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躍軍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被害人視野中的違法偵查法律制裁
蘭躍軍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違法偵查作為一種程序性違法行為,不僅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而且可能造成被害人權利的損害。不同違法偵查行為對被害人權利造成損害不同。為了更好地保護被害人權利,必須對違法偵查行為進行法律制裁,包括實體性制裁和程序性制裁。違法偵查法律制裁的種類應當隨違法偵查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不同。
被害人;違法偵查;法律制裁
程序法定原則與罪刑法定原則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刑事法的兩大基石。前者要求訴訟行為的進行必須遵守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否則就要受到相應的程序性制裁。違法偵查作為一種程序性違法行為,不僅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而且可能造成被害人權利的損害。為了更好地保護被害人權利,必須對違法偵查行為進行法律制裁,包括實體性制裁和程序性制裁。
(一)違法偵查的界定
違法偵查行為的大量存在,已經(jīng)成為我國偵查實踐乃至刑事訴訟中不可回避的一個現(xiàn)象①從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歷年工作報告看,全國檢察機關2006年對偵查活動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11368件次;2007年對偵查活動中濫用強制措施等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50742件次;2008年對偵查活動中濫用強制措施等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22050件次;2009年對偵查活動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25664件次;2010年對偵查活動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33836件次;2011年對偵查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39432件次;2012年對偵查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56837件次。。但如何界定違法偵查,學界和實務界存在爭議。
違法偵查是與合法偵查相對的一個概念。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包括實施各種偵查行為,必須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同時,《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明確地給“偵查”一詞下了定義。為此,筆者認為,違法偵查就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所進行的專門性調(diào)查工作或有關的強制性措施。我國司法實踐中最典型的違法偵查行為就是刑訊逼供和超期羈押這兩大頑疾。違法偵查作為一種程序性違法行為,其最顯著的特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違法性,即實施該專門性調(diào)查工作或有關的強制性措施沒有法律依據(jù),包括實體法依據(jù)或程序法依據(jù)。第二,強制性,偵查行為強制性根源于國家權力的強制性。因為偵查工作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的,其收集人證、物證、書證的行為需要借助國家強制力。偵查行為越是具有強制性,其侵犯涉案公民包括被害人權利的可能性就越大,違法偵查更是如此。違法偵查產(chǎn)生的原因因案而異,從司法實踐看,它包括偵查體制不完善、偵查權本身的擴張性、偵查過程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弱化,以及偵查人員重實體輕程序觀念等。
(二)違法偵查的表現(xiàn)形式
