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湖南維吾爾族研究述評

      2014-04-07 10:22:01佟春霞
      關鍵詞:族際桃源維吾爾族

      佟春霞

      (北京大學 社會學系,北京 100871)

      湖南維吾爾族研究述評

      佟春霞

      (北京大學 社會學系,北京 100871)

      近年來,隨著學術界對湖南維吾爾族關注的升溫,相關文章及著作也相繼問世,有必要適時回顧一下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從學理上梳理出目前湖南維吾爾族研究的總體狀況,以便宜開拓研究視野、建立更廣闊的學術探討空間。

      湖南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研究;研究述評

      相較于新疆維吾爾族,湖南維吾爾族人口較少,但也是維吾爾族的一部分。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湖南維吾爾族、歷史上維吾爾族與中原內(nèi)陸的緊密關系,這對于更好地認識解放以來我國的民族政策、民族的變遷及民族認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學術界對湖南維吾爾族關注的升溫,相關文章及著作也相繼問世,有必要適時回顧一下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以便更進一步從學理上進行多視角比較,開拓研究視野、建立更廣闊的學術探討空間。

      對湖南維吾爾族研究的興起,始于改革開放之后。改革開放以來,有幾件大事對湖南維吾爾族的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如1986年10月湖南楓樹維吾爾族回族民族鄉(xiāng)的成立;楓樹清真寺于1993年在原址附近重新落成,黨和國家領導及省、地、市領導多次蒞臨;1996年湖南維吾爾族(翦家族人)四修族譜等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湖南維吾爾族的民族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大發(fā)展。與此同時,隨著與新疆維吾爾族交流交往的增多,湖南維吾爾族民族意識的增強,致使多學科、多視角、多層次的學術研究也相繼展開。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特點,擬對目前的研究成果以時間2000年做為分切點,來細述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

      一、早期的研究內(nèi)容及傾向

      從時間上看,2000年之前的有關湖南維吾爾族的研究主要見于史料和一些近現(xiàn)代的文獻資料。其中史料類多來源于本族的內(nèi)部資料,如《回部世系源流》和三修的《翦氏族譜》(民國十二年)。這兩部著作對湖南維吾爾族的家族史有較詳細的論述。除了家族的記載外,一些地方志,如順治四年的《桃源縣志》和《常德府志》(明嘉靖)中對翦氏家族也略有提及。

      近代史學家翦伯贊曾有文章涉及湖南維吾爾族歷史,如:《我的姓氏,我的故鄉(xiāng)》(1945年發(fā)表于《重慶日報》)、《薦德樓懷古》(見翦氏族譜(三修))和《一九五六年回鄉(xiāng)考查記》等。其中《我的姓氏,我的故鄉(xiāng)》原本是為了駁斥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而作,雖說他要表明的是歷史上長期以來各民族為爭取中華民族的自強而并立斗爭,指出中華民族是由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組成的[1]31-32。但是,作為一位有社會影響的人,他將翦氏族人的歷史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將其祖先追溯為“西夷之人”,而恰恰是他的這篇文章使得“毛澤東主席在共和國成立前夕向我問過翦氏來歷,他贊同我的綜合”[2],進而為解放后國家對翦家族人的民族識別鋪平道路。[3]

      改革開放后,1994年出版的《湖南維吾爾族》[2]是一部被廣泛引用的著作。該書對翦姓維吾爾族的歷史、目前的生存狀況以及文化模式(衣食住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其中不僅涉及作為一個民族特質(zhì)的宗教和風俗習慣,還涉及民族政策、經(jīng)濟發(fā)展、教育衛(wèi)生等方面。另附有湖南維吾爾族近現(xiàn)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史學家翦伯贊、革命先烈翦去病以及實業(yè)家翦質(zhì)輔等,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目前學者研究不可繞過的必讀書目。但由于該書出版較早,近二十多年來,湖南維吾爾族在文化、宗教、謀生手段等各方面都在經(jīng)歷變遷,因此,在參考該書時要適當?shù)刂匾曃幕冞w要素。

