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集解》點(diǎn)校本校勘檢討(中)

      2014-04-08 21:09:05王天海宋漢瑞
      邯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逗號(hào)刻本光緒

      王天海,宋漢瑞

      (貴州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荀子集解》點(diǎn)校本校勘檢討(中)

      王天海,宋漢瑞

      (貴州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睂?duì)象為中華書局 1988年版沈嘯寰、王星賢所撰《荀子集解》點(diǎn)校本(簡(jiǎn)稱點(diǎn)校本),兼及清光緒十七年王先謙《荀子集解》思賢講舍刻本(簡(jiǎn)稱光緒刻本)。??钡闹饕獌?nèi)容有3個(gè)方面:一是《荀子》原文與楊倞注文的文字錯(cuò)訛、脫衍、誤倒、失校、誤刪、誤改;二是沈嘯寰、王星賢所撰《荀子集解》點(diǎn)校本斷句不當(dāng)、標(biāo)點(diǎn)符號(hào)的失誤;三是對(duì)沈、王點(diǎn)校本??庇浀姆诸惤y(tǒng)計(jì)。全文共清理??笔д`300條。分為上中下3次刊出,此為第2部分,共清理《荀子集解》點(diǎn)校本正文部分《王制篇》至《禮論篇》校勘失誤111條。

      《荀子集解》;點(diǎn)校;勘誤

      《王制篇》第九——此接前文:《荀子集解》點(diǎn)校本??睓z討(上)

      100. 第148頁第1行正文“賢不能待次而舉”下,引楊倞注“若傅說起版築為相也”。

      今按:楊注原文本作“若傅說起于版築為相也?!惫饩w刻本脫“于”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01. 第149頁第4-5行正文“五疾,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引楊倞注“謂若矇瞽修聲,聾聵?biāo)净鹬畬??!?/p>

      今按:楊注原文“屬”下本有“也”字,光緒刻本脫“也”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02. 第150頁第4-5行正文“若是,則大事殆乎馳,小事殆乎遂?!币龡顐娮ⅰ把圆豢细锉滓病薄?/p>

      今按:楊注原文本作“言不肯革弊矣。”光緒刻本將“矣”誤為“也”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03. 第151頁第6行正文“則奸言竝至,嘗試之說鋒起”引楊倞注“嘗試之說,謂假借他事,試為之也?!?/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嘗試之說,謂假借以事,試為之也?!惫饩w刻本將“以”誤為“他”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04. 第152頁第11-14行正文“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毕乱萝残凶ⅰ胺虿恢沃危瑒t靜之惠之之說也?!?/p>

      今按:郝懿行注文“靜之”后當(dāng)加頓號(hào),與“惠之之說”并列,點(diǎn)校本漏標(biāo)。

      105. 第153頁第1行正文“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容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jié)也?!?/p>

      今按:上文標(biāo)點(diǎn)當(dāng)作“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容,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jié)也。”此文點(diǎn)校本斷句、標(biāo)點(diǎn)3處有誤。

      106. 第161頁第5-6行正文“故近者不隱其能,遠(yuǎn)者不疾其勞”下,引楊倞注“不疾苦其勞,謂奔走來王也?!?/p>

      今按:據(jù)正文,楊倞注“疾”下衍“苦”字,依例不當(dāng)有,可刪;“奔走來王”應(yīng)作“奔走來往”。光緒刻本、點(diǎn)校本皆未出校。(參見王天?!盾髯有a尅?73頁)

      107. 第161頁第7-8行正文“夫是之謂人師,是王者之法也。”下引楊倞注“乃可以長人也?!?/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乃可以長久也。”光緒刻本將“久”誤為“人”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08. 第163頁第15行正文“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nóng)農(nóng)、士士、工工、商商一也?!毕乱龡顐娮ⅰ懊骶佣Y義之治”。

      今按:點(diǎn)校本正文標(biāo)點(diǎn)錯(cuò)誤,當(dāng)分別在“師旅”、“與奪”、“弟弟”、“商商”后加逗號(hào);楊倞注原文本作“明君子禮義之始”。光緒刻本因形近而將“始”誤為“治”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09. 第165頁第8-9行正文“汙池、淵沼、川澤謹(jǐn)其時(shí)禁”下,引楊倞注作“汙,停水之處?!?/p>