違法偵查在司法實踐中有許多種表現(xiàn)形式,包括偵查主體違法、目的違法、行為方式違法和期限違法等。例如,湖北省人民檢察院2006年制定的《刑事立案與偵查活動監(jiān)督調(diào)查辦法(試行)》第二條將違法偵查行為概括為十四種,即:(1)應當立案偵查不立案偵查的或不應當立案偵查而立案偵查的;(2)對犯罪嫌疑人刑訊逼供、誘供的;(3)對被害人、證人以體罰、威脅、誘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jù)的;(4)偽造、隱匿、銷毀、調(diào)換或者私自涂改證據(jù)的;(5)徇私舞弊,對明知是無罪的證據(jù)或有罪的證據(jù)而不予收集的或放縱、包庇犯罪分子的;(6)濫用強制性措施,對明知不屬于犯罪嫌疑人的財產(chǎn)而予以查封、扣押或追繳的;(7)故意制造冤、假、錯案的;(8)在偵查活動中利用職務之便謀取非法利益的;(9)在偵查過程中不應當撤案而撤案的;(10)貪污、挪用、調(diào)換所扣押、凍結的款物及其孽息的;(11)違反刑事訴訟法關于決定、執(zhí)行、變更、撤銷強制措施規(guī)定的;(12)違反羈押和辦案期限規(guī)定的;(13)偵查中違反法律規(guī)定不作為,造成后果的;(14)在偵查中有其他違反刑事訴訟法有關規(guī)定的行為的。還有學者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公安機關違法偵查情形進行分析,將當?shù)貍刹榛顒拥倪`法表現(xiàn)概括為八個方面,即:(1)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通知被拘留人家屬;(2)超期羈押;(3)未立案先訊問;(4)單人訊問;(5)通知行為不規(guī)范;(6)物證保管不善;(7)逮捕適用罪名錯誤;(8)扣押物證不見證人[1]。這些違法偵查行為不僅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而且侵害被害人合法權利,導致被害人再度被害或“二次被害”。為此,2012年《刑事訴訟法》增加第一百一十五條規(guī)定了當事人救濟途徑,進一步強化了對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它明確賦予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五種法定違法偵查行為申訴、控告權,有利于保護偵查程序被害人權利。但筆者認為,它適用范圍過于狹窄,許多還是立法規(guī)定的重復,有待吸收各地司法實踐適當擴大。
不同形式的違法偵查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從司法實踐來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直接侵害被害人權利
這在偵查實踐中存在多種情形。例如,在被害人報案或控告后,公安、檢察機關應當采取緊急措施而不作為,以及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等,導致犯罪嫌疑人逃避偵查、毀滅證據(jù)甚至重復侵害被害人,直接侵害被害人權利。有的偵查人員破案心切,漠視被害人權利保護,在詢問被害人過程中采取暴力、威脅等暴力取證手段,或者不當詢問侵犯被害人隱私,導致被害人人身受到損害或“二次被害”。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檢查婦女(包括女性被害人)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或醫(yī)師進行,并且不得對被害人進行強制人身檢查。但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偵查人員法制意識淡薄,在對被害人進行人身檢查時忽略了這些法律規(guī)定,從而直接侵害被害人隱私權,造成被害人“二次被害”。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公安、檢察機關應當將被害人的合法財產(chǎn)及時返還被害人,但有的偵查機關遲遲不予返還,甚至變相轉為偵查機關所有或長期非法侵占,從而侵犯被害人財產(chǎn)權。此外,《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明確要求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jù)的鑒定意見告知被害人,并且可以根據(jù)被害人申請進行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但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很少主動告知被害人鑒定意見,這不僅直接侵犯了被害人對鑒定意見尤其是傷情鑒定意見的知情權,而且使被害人喪失提出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的機會,從而可能使自己人身或財產(chǎn)權利受到侵害。
(二)直接造成新的被害人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違法取證中,由于偵查機關在訊問犯罪嫌疑人過程中采取肉刑或變相肉刑等方式逼取犯罪嫌疑人口供,或者在詢問證人、被害人過程中采取暴力、威脅等手段獲取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等,造成犯罪嫌疑人、證人、被害人等人身、財產(chǎn)損害,從犯罪嫌疑人、證人、被害人等轉變?yōu)樾碌姆缸镄袨榈谋缓θ?。雖然我國《刑法》已經(jīng)分別將它們規(guī)定刑訊逼供罪和暴力取證罪,但由于偵查過程的封閉性,受侵害人在整個偵查過程中都處于被動甚至失去人身自由的境地,很難收集到能證明偵查人員程序違法的證據(jù),造成實踐中“違法多、舉報多、查處少”的局面,從而導致此類被害人權利更難得到保護。2004年12月14日,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公安分局花所鄉(xiāng)派出所干警正在詢問一起治安案件的當事人,所長鄭發(fā)祥推門進屋對證人韓貞錄問話。在問話中,鄭發(fā)祥認為韓貞錄沒有如實作證,就用拳擊打其頭部,并抓住其頭往墻上撞,致使韓貞錄硬腦膜下廣泛性出血,三天后死亡[2]。