      《桃源縣民族宗教史》[1]是一本沒有公開出版的內(nèi)部圖書。該書旨在對湖南省桃源縣的宗教狀況,如佛教、道教以及伊斯蘭教等,進行全面介紹,其中在談及伊斯蘭進入桃源的歷史時,涉及湖南維吾爾族歷史與宗教方面的敘述,因此,雖說切入的角度不同,但在內(nèi)容上與《湖南維吾爾族》一書略有重疊。

      與此同時,游記或報道性的文章相繼出現(xiàn),如蔣麗榮《今日湖南維吾爾族人》(2000);羅敏中《試談湖南維吾爾族文學》(2000);羅紹文的游記《桃花源之游——湖南維吾爾族人居住區(qū)訪問記》(1998)等,這些文章主要介紹湖南維吾爾族的歷史淵源、風土人情以及目前發(fā)展狀況,其中關于歷史部分多以《翦氏族譜》、《湖南維吾爾族》或地方志為主要參考,因此,內(nèi)容相差不大。

      綜上,如果以2000年作為分界點的話,早期的文章以記述性為主,兼游記類文章,主要關注的內(nèi)容涉及歷史、文化、宗教及風土人情等方面,且多做總體性介紹,就某一專項展開討論的學術性文章尚不多見。

      二、近期的研究內(nèi)容及傾向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維吾爾族特殊的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吸引了大批的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背景的學者和學生前來研究湖南維吾爾族。如果說,早期的研究多來自于本族人或本地學者的自觀的話,如《回部世系源流》、《翦家家譜》、《湖南維吾爾族》等,那么晚近以來的研究,多基于他者的視角,且展開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理念探討。

      在諸多的研究中,大體可分為如下四個類別。

      一是對湖南維吾爾族歷史的考證,主要體現(xiàn)在對哈勒本人及翦家姓氏的考證上。在這類文章中,中國社科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熱依汗·卡德爾的《湖南維吾爾族高昌先祖哈勒的幾點考釋》是一篇學術嚴謹?shù)恼撐模讲酵蒲?,目的是要在史書中尋找到湖南維吾爾族的先祖哈勒,但是作者遍尋《蒙古秘史》、《元史》以及《世界征服史》等史書,均沒有找到與哈勒相吻合的人物,從其英雄事跡及時間的推測上看,似乎仳俚伽普華與哈勒相吻,但卻發(fā)現(xiàn)仳俚伽普華的后人已落戶江蘇溧陽市沙漲村,所以最后作者只好引用翦伯贊的一句話“元史草草成書,難免掛一漏萬,更不曾譯證氏族譜牒”作為結尾。[5]

      除了對歷史的探尋外,也有學者對翦家的姓氏進行考證。何光岳分別從《翦氏族志》、《桃源縣志》以及《常德府志》三部史書考證翦姓來源,并提出“翦氏”源于“剪氏”之說。[6]

      其他涉及湖南維吾爾族歷史的文章,多囿于對歷史的介紹,并沒有就某一問題進行考證,如《湖南維吾爾族的歷史源流及特點》[7]、《湖南翦氏源流》[8]等;另張傳璽的《新史學家翦伯贊》對翦姓族人的歷史也略做梳理與介紹。[9]

      二是關注文化或文化變遷的研究,其中涉及通婚、宗教意識、語言、音樂等問題。黃麗的《讀<翦氏族志>探湖南維吾爾族的通婚狀況》是一篇有新意的文章,通過翦家族譜所提供的信息,以姓氏作為判斷不同民族的標準,探討歷史上翦家族人的族際通婚狀況。黃麗的研究顯示,在明朝時湖南翦氏與回族婦女的通婚率在7.89%~28.95%之間;清朝和民國時期,湖南翦氏與回族通婚率在72.07%~83.10%之間,而即便是在解放后,1949~1996年間,翦姓維吾爾族與回族的通婚率仍達到45%以上[10]。該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翦家歷史上族際通婚的狀況,但有一點值得深思,即清代以來族際通婚的統(tǒng)計是以翦家八代五房的一支為依據(jù),而這一支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根據(jù)翦氏家譜的記載,翦家早在清嘉慶十九年時,族人的伊斯蘭教信仰狀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3]。因此,如果考慮到翦家族人在清朝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宗教分化的事實,那么清代以來僅以“回”系作為統(tǒng)計依據(jù)的話,較難反映出翦家族人的整體通婚狀況。