      今按:正文“川澤”下應(yīng)加逗號(hào);點(diǎn)校本漏標(biāo)。楊倞注原文本為“汙,渟水之處?!惫饩w刻本引形近而將“渟”誤為“?!弊?,點(diǎn)校本從之。

      110. 第169頁第5-6行正文“論百工”下,引楊倞注“《月令》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dāng),必行其罪’也”

      今按:楊注原文中“功有不當(dāng)”本作“工有不當(dāng)”。光緒刻本將“工”誤為“功”字,點(diǎn)校本從之。

      《富國篇》第十

      111. 第176頁第3-4行正文“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zhēng)矣?!毕乱龡顐娮ⅰ巴铮^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是賢愚同有此情也。”

      今按:楊注中“人之大欲存焉”,“焉”后冒號(hào)應(yīng)作分號(hào),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錯(cuò)誤。

      112. 第178頁第3-4行正文“此無它故焉,不知節(jié)用裕民?!犊嫡a》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酥^也。”下,引楊倞注“是乃所以寬裕汝身。言百姓與足,君孰不足也?!?/p>

      今按:楊注原文本作“是乃所以寬裕汝身。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也?!惫饩w刻本將“君孰”下“與”字誤植于“百姓”下,使注文意義不明,點(diǎn)校本從之。

      113. 第185頁第6行正文:然后昆蟲萬物主其間。

      今按:“主”,各本皆作“生”,光緒刻本不誤,點(diǎn)校本訛“生”為“主”。

      114. 第188頁第3-6行正文“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下,引王念孫注:尹注:“頓卒,猶因苦?!?/p>

      今按:王念孫注文本作“尹注:‘頓卒,猶困苦?!秉c(diǎn)校本將“困”誤為“因”字。光緒刻本不誤。

      115. 第192頁第10-11行正文:“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是貪主已”下引楊倞注:王貪財(cái)。

      今按:所引楊注“王”字,楊倞注文本作“主”。依據(jù)正文,作“主”是,光緒刻本誤,點(diǎn)校本從之。

      116. 第197頁第4-6行正文“午其軍,取其將,若撥麷”下,引楊倞注“今河間以北煮種麥賣之,名曰麷?!?/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今河間已北煮種麥賣之,名曰麷?!惫饩w刻本引楊注作“今河間以此煮種麥賣之,名曰麷。”點(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觥啊薄菊`作‘此’,據(jù)《十三經(jīng)注疏》改?!?/p>

      117. 第199頁第1行正文“人皆亂,我獨(dú)安;人皆失喪之,我按起而治之?!?/p>

      今按:“治之”,影宋臺(tái)本原作“制之”。光緒刻本將“制”誤為“治”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18. 第199頁第6-7行正文“割國以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下,引楊倞注:《韓詩外傳》作“割國之疆垂以賂之也”。

      今按:《韓詩外傳》卷六原文作“割國之疆垂以賂之”,無“也”字。故楊注標(biāo)點(diǎn)當(dāng)為“《韓詩外傳》作‘割國之疆垂以賂之’也”。點(diǎn)校本誤將“也”字誤入引號(hào)內(nèi)。

      119. 第200頁第12-13行正文“直將巧繁拜請(qǐng)而畏事之”下引王引之注“楊說是非也?!?/p>

      今按:王引之原文本作“楊說非也。”光緒刻本衍“是”字,點(diǎn)校本從之。

      《王霸篇》第十一

      120. 第202頁第8-9行正文“挈國以呼禮義而無以害之”下引楊倞注“言挈提一國之人,皆使呼召禮義。”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言提挈一國之人,皆使呼召禮義?!惫饩w刻本將“提挈”誤倒為“挈提”,點(diǎn)校本從之。121. 第205頁第1行正文“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睏顐娮ⅲ褐Z,許也。已,不許也。

      今按:正文標(biāo)點(diǎn)當(dāng)作“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鳖D號(hào)應(yīng)加在“刑賞”之后,點(diǎn)校本不明“刑賞、已諾”相對(duì)成文,標(biāo)點(diǎn)大誤。

      122. 第206頁第9行正文“故彊,南足以破楚?!毕?,引楊倞注“史記齊閔王三十三年”。

      穩(wěn)定持續(xù)的爐火讓鍋內(nèi)的食材相互交融、變化,隨之升起騰騰的香氣。家人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讓所有的情緒都可以安放在一邊,與陪伴自己的人隨意傾訴,享受真真實(shí)實(shí)的幸福。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史記齊閔王二十三年”,光緒刻本將“二”訛為“三”字,點(diǎn)校本從之。據(jù)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一二八“齊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并按稱:“楊注所引年歲,皆依史表而誤。”

