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孫樵寫過一篇《書何易于》的文章。說的是:四川有一刺史,喜游山玩水。一日,他泛舟益昌縣時,因船大水小,屢屢擱淺,便令縣里派農夫拉纖。無意間,這刺史發(fā)現纖夫中有一白面書生,就問是何人,那人答道:“下官是益昌縣令何易于,因春耕時節(jié),農夫忙甚,抽人不易,故下官也來充一名纖夫。”刺史聽了,羞愧難當。
何易于平日勤政愛民,窮苦百姓無錢辦喪事,他拿俸銀相贈;見到老弱病殘等來官倉完糧,每每邀之進餐;自己的隨從,不過兩三人。因此,三年內把益昌治理得“獄無系民,民不知役”。
孫樵在《書何易于》中說:“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果然,《新唐書》把他作為廉吏為之立了傳。
【素材解讀】
做官僅僅代表必須為老百姓辦更多的事,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不是凌駕于人民之上。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老百姓需要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縣令”像何易于一樣為民“拉纖”。
【適用話題】
為官與為民;關于權力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