(三)導致冤假錯案,使真正的被害人得不到保護或權利受到損害
從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冤假錯案的原因分析,違法偵查是產(chǎn)生的根源。有學者對我國137起典型的刑事錯案成因進行實證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12項致錯因素中,偵查機關不當行為(包括違法偵查)排在首位。這137起案件中有103起案件存在不同形式的偵查機關不當行為[3]。違法偵查導致冤假錯案,其中有的屬于被害人認定錯誤,沒有使真正的被害人得到法律保護,甚至還繼續(xù)遭到侵害。有的案件屬于犯罪嫌疑人確認錯誤,假犯罪嫌疑人冒名頂替后受到刑事追訴,而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繼續(xù)逍遙法外,有的還對被害人進行打擊報復。還有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沒有錯誤,但由于違法偵查,導致證據(jù)出現(xiàn)錯誤,被害人的真實損害情況無法收集到足夠的證據(jù)予以證實,從而也使得被害人權利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護。例如,在盜竊案件中,如果只有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盜竊數(shù)額,沒有其他證據(jù)證明被害人被盜財產(chǎn)數(shù)額高于犯罪嫌疑人供述,根據(jù)“存疑有利于被告人”原則,公安司法機關只能按照較低的數(shù)額作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認定,被害人的賠償請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湖北佘祥林和河南趙作海故意殺人冤案都是因為當年認定已經(jīng)死亡的“被害人”復活才得以平反,而這些被認定已經(jīng)死亡的“被害人”的合法權利在犯罪嫌疑人蒙冤入獄期間顯然受到不同程度侵害,如戶口被注銷、農(nóng)村承包地被收回、財產(chǎn)被分割繼承等。
(四)導致訴訟終止或程序倒流,使得被害人失去獲得正義的機會
法諺云:“無制裁則無法律規(guī)則”。違法偵查作為一種程序性違法行為,應當受到相應的程序性制裁,包括宣告?zhèn)刹槌绦蜻`法和宣告?zhèn)刹樾袨闊o效等,這是程序法定原則的應有之義。然而,程序性制裁本身也存在一系列局限性。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卡多佐大法官為此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疑問——“因為警察違法,就使有罪的人逃脫法網(wǎng)?!薄耙驗樾淌略V訟程序存在錯誤,就放棄被害人的利益之維護?!北缓θ怂逃械慕柚鷩宜痉ㄖ贫鹊牧α繉で髲统鸷唾r償?shù)挠偷貌坏綄崿F(xiàn)。這必將使得那些沒有任何過錯的被害人蒙受利益損失[4]。而根據(jù)訴訟法理,被害人作為與案件結局有著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如果由于違法偵查而在法院作出排除非法證據(jù)、終止訴訟、偵查行為無效結論時,被完全剝奪了參與裁決制作過程的機會,或只能發(fā)揮公訴輔助者的角色,根本無從充分有效地影響裁判者的裁判結論,這種程序設計顯然是不公正的。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刑事訴訟參與人(包括被害人)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立法設定這一條款具有雙重目的:一是為刑事訴訟參與人(包括被害人)私權利受到國家公權力侵害時提供一種救濟途徑,可以震懾并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偵查、檢察、審判人員的侵權甚至犯罪行為(包括違法偵查行為);二是為了有效預防或及時矯正刑事錯案,使各種程序性違法行為及時得到法律制裁。從各國刑事法理論和實踐來看,針對違法偵查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抑制違法偵查保護被害人權利的措施包括實體性制裁和程序性制裁兩個方面。
(一)實體性制裁