      123. 第207頁第9-10行正文“彼國錯(cuò)者,非封焉之謂也”下引楊倞注:一曰修封彊、立城郭之謂也。”又引郭嵩燾注:言非徒畫分彊界。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一曰修封疆、立城郭之謂也?!惫饩w刻本因形近而將所引楊注、郭注中“疆”字皆訛為“彊”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24. 第208頁第2-4行正文“故國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憚憚,非變也?!毕乱龡顐娮ⅲ骸峨S巢子》曰:“有陰而遠(yuǎn)者,有憚明而功者。杜伯射宣王于畝田,是憚明而功者?!?/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隨巢子》曰:‘有陰而遠(yuǎn)者,有坦明而功者。杜伯射宣王于畝田,是坦明而功者?!惫饩w刻本因音近而將二“坦”字誤為“憚”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25. 第209頁第6行正文“身不能,不知恐懼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者之用”。

      今按:當(dāng)在“便僻”、“左右”、之后分別加頓號(hào),以示與“親比己者”三者并列,點(diǎn)校本不明此義,未加標(biāo)點(diǎn)。

      126. 第215頁第12-13行正文“王良、造父者,善服馭者也。”下引楊倞注:王良,趙簡(jiǎn)子之御,韓子曰“字伯樂;造父,周穆王之御:皆善御者也。”

      127. 第218頁第1-4行正文“人主胡不廣焉無卹親疏,無偏貴賤,唯誠能之求”楊倞注:“廣焉,開泰貌?;蛟唬鹤x為曠?!逼湎掠忠跄顚O曰:“偏”,當(dāng)為“倫”,字之誤也。倫與論同。言不卹親疏,不論貴賤也。臣道、性惡二篇,并云“不卹是非,不論曲直”是其證。

      今按:正文“人主胡不廣焉”下應(yīng)有逗號(hào),考楊倞注文可知;下引王注當(dāng)在“不論曲直”后加逗號(hào)。此二處標(biāo)點(diǎn),點(diǎn)校本皆有誤。

      128. 第222頁第12行正文“既能當(dāng)一人,則身有何勞而為”下引楊倞注“而、為,皆助語也?!?/p>

      今按:考楊倞注原文本作“而、為,皆語助也?!惫饩w刻本將“語助”誤倒為“助語”,、點(diǎn)校本從之。

      129. 第226頁第13行正文:其于聲色、臺(tái)謝、園囿也。

      今按:“謝”,影宋臺(tái)州本、宋浙北本、盧校謝刻本皆作“榭”,光緒刻本因形近而誤作“謝”,點(diǎn)校本從之。

      130. 第229頁第9-15行正文“如是,則商賈莫不敦愨而無詐矣?!瓌t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毕乱衢凶ⅲ憾淝赡苷邉t豐厚其氣稟以利之,百工乃忠信而不楛矣。。

      今按:點(diǎn)校本在校勘記中指出“‘氣稟’,似當(dāng)作‘餼廩’”。

      《君道篇》第十二

      131. 第231頁第2-4行正文“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編?!詾閲K也?!毕乱R文弨注“案《三輔黃圖》:‘御宿園出粟,十五枚一勝,大棃如五勝。’”

      今按:點(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觯骸啊凇?,似當(dāng)作‘栗’”。

      132. 第241頁第6行正文“彼誠有之者與誠無之者,若白黑然,可詘邪哉!”

      今按:此文標(biāo)點(diǎn)應(yīng)作“彼誠有之者與誠無之者若白黑,然可詘邪哉!”前一逗號(hào)應(yīng)在“白黑”下,“然”字屬下句,為句首反詰語氣詞。點(diǎn)校本不明此義,斷句不當(dāng),標(biāo)點(diǎn)有誤。

      《臣道篇》第十三

      133. 第249頁第7-9行正文“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下引楊倞注“孟嘗中立于諸侯,無所屬。”