      從筆者2009年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看,在回維村的493對夫婦中,維漢通婚有289對(58.6%),維回通婚109對(22%),回漢通婚51對,其他通婚形式44對[3]50。如果以此數(shù)據(jù)評判的話,雖然筆者與黃麗在統(tǒng)計的年代上稍有不同,但是如果以整個湖南維吾爾族作為統(tǒng)計對象的話,其中的維回通婚比例要遠小于黃麗以家譜為據(jù)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另有王鵬對回維村130戶樣本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回維家庭僅占16.2%的比例。同時王鵬認為:回維村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率較高,在族際通婚家庭中維漢家庭占較高比例。[11]

      其他有關通婚的研究,亦著眼于當下的視角,數(shù)據(jù)來自實地調(diào)查的結果,如《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研究——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diào)查》[12]、《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與民族關系——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diào)查》[13]以及《湖南維吾爾族村落的族際通婚調(diào)查》[14]這些研究雖關注角度略有不同,但基本反映了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的事實。這種高族際通婚的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歷史上翦氏家族人口少,作為一個家族只能實行同姓不婚的習俗,以利于家族的生息繁衍。

      高歡對湖南維吾爾族的語言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于2007年完成碩士論文《湖南桃源縣維回族漢語方言研究》并發(fā)表《桃源維回族漢語方言兩字組連讀變調(diào)——兼與當?shù)貪h族方言進行比較》一文。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將維回兩個民族一起考慮,合稱為維回族,其發(fā)音方法比較上則與之約一公里之遙的公路村的漢族進行對比,經(jīng)比較發(fā)現(xiàn):“語法變調(diào)體詞后字‘中平化’是桃源維回族兩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主要特色”,并由此認為:“這是他們在強勢漢語的包圍之下保持民族性的標志之一”[15]。筆者認為,如果增大樣本量的話,可能會有更全面的認識,如回維村一組的漢族如何發(fā)音,是否也具有“中平化”特點;二是,這種“中平化”是來自于民族,抑或是來自于地域;即是否有證據(jù)顯示,在維回族遷來桃源之時,“中平化”就是他們發(fā)音的一個特點,否則的話,這樣的結論:“他們在強勢漢語的包圍之下保持民族性的標志之一”,似乎略顯倉促。

      在宗教信仰的研究上,陽贊對湖南維吾爾族村民的宗教信仰狀況做了調(diào)查,指出“桃源維吾爾人的伊斯蘭教信仰已經(jīng)逐漸淡化并且多元化”[16]。筆者也曾以一次葬禮的沖突為例,探討了婦女地位提高后對湖南維吾爾族文化變遷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及影響[17]。楊成勝等人就湖南維吾爾族清真寺的功能,從強化宗教信仰、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促進社會和諧及增進社會交往五個方面略做論述。[18]

      王鵬的研究更具有宏觀性,從歷史記憶、族際通婚及文化變遷三個角度探討問題,指出,歷史“記憶”、族際通婚與文化變遷在湖南維吾爾族社會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同時透過湖南維吾爾族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引發(fā)了對民族歷史文化情境、民族識別與民族優(yōu)惠政策、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的普遍性特征的思考[11]。陳心杰考察了湖南維吾爾族的音樂形式,并指出:雖然這些記載中的“小辮舞”、“賽乃姆”都與維吾爾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息息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音樂文化在今天的湖南維吾爾族族群中已難覓蹤影。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能夠在民族意識中重拾自我,重拾傳統(tǒng)文化已實屬不易。[19]