從立法規(guī)定看,違法偵查的實體性制裁方式主要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紀律處分和國家賠償四種。對于“刑訊逼供”和“暴力取證”這兩種嚴重的程序性違法行為,刑法規(guī)定以刑訊逼供罪和暴力取證罪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對于違法偵查造成被害人民事權利受到損害的,被害人可以通過附帶民事訴訟或獨立的民事訴訟要求賠償。根據(jù)《人民警察法》、《檢察官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公安、檢察機關對于偵查人員違法偵查行為可以給予警告、記過、降級、開除等行政紀律處分。此外,根據(jù)《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權獲得國家賠償。偵查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刑事拘留、逮捕等權力或者在刑事訴訟中違法侵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應該承擔國家賠償責任。國家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故意或有重大過失的偵查人員追償??梢?,通過對實施違法偵查行為的偵查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和行政紀律處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被害人的報復心理;通過承擔民事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可以使被害人受到損害的一些民事權利得到恢復。這對于保護被害人權利都是有益的。
然而,違法偵查的實體性制裁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刑罰只能對那些達到犯罪程度的違法偵查行為進行制裁,而我國刑法中涉及對違法偵查行為進行刑事制裁的只是有限的幾個罪名,但刑事偵查中可能發(fā)生的違法行為種類繁多,刑法不可能將所有的違法偵查行為當作犯罪進行處理,而且,由于這些犯罪的立案管轄權都屬于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他們與違法的偵查人員在職業(yè)心理上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因而對違法偵查行為往往持有寬容的態(tài)度,很難從根本上抑制違法偵查行為,這是其一;其二,民事法律設定的證明責任分配依據(jù)“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我國偵查程序封閉性極強,犯罪嫌疑人(即違法偵查行為的被害人)往往難以履行相應的舉證責任,從而獲得民事賠償;第三,根據(jù)我國《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只有相對人受到了實際損害,國家才進行賠償,反之,即使偵查人員實施了違法偵查行為,但相對人沒有受到實際損失,國家也不負責賠償;而且國家賠償?shù)那爸眯猿绦颉仨毷紫扔捎袡鄼C關(通常就是涉嫌違法的機關)確認存在違法偵查事實。這也給被害人申請國家賠償權利的實現(xiàn)設置了相當大的障礙;第四,《人民警察法》、《檢察官法》雖然對偵查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常見的違法行為做出了禁止性規(guī)定,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紀律處分,但他們無法對偵查活動中所能出現(xiàn)的所有違法行為加以列舉。這些都決定了實體性制裁對于抑制違法偵查行為和保護被害人權利的作用有限,還需要從訴訟程序內(nèi)尋找解決辦法,將實體性制裁和程序性制裁結合起來。
(二)程序性制裁
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進行程序性制裁,這是程序法定原則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保證公安司法機關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辦案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尤其是偵查程序中程序性違法現(xiàn)象還比較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程序性制裁機制。所謂程序性制裁,是指偵查、起訴、審判人員以及訴訟參與人因違反法定的訴訟程序所必須承擔的程序上的不利后果。其追究責任的方式是“宣告無效”,即由法院以權威的方式宣告那些受到程序性違法行為直接影響的證據(jù)、起訴、判決、羈押命令等失去法律效力,不再產(chǎn)生預期的法律效果。對違法偵查行為實行程序性制裁的目的就是禁止偵查機關從違法偵查行為中獲取任何利益,包括使用違法偵查所獲取的證據(jù)指控被告人或推進訴訟進程等。從國外立法規(guī)定看,違法偵查的程序性制裁主要包括五種模式,即終止訴訟或撤銷起訴、非法證據(jù)排除或證據(jù)禁止、撤銷原判、訴訟行為無效和解除羈押。其中,撤銷原判是針對下級法院審判程序中的違法行為,在此不作討論。其他四種程序性制裁模式對被害人權利保護既有積極影響,也可能帶來某些消極后果,有的本身就具有兩面性。
1.終止訴訟或撤銷起訴。這是英美法系國家(地區(qū))針對警察、檢察官濫用訴訟程序或侵犯憲法性權利的行為所實行的一種程序性救濟制度,我國法律沒有相關規(guī)定。法官一旦經(jīng)過程序性裁判程序命令訴訟終止或撤銷起訴,就意味著檢控方的起訴被宣告無效,相關審判程序不再繼續(xù)進行,被告人事實上等同于被宣告無罪。而且,根據(jù)不同情形,法官還可以禁止檢察官針對同一行為再次提起公訴。因此,如果違法偵查導致法院終止訴訟或撤銷起訴,那么被害人的追訴請求就可能要落空,被害人被害后尋求報復的心理和獲得損害賠償?shù)脑竿緹o法實現(xiàn)。這對被害人權利保護顯然是不利的。