      今按:上引楊倞注“立于”,光緒刻本誤作“立為”,點(diǎn)校本有校勘記:“‘于’,原本作‘為’,據(jù)《史記·孟嘗君列傳》改”。

      134. 第253頁第3-4行正文“若食喂人”下引楊倞注“或曰:喂人,倂與之食則必死?!?/p>

      今按:考楊倞注原文“或曰”本作“一曰”。光緒刻本將“一”訛為“或”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35. 第256頁第10行正文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毕乱龡顐娮ⅲ簞t少為人法則矣。

      今按:各本皆作“則少不為人法則矣”,光緒刻本同,點(diǎn)校本脫“不”字,與楊注文意相反。

      136. 第261頁第10-14行正文“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下先謙案“《群書治要》作‘不在乎不言,而在乎不誠’。《治要》引書,多節(jié)刪而不增字,其引此文,‘誠’有‘不’字,此脫‘不’字之明證?!?/p>

      今按:考影宋臺(tái)本正文本作“人主之患,不在乎言用賢,而在乎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據(jù)文意,正文“誠”上當(dāng)有“不”字。光緒刻本先謙案語:“‘誠’有‘不’字”,之“誠”下脫“上”字。點(diǎn)校本從之。正文的標(biāo)點(diǎn)應(yīng)作“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點(diǎn)校本不明“用賢”與“卻賢”二句相為對(duì)文,故有此誤。

      《議兵篇》第十五

      137. 第265頁第1-5行正文“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于趙孝成王前”下引楊倞注“故創(chuàng)未息而驚心未去”。

      今按:考楊倞注原文,點(diǎn)校本引楊注“創(chuàng)”下脫“痛”字。光緒刻本不脫。

      138. 第265頁第1-7行正文“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于趙孝成王前”下引楊倞注“則敗魏于馬陵至趙孝成王元年”

      今按:所引楊倞注文“則敗魏于馬陵”之后應(yīng)加句號(hào),點(diǎn)校本脫此句號(hào)。

      139. 第266頁第13-14行正文“君子所貴,權(quán)謀勢(shì)利也;所行,攻奪變?cè)p也: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p>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原文與標(biāo)點(diǎn)作“君子所貴,權(quán)謀勢(shì)利也;所行攻奪變?cè)p者,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秉c(diǎn)校本不明“君子所貴”為“權(quán)謀勢(shì)利”,“諸侯所行之事”為“攻奪變?cè)p”,此君子與諸侯相對(duì)為文,故將“所行攻奪變?cè)p者”之“者”字誤作“也”,并在“所行”之后加逗號(hào),在“攻奪變?cè)p也”下加冒號(hào),改變了原文之意,大誤。

      140. 第267頁第6-8行正文“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下引王引之注“《序卦》曰:‘渙者,離也。’”

      今按:光緒刻本引王引之注作“《說卦》曰:‘渙者,離也?!秉c(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觥啊颉?,原本誤為‘說’,今改?!闭摹熬忌舷轮g”下應(yīng)有逗號(hào),點(diǎn)校本漏標(biāo)。

      141. 第268頁第4-5行正文“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dāng)之者潰;”

      今按:正文聚與散相對(duì)為一事,延與嬰相對(duì)為一事,兌與當(dāng)相對(duì)為一事,故“散則成列”后當(dāng)用分號(hào),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錯(cuò)誤。正文中兩處“莫邪”皆為古代名劍專用名,點(diǎn)校本皆漏標(biāo)專名號(hào)。

      142. 第271頁第14-15行正文“事大敵堅(jiān)則焉渙離耳”,其下引楊倞注“《易·序卦》曰:‘渙者,離也。’”

      今按:所引正文中“焉渙”原文本作“渙然”,光緒刻本誤,點(diǎn)校本從之。所引楊注,光緒刻本作“《易·序卦》曰:‘渙者,離也?!秉c(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觥啊颉菊`為‘說’,今改?!?/p>

      143. 第273頁第3-4行正文“是數(shù)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下引楊倞注“此中試者筋力數(shù)年而衰,亦未可遽奪其優(yōu),復(fù)使皆怨也。”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此中試者筋力數(shù)年而衰,亦未可遽奪其優(yōu)。奪其優(yōu),復(fù)使皆怨也?!惫饩w刻本“奪其優(yōu)”下脫“奪其優(yōu)”下三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44. 第275頁第1-4行正文“故招近募選,隆勢(shì)詐,尚功力,是漸之也?!毕乱龡顐娮ⅰ皾u,子廉切?!?/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漸,子廉反?!惫糯脙蓚€(gè)漢字合起來為一個(gè)漢字注音的方法叫做“反切”,有時(shí)單稱反或切。但楊倞注文中注音慣用“反”,而不用“切”,光緒刻本不應(yīng)將“反”改為“切”,點(diǎn)校本從之。