      除了如上的研究,另有碩士論文《湖南維吾爾族文化與變遷》[20]、博士論文《湖南維吾爾族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調(diào)試》[21],以及文章《湖南翦氏維吾爾族宗族文化的變遷》[22]等,均著眼于社會文化的變遷研究,在此不做贅述。

      三是關于湖南維吾爾族民族認同的研究。文化變遷是一個恒久不變的主題,也是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中多有涉及的方面。但是作為一個地處不同地域的民族支系來講,文化變遷是歷史的必然。在文化變遷的進程中,對他者文化既有主動選擇的結果,也有被動接受的成分,然而對于民族認同而言,因其涉及民族的原生情感、工具理性以及情境性等因素,往往對于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更具有重要的意義,自然成為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議題。

      筆者認為:就湖南維吾爾族的民族認同而言,經(jīng)歷了復雜的建構過程。一方面看,翦家的族人從原有的、以客觀文化作為標準的“回”、“漢”兩個分支建構成“湖南維吾爾族”,經(jīng)歷了較長的時間調(diào)試,最終以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xiāng)的成立作為成功建構的標志;另一方面看,當客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著新疆維吾爾族的民族認同時,那么湖南維吾爾族如何與文化相異的新疆維吾爾族建構成具有一致性的民族認同,這是當下翦家族人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也就是說,如何處理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湖南維吾爾族認同的兩難困境。[3]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正是基于主觀建構的民族認同,源于原生情感的想象、情境性以及工具理性等因素,所以湖南維吾爾族并不會因為宗教意識的淡化、文化形式的不同而影響到民族認同的維系。筆者通過梳理“西維南居”的歷史,展現(xiàn)了翦姓維吾爾族的民族認同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采取的不同文化要素,進而探討民族認同的可變性、宗教與民族認同的非同一性以及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民族認同向多元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性。[23]

      黃麗指出,在湖南維吾爾族民族認同的建構中,民族識別使湖南翦氏的民族認同經(jīng)過了“回回”認同到維吾爾族認同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姓氏起到了標志性作用[24]。在關注傳統(tǒng)的居住地對湖南維吾爾族認同的影響時,黃麗提出了“雙重故鄉(xiāng)觀”的概念并提到了湖南維吾爾族的在地適應。[25]

      匡立波等學者指出,湖南維吾爾族因地處漢族地區(qū),加之受現(xiàn)代市場文化的影響,雖在強調(diào)與民族特征相符的伊斯蘭教的復興,但是其他文化融入不可避免,進而形成多元化的民族認同。[26]

      就民族認同的復雜性,翦建文作為一名本土學者,談及本族的文化變遷之后,引出民族認同中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傳統(tǒng)思維中一般翦姓為維族,維族女子嫁給其他民族所生子女以前都登記為丈夫所屬的民族?,F(xiàn)在這種情況逐步在改變,其他姓氏的維族為普通群眾所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27]

      四是其他相關研究。

      有關湖南維吾爾族的研究中,另見一綜述文章,作者從七個方面分述了目前學者的研究,并從歷史深度、現(xiàn)實問題關注、研究地點的局限性以及研究力量的薄弱四個方面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28]

      除了學術性文章外,游記及報道類的文章仍不斷涌現(xiàn),體現(xiàn)了媒體對湖南維吾爾族群體的關注。此類的文章有:解黎晴《翦家崗:“維吾爾第二故鄉(xiāng)”》(2004);《彎月照虛碧 楓葉仍流丹——湖南桃源楓樹鄉(xiāng)清真寺》(2005);伍新?!逗暇用窈兔褡宓臍v史變遷》(2002);唐湘岳等人發(fā)表在《光明日報》的《這里是維吾爾族的第二故鄉(xiāng)》(2013)以及文堅的《翦象友做湖南維吾爾族的代言人》(2013)等,在此不做贅述。