2.非法證據(jù)排除或證據(jù)禁止。這是兩大法系國家(地區(qū))針對警察、檢察官的違法偵查行為直接損害了當事人(包括被害人)的基本權利(或憲法權利)或者破壞了基本的法治原則而實行的一種程序性制裁機制。有關國際公約對此也有明確規(guī)定。1994年世界刑法學協(xié)會第十五屆代表大會通過《關于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問題的決議》規(guī)定:“任何以侵犯基本權利的行為取得的證據(jù),包括任何由此派生的間接證據(jù),均屬無效,而且在訴訟程序的任何階段均不得采納?!保ǖ谑畻l)“嚴重侵犯隱私基本權利的證據(jù)方法,諸如竊聽錄音,必須經(jīng)法官命令進行并且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方得接納為證據(jù)。”(第十一條)2010年7月實施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定》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jù)的概念、非法證據(jù)排除的范圍和排除非法證據(jù)程序等,基本確立了中國式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至第五十八條吸收了該規(guī)定的內(nèi)容,使得非法證據(jù)排除成為我國抑制違法偵查的一種重要手段。從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看,非法證據(jù)排除或證據(jù)禁止的本質是通過法院司法審查的方式對偵查程序尤其是偵查取證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判,將檢控方通過違法偵查所取得的證據(jù)作為非法證據(jù)予以排除,從而削弱檢控方賴以起訴的證據(jù)體系[5]。根據(jù)《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定》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如果被害人認為某證據(jù)是偵查人員以非法方式取得的,并且提供相關線索或證據(jù),也可以申請法院啟動非法證據(jù)排除程序。但是,非法證據(jù)僅僅是因為取證程序違反法律規(guī)定而被排除,并不是它沒有證明力。對于那些以侵犯被害人基本權利的方式取得的非法證據(jù)予以排除,有利于抑制偵查人員違法偵查侵害被害人權利,這對被害人權利保護是有利的。而對那些可以證明被害人的訴訟主張或支持被害人訴訟請求的非法證據(jù)一律以取證程序違法為由予以排除,將不利于被害人權利保護甚至損害被害人利益。這是因為,被害人作為控訴方當事人,與檢察機關在追訴目標上是一致的。非法證據(jù)排除或證據(jù)禁止削弱了檢控方賴以起訴的證據(jù)體系,甚至可能導致整個案件無法繼續(xù)進行。這就可能使被害人的追訴請求和賠償愿望無法實現(xiàn),從而使得被害人權利保護因為偵查人員的違法取證而受到損害。筆者認為,這是法官作出非法證據(jù)排除或證據(jù)禁止裁判時需要認真權衡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認為:“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僅僅是威脅警察非法行為和給罪犯定罪之間的一種中間措施。作為一種制裁措施,它的理論基礎僅僅在于它比其他任何做法都能夠在這兩個目標之間達到一種更好的平衡?!薄白罡叻ㄔ翰杉{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就是因為沒有其他更為有效的方法?!盵6]換言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使用應當具有謙抑性,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有其他措施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就應停止使用。
3.訴訟行為無效。這是大陸法系國家(地區(qū))所獨有的一種程序性制裁制度,它通過法院對有關訴訟行為的合法性進行程序性審查,確認警察、檢察官或法官的行為存在嚴重程序性違法或程序瑕疵,從而直接宣告該訴訟行為喪失法律效力。訴訟行為無效導致訴訟程序退回到無效行為出現(xiàn)的訴訟階段和審級,所有存在瑕疵的訴訟行為連同受其直接影響的訴訟行為或有關裁決結論本身,都不再產(chǎn)生任何法律效力[7]。《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第二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在對人進行辨認時,法官應當要求辨認者(包括被害人)描述有關人員的情況,列舉一切它所記得的特征,然后詢問他以前是否對該人進行過辨認,在案件發(fā)生前后是否見過被辨認者或其照片,是否有人向其指出或描述過該人,以及是否存在其它可能影響辨認可信性的情況。同時,對于所有的辨認活動及有關陳述,法官都必須在筆錄中加以載明。違反上述法律程序所進行的辨認活動,一律無效。訴訟行為無效與非法證據(jù)排除或證據(jù)禁止一樣,對被害人權利保護也具有兩面性,需要法官認真權衡,努力維持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人權保障的平衡。對于那些侵犯被害人權利的違法偵查行為,法院通過被害人申請或依職權宣告該偵查行為無效,可以實現(xiàn)對被害人權利的救濟功能。但對于那些沒有損害被害人權利而進行的違法偵查行為,其收集的證據(jù)可能有助于證明案件事實真相和支持被害人的訴訟主張和賠償請求,法院以取證程序存在瑕疵為由宣告?zhèn)刹樾袨闊o效就可能損害被害人權利。