      145. 第276頁第4-6行正文“故齊之田單,楚之莊 ”下引楊倞注“以其眾王滇”。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光緒刻本楊注作“以其眾至滇”,點(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觥啊酢?,原本作‘至’,據(jù)《史記·西南夷列傳》改”。

      146. 第277頁第2-3行楊倞注中引《莊子》:“圣人以必不必,故多功;眾人以不必必,故無功也?!?/p>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宋浙北本引楊倞注文本作“圣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正與《莊子·列御寇篇》之文相合。光緒刻本將“故無兵”誤作“故多功”,“不必必”下脫“之”字,將“故多兵”誤作“故無功也”。點(diǎn)校本從之。

      147. 第279頁第12行正文“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下引楊倞注:非謂愛人循理。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宋浙北本之楊倞注文本作“非為愛人循理”,光緒刻本將“為”誤作“謂”誤,點(diǎn)校本從之?!盀椤保m有時(shí)可通“謂”,但在此處是“為了”之“為”,故作“謂”必誤。

      148. 第280頁第9-10行正文“秦四世有勝,兵強(qiáng)海內(nèi),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毕乱龡顐娮ⅰ爸^若劫之以勢(shì),隱之以阸,忸之以慶賞?!?/p>

      今按:所引楊注“忸”字,原文本作“狃”,光緒刻本將“狃”誤為“忸”,點(diǎn)校本從之。

      149. 第284頁第14-15行正文“傳曰:‘威厲而不試,刑錯(cuò)而不用?!酥^也?!毕乱龡顐娮ⅰ皡栔^抗舉,使人畏之?!?/p>

      今按:楊倞注文之標(biāo)點(diǎn)當(dāng)作“厲,謂抗舉使人畏之。”點(diǎn)校本不明訓(xùn)詁慣例,誤標(biāo)逗號(hào)。

      150. 第286頁第5行正文“莫不毒孽,若祓不詳”下引楊倞注“孽,謂祆孽?!?/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孽,謂妖孽?!惫饩w刻本作“祅”,二字可通,點(diǎn)校本誤作“祆”字。“祅”、與“祆”筆畫微異,然讀音與意義皆不同。

      151. 第290頁第5行正文“完全富足而趨趙”下引楊倞注“富足,言府庫也?!?/p>

      今按:正文“完全富足而趨趙”中“足”字,南宋巾箱本、南宋坊刻題注本、南宋坊刻元、明遞修本皆作“具”,而楊倞注原文本作“富具,言府庫也?!庇纱丝芍?,影宋臺(tái)州本正文“富足”當(dāng)為“富具”之誤。光緒刻本引楊注皆將“富具”誤作“富足”,亦未校出正文之誤。點(diǎn)校本從之。

      《強(qiáng)國篇》第十六

      152. 第296頁第3行正文“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敦敢不為義矣?”

      今按:光緒刻本為“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點(diǎn)校本將“孰”誤為“敦”字,形近而誤。光緒刻本不誤。

      153. 第297頁第9-14行正文“勢(shì)籍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下引王念孫曰:盧云“勢(shì)籍,謂勢(shì)力憑籍也”,亦非。

      今按:此處王念孫引盧文弨注有改動(dòng),非盧說原文,故“勢(shì)籍,謂勢(shì)力憑籍也”當(dāng)于“盧云”后標(biāo)冒號(hào),去掉引號(hào)。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有誤。

      154. 第298頁第3行正文“人之所惡何也?曰:汙漫、爭(zhēng)奪、貪利是也?!毕乱龡顐娮ⅰ皼@漫,謂穢汙不修潔也?;蛟唬郝^欺誑也。”

      今按:所引楊倞注文中“欺誑”字,原文本作“欺詐”。光緒刻本將“詐”誤作“誑”,點(diǎn)校本從之。

      155. 第298頁第6行正文:禮讓忠信是也。

      今按:此句影宋臺(tái)州本作“禮義辭讓忠信是也”?!盾髯印窌嘌浴岸Y義”、“辭讓”而少言“禮讓”,“禮義”一詞在《荀子》書凡116見,“辭讓”一詞凡17見,故知光緒刻本將“禮義”誤作“禮讓”,其下又脫“辭讓”二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56. 第299頁第5-6行正文“茍得利而已矣,是渠沖入穴而求利也”下引楊倞注“蓋言可以距石矣”。

