn)社會公平?
首先是如何打造一個現(xiàn)代性的公務員體系。
我國建立公務員體系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是建立現(xiàn)代行政體系重要一步,由此方能實現(xiàn)國家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豆珓諉T法》從1986年起草到1993年頒布,發(fā)展至今仍有不盡人意之處,比如出現(xiàn)人力資源配置嚴重扭曲的狀況,俗話講就是“忙的忙死,閑的閑死”,部分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又比如工資結構不夠透明化問題,隱性收入、灰色收入占比過大的問題,易引發(fā)公眾“仇官”情緒。公務員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是為了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行政官僚體制。其薪酬體系改革必然從屬于這一目標。或者說,給公務員漲工資不是最終目的,打造一個現(xiàn)代性的公務員體系才是最終目的。
其次是如何在下一輪收入分配改革中實現(xiàn)社會公平。
在當下社會,公務員經(jīng)常會被認為是工作士氣最為低落的社會群體之一,同時又被認為是最具幸福感的群體之一。這種反差導致公眾諸多的誤解。公務員待遇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可謂苦樂不均。有清水衙門,有權勢部門。有清官,有貪官。而多數(shù)勤勤懇懇的公務員卻為少數(shù)貪官背負罵名。兩會上有即將退休官員稱:現(xiàn)在公務員里人浮于事,機構重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老百姓很有意見。憑什么還要給你大幅度漲工資呢?
公務員加薪既要縱向對比過去的收入,也要橫向對比當前社會的平均收入,同時又要符合目前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最后還要考慮民意的反應。任何體制內群體的收入調整都要顧及其他社會群體“相對剝奪感”的問題:憑什么單單給你漲工資?
公務員漲薪只有確立前兩個根本的目標,才會涉及到如何漲的技術問題。
漲薪首先要考慮公務員內部的結構性差異,漲薪絕非一視同仁地普漲,而是有針對性地調整以削減內部結構性差異,否則只會拉大公務員內部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挫傷基層人員的工作士氣。這是一個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怎么加、給誰加,不是排排坐、分果果。公平與效率是要兼顧的兩個標準。當前精兵簡政成為新一屆政府的首要任務。不精簡人員、不削減灰色收入、不懲處害群之馬,單純提公務員漲工資當然會引發(fā)群情激憤。
公務員薪酬體系改革要解決工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使基本工資占主體,隱性收入減少,灰色收入杜絕。讓隱性收入顯性,讓公務員工資曬在陽光下。
其次,公務員薪酬體系改革要與機構改革、事業(yè)單位改革同步。改革必須起到精簡優(yōu)化作用,選賢任能,最終挑選出最能夠為公眾服務的人。向基層公務員傾斜的加薪政策切忌引發(fā)體制內各群體攀比性普漲。
中國實施的普惠型改革應讓社會各階層受益,其中也包括公務員群體。但公務員群體又和其他群體不同。作為改革制度的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不能自己單方面給自己開加薪清單,加薪需要廣泛地征集意見和嚴格的制度約束。
整個公務員加薪過程必須符合程序正義。所謂程序正義包括預算的公開與透明,加薪須經(jīng)過人大權力機構的審核認可,需要結合獨立第三方對公務員服務效率和服務效果的考核。如此,公務員加薪才能做到讓公眾心服口服。
長久以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今后這些口號和精神仍需在公務員隊伍中提倡。但精神上的需要要有,物質上的需要也要有。對于公眾和納稅人而言,是否高效執(zhí)政和優(yōu)良服務才是考量政府、也是考量公務員隊伍的最重要指標。執(zhí)政效率高了、服務水平好了,公眾和納稅人自然不會有怨言。
給公務員漲工資不是個簡單的調資政策,而是個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工程。為此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基層溝通與接受。需要在制度上建立起完善的監(jiān)督體系,建立起公平公開的考核體系,建立起與簡政放權相適宜的公務員隊伍??傊?,給公務員漲薪不是權宜之計,而應考慮長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