      三、結語:成績與展望

      對于一個人口僅有萬余人的湖南維吾爾族來說,吸引了眾多的學者關注。從宏觀角度看,學者們從湖南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化及民族認同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微觀角度看,不僅涉及湖南維吾爾族的通婚狀況、宗教信仰、語言及音樂等方面的全面展現(xiàn)與探討,同時對民族認同的構建過程及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都有深入的研究。如上豐富而全面的研究為學術界了解湖南維吾爾族這個群體打下了基礎,并為民族學、人類學等一些學理的探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研究。

      但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有些問題仍需要深入探討并給予重視。首先,對歷史中幾個問題的澄清,似應當達成共識。如宗教與語言、音樂與舞蹈等,這些文化中的諸多表象是遺失后重拾,還是因為諸多復雜歷史原因而并未還以真相,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看法,影響著學者研究的立論方向。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查考新疆的歷史及維吾爾族歷史的形成,目前對湖南維吾爾族歷史的表述多起始于明朝,且來自于家族的歷史記憶,所以,在大量的人類學、民族學的學者進行研究時,還需要具有歷史背景的學者參與其中,以豐富并深化當前的學術研究水平。

      其次,對湖南維吾爾族的客觀文化樣態(tài)及文化分化的現(xiàn)實要給予重視。因為這是正視民族發(fā)展及民族史的一部分,湖南維吾爾族雖說人口較少,卻仍有分化,這緣于歷史上的“回漢”分化,分化后的翦家族人雖存在著家族認同,隨后又將家族認同上升為民族認同,但畢竟宗教信仰影響著通婚等諸多日常生活模式,因此,在做相關問題討論及理論建構時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最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新問題和新現(xiàn)象也會隨之出現(xiàn)。在新形勢下,隨著國家致力于消除二元體制的決心和力度的加大、隨之一系列政策的頒布(農(nóng)村政策的調(diào)整及對城市中流動人口福利的關注等),這些舉措對散雜居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意識勢必會產(chǎn)生影響。就湖南維吾爾族這個群體看,隨著近年來外出流動人口的增加,這些流動人口身份意識的變化以及公民社會建設過程中對公民身份的強調(diào)等,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民族認同。對這些因素的細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民族學研究中值得關注的新領域。

      就如上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學者們加強實地調(diào)查的力度,同時加強歷史文獻的梳理,達到對湖南維吾爾族的全面認識。另一方面,從目前的研究看,學者們的橫向交流較少,正如有學者指出:“學者們往往是單槍匹馬地獨自開展研究,研究的深入性和廣泛性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在筆者看來,建立一個可以展開對話與探討的學術空間很有必要。在這樣的學術空間中,自然歡迎多樣的聲音及理論觀點,但也需要就一些基本的問題,達成共識,這既是學術空間得以建立的基礎,也使高水準的學術研究成為可能,以“避免低水平、低層次的重復研究?!盵28]

      [1] 馬善平.桃源縣民族宗教史[G].中共桃源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桃源縣民族宗教事務辦公室,2004:31-32.

      [2] 陳遵望,見聞.翦伯贊同志一九五六年回鄉(xiāng)考察座談會紀錄[M]//.湖南維吾爾族.長沙:岳麓書社,1994:12.

      [3]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現(xiàn)代背景下湖南維吾爾族的身份建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5] 熱依汗·卡德爾.對湖南常德桃源維吾爾族高昌先祖哈勒的幾點考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56.

      [6] 何光岳.桃源翦姓由來考——兼評《湖南維吾爾族》[EB/OL].湖南省圖書館湖南地方文獻叢談.http://www.library.hn.cn/dfwxct/wz/tyjxylk.htm.2009-12-15.

      [7] 黃麗.湖南維吾爾族的歷史源流及特點[J].青海社會科學,2008(3).

      [8] 王佩良.湖南翦氏源流[J].文史博覽,2008(8).

      [9] 張傳璽.新史學家翦伯贊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 黃麗.讀《翦氏族譜》,探湖南維吾爾族的通婚狀況.西北民族研究,2008(3).

      [11] 王鵬.湖南維吾爾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歷史“記憶”、族際通婚與文化變遷為視角[D].中央民族大學,2009.