      今按:考楊倞注文原作“蓋言可以距矢石”,光緒刻本脫“矢”字,衍“矣”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57. 第300頁第9行正文“湯、武也者,乃能使說己者用耳?!?/p>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光緒刻本原作“湯、武也者,乃能使說己者使耳?!秉c(diǎn)校本將后一“使”誤為“用”字,光緒刻本不誤。

      158. 第301頁第8-10行正文“在魏者乃據(jù)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下引楊倞注“《史記》無忌謂魏安釐王曰:‘秦固有懷、茅、刑丘,城垝津以臨河內(nèi),河內(nèi)共、汲必危?!?/p>

      今按:光緒刻本引楊倞原文作“《史記》朱忌謂魏安釐王曰:‘秦固有懷、茅、刑丘,城垝津以臨河內(nèi),河內(nèi)共、汲必危?!秉c(diǎn)校本校勘記中指出“‘無’,原本作‘朱’,據(jù)《史記·魏世家》改。”

      159. 第301頁第6行引楊倞注:謂東侵土地,所得者乃與齊為界也。

      今按:“土地”,影宋臺(tái)州本、宋浙北本皆作“楚地”。光緒刻本誤作“土地”,點(diǎn)校本從之。

      《天論篇》第十七

      160. 第309頁第7行正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p>

      今按:耳目鼻口形,指五官;能,指五官功能。故此文標(biāo)點(diǎn)應(yīng)作“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薄澳堋弊謱傧戮洌钦f功能各有分工而不能互相代替。故當(dāng)在“口形”之后加逗號(hào)。點(diǎn)校本在前一“能”字下加逗號(hào),容易產(chǎn)生歧義。

      161. 第310頁第9-11行正文“所志于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下引楊倞注“歷象日月星辰”。

      今按:楊倞注原文僅作“日月星辰”,光緒刻本衍“歷象”二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62. 第312頁第11-13行正文“故君子敬其在己者”下引俞樾曰:“敬”,當(dāng)為“茍”?!墩f文·茍部》:“茍,自急敕也?!苯?jīng)典通作“亟”?!稜栄拧め屧b》“亟,疾也”,《釋文》曰“字又作茍”是也。

      今按:所引俞樾注文“《釋文》曰‘字又作茍’”下,“是也”之前應(yīng)加逗號(hào),如此方能使語氣流暢。意義明確。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錯(cuò)誤。

      165. 第314頁第1、2、7、10至14行,第315頁第1、2、6、7、9、10、12、13行,第316頁第5行,正文及注文凡作“襖”者共25處,如:“夫是之謂人襖”、“六畜作襖”。

      今按:“襖”、與“祅”二字形近而音義全異,前者為衣旁,讀為棉襖之襖;后者為示旁,讀為妖怪之祅。影宋臺(tái)州本、宋浙北本皆作“祅”,不誤,光緒刻本亦不誤。點(diǎn)校本正文及注文凡作“襖”者共25處,皆因形近而訛。

      166. 第316-317頁第1-3行正文“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毕乱跄顚O注“‘不睹乎外’四字,文意不明,‘睹’,當(dāng)為‘暏’?!墩f文》:‘暏,旦明也,從日,者聲?!队衿罚骸」徘??!瘯ぶ灾病I涎浴赵虏桓邉t光輝不赫,水火不積則輝潤不博’,則此言‘珠玉睹乎外’,亦謂其光采之著乎外,故上文云‘在物者莫明于珠玉,’也。世人多見‘睹’,少見‘暏’,故‘暏’誤為‘睹’?!?/p>

      今按:光緒刻本引王念孫注為“則此言‘珠玉暏乎外”,點(diǎn)校本將“暏”誤為“睹”。王念孫注文“暏之言著也”,點(diǎn)校本不明訓(xùn)詁慣例,未在“暏之言”后加逗號(hào)。王念孫注文“故上文云‘在物者莫明于珠玉,’也。”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錯(cuò)誤,當(dāng)刪去“珠玉”之后的逗號(hào)。

      167. 第317頁第12-13行正文“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下引楊倞注“因物之 多,不如騁其智能而化之使多也?!?/p>