4.解除羈押。這是一些國家針對預審法官或偵查法官在不具備法定羈押理由的情況下采取未決羈押措施所實施的一種程序性制裁機制。法官通過對未決羈押的司法審查,一旦確定羈押本來就不具備法定的羈押理由,或者繼續(xù)實施未決羈押是沒有法定根據(jù)的,或者未決羈押在其他方面違反了法定的訴訟程序,就可以做出解除未決羈押的裁決。這時,犯罪嫌疑人就可能被無條件釋放,或者變更為保釋等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從而繼續(xù)實施危害被害人權利的行為。為此,許多國家法律規(guī)定法官在裁決保釋前應當聽取被害人意見,或者實行附條件保釋,增加保護被害人權利的禁止令內(nèi)容,禁止犯罪嫌疑人接觸被害人或實施其他可能損害被害人權利的行為。顯然,解除羈押與終止訴訟或撤銷起訴一樣,也對被害人權利保護具有兩面性,需要謹慎適用。
[1]芻議當前偵查活動中的違法表現(xiàn)、成因及對策[EB/OL].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人民檢察院網(wǎng).www.smjcy.xm.fj.cn/ news/show.aspx?id=3319&cid=6,2013-12-19.
[2]焦點訪談:暴力取證法不可容[EB/OL].新浪網(wǎng).http://www. cctv.com/news/china/20050824/102284.shtml,2013-8-25.
[3]劉品新.刑事錯案的原因與對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223.
[4]John Sprack.Emmins on Criminal Procedure[M].London: Blackstone Press Limited,2000.265-266.
[5]Craig M.Bradley.The Exclusionary Rule in Germany[J]. Harvard Law Review,1983,(March):1032-1034.
[6][美]約翰·卡普蘭.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限度[A].陳虎,譯.陳興良.刑事法評論(第22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59-261.
[7]JoelSamaha.CriminalProcedure[M].US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432-433.
The Sanctions for Illegal Investigation from the Victim Perspective
LANYue-jun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
Illegal investigation as a procedural illegal behavior,not only may have infringed upon the legal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but also may damage the rights of the victims.Different behaviors cause damage to the victim rights illegal investigation.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victims,we must carry on the legal sanction to the illegal investigation,including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sanctions.The type of legal sanctions for illegal investigation should varies with the illegal investigation forms.
victims;illegal investigation;sanctions
D918
A
2095-1140(2014)02-0005-06
(責任編輯:李語湘)
2014-1-20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偵查程序被害人權利保護研究”(11BFX118)。
蘭躍軍(1970-),男,湖南東安人,上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后,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證據(j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