      [12] 李麗.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研究——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diào)查》[D].長沙:中南大學,2011.

      [13] 楊成勝,李麗.湖南維吾爾族族際通婚與民族關系——基于桃源楓樹回維村的調(diào)查[J].民族論壇,2011(5).

      [14] 黃麗,劉清源.湖南維吾爾族村落的族際通婚調(diào)查[J].懷化學院學報,2010(10).

      [15] 高歡.桃源維回族漢語方言兩字組連讀變調(diào)———兼與當?shù)貪h族方言進行比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

      [16] 陽贊.論當代湖南桃源維吾爾族的伊斯蘭教信仰[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9:16.

      [17] 佟春霞.婦女地位的提高與湖南維吾爾族的文化變遷——從一次葬禮的沖突談起[J].現(xiàn)代人類學通訊,2009(3).

      [18] 楊成勝,李金蘭.清真寺在湖南維吾爾族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以桃源楓樹清真寺為例[J].民族論壇, 2011(2).

      [19] 陳心杰.文化遺失與文化重塑:中國境內(nèi)散居移民族群的音樂現(xiàn)實——以湖南常德“翦氏”維吾爾族為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2).

      [20] 李春保.湖南維吾爾族文化與變遷[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7.

      [21] 黃麗.湖南維吾爾族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調(diào)試[D].蘭州:蘭州大學,2008.

      [22] 黃麗.湖南翦氏維吾爾族宗族文化的變遷[J].三峽論壇,2010(1).

      [23] 佟春霞.從宗教意識的淡化管窺民族認同[J].西北民族研究,2010.

      [24] 黃麗.湖南維吾爾族民族認同的構建與變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25] 黃麗,袁波瀾.論傳統(tǒng)居住地對湖南維吾爾族民族認同構建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13(2).

      [26] 匡立波,黃向陽.博弈與融合:農(nóng)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認同研究——以湖南桃源回維村為例[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5).

      [27] 翦建文.變遷中的湖南維吾爾族[C]//.塔瓦力·提力瓦爾地主編.中國維吾爾歷史文化研究論叢(4),2006:365.

      [28] 楊成勝,李金蘭.湖南維吾爾族研究綜述[J].文史博覽,2012(1).

      責任編輯:毛正天

      2014-02-2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轉型期民族身份與公民身份的建設性關系研究——以湖南維吾爾族流動人口為例”(項目編號:13YJC850017)。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3批“轉型期湖南維吾爾族流動人口的身份意識研究”(項目編號:2013M530452)。

      佟春霞(1974- ),女,吉林省遼源市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湖南維吾爾族、民族認同等。

      C95

      A

      1004-941(2014)03-0036-04

      猜你喜歡
      族際桃源維吾爾族
      云南藏區(qū)流動人口族際結構性差異現(xiàn)狀分析——基于香格里拉縣建塘鎮(zhèn)的問卷調(diào)查
      基于族際互動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礎考察
      維吾爾族手藝人
      越多接觸就越愿意接觸?取決于效價與效能*
      心理學報(2019年11期)2019-11-18 07:04:40
      身在桃源 樂在天然
      水調(diào)歌頭·游桃源谷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1
      搬遷十年訪桃源
      Ad36感染對維吾爾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Ad36感染對維吾爾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桃源
      小說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5
      龙游县| 上杭县| 阿坝| 克什克腾旗| 上栗县| 沂源县| 昌黎县| 阳西县| 邳州市| 平塘县| 延寿县| 凤阳县| 布尔津县| 即墨市| 郴州市| 香格里拉县| 平湖市| 新田县| 南澳县| 荔波县| 泗阳县| 东山县| 临沂市| 南京市| 周口市| 台前县| 开封市| 焦作市| 嘉善县| 公主岭市| 峨边| 齐齐哈尔市| 师宗县| 德州市| 施甸县| 额尔古纳市| 三明市| 东光县| 宜阳县| 广宁县| 敦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