      今按:楊注原文本作“目物之而自多,不如聘其智能而化之使多也?!惫饩w刻本將楊注“目”字作“因”,將“自”字作“ ”( ,古堆字?!墩f文》“ ,小 也,象形?!倍斡癫米ⅰ捌渥炙鬃鞫?,堆行而 廢矣?!保?;且“自多”上脫“而”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68. 第319頁第10-13行正文“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下引楊倞注:下篇云“宋子以人之情為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為過也?!睋?jù)此說,則是少而不見多也。

      今按:據(jù)下文盧文弨注:“注引下篇,元刻作‘宋子以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欲多,是過也’,與下篇合。但引書不必定全依本文,楊氏以‘情欲’二字相連,慮人不明,故以兩“為”字間之。不可謂衍文。”可知楊注所引不全依照原文,故其注“下篇云”后的雙引號(hào)當(dāng)刪去,點(diǎn)校本誤加雙引號(hào)。

      《正論篇》第十八

      169. 第325頁第1-2行正文“圣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quán)稱也?!毕乱龡顐娮ⅰ皯姨煜氯鐧?quán)稱之懸,揔知輕重也?!?/p>

      按:楊倞注文標(biāo)點(diǎn)應(yīng)作“懸天下,如權(quán)稱之懸,揔知輕重也?!秉c(diǎn)校本在楊注“懸天下”后漏標(biāo)逗號(hào)今。

      170. 第330頁第2行正文“封外侯服”下引楊倞注“韋昭云:‘侯服,侯圻也?!?/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韋昭云:‘侯服,侯斥也?!惫饩w刻本將“斥”訛為“圻”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71. 第330頁第2-4行正文“侯衛(wèi)賓服”下引韋昭注《國語》曰:“《康誥》曰:‘侯、甸、男、采、衛(wèi)’是也?!?/p>

      今按:考《康誥》原文本作“侯、甸、男、邦、采、衛(wèi)、百工”,楊注所引非照錄《康誥》原文,故“《康誥》曰”后不當(dāng)有引號(hào),“是也”前應(yīng)加逗號(hào)。標(biāo)點(diǎn)應(yīng)作:“《康誥》曰:侯、甸、男、采、衛(wèi),是也?!秉c(diǎn)校本有誤。

      172. 第333頁第7-8行正文“代睪而食”引楊倞注“皋,未詳,蓋香草也?;蛟唬焊?,讀為藁,即所謂蘭茝本也?!?/p>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睪,未詳,蓋香草也?;蛟唬翰G,讀為稾,即所謂蘭茝本也?!惫饩w刻本將“睪”誤為“皋”,將“稾”誤為“藁”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73. 第334頁第6-9行正文“執(zhí)薦者百人侍西房”下引楊倞注“西房,西廂。”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西房,西廂也?!惫饩w刻本脫“也”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74. 第335頁第1行正文“出門而宗祀有事”下引楊倞注“采服之儀”。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采服之宜?!惫饩w刻本將“宜”訛“儀”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75. 第336頁第1-2行正文“小侯、元士次之”下引楊倞注“《禮記》曰:‘庶大、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p>

      今按:楊注原文本作“《禮記》曰:‘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薄抖Y記·曲禮下》“庶方小侯”,孔穎達(dá)正義曰“庶,眾也,小侯謂四夷之君?!笔叫『?,謂眾偏遠(yuǎn)地區(qū)小國之君,作“庶大小侯”者誤。光緒刻本將“方”訛為“大”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76. 第336頁第7-9行正文“持老養(yǎng)衰,猶有善于是者與不?老者,休也,休猶有安樂恬愉如是者乎?”下引楊倞注“夫老者,休息之名,言豈更有休息安樂過此?”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夫老者,休息之名,豈更有休息安樂過此?”光緒刻本衍“言”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77. 第336頁第13行正文“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不知逆順之理”。

      今按:正文本義是說膚淺的人傳述簡(jiǎn)陋之人的言論,故“傳”下不應(yīng)有逗號(hào)。但點(diǎn)校本在“是淺者之傳”后加上逗號(hào),使文意改變,應(yīng)刪去此逗號(hào)。

      178. 第338頁第1-2行正文“詩曰:‘下民之孼,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jìng)由人?!酥^也?!币龡顐娮ⅰ啊对姟ば⊙拧な轮そ黄贰?。

      今按:據(jù)楊注原文本作“《詩·小雅·十月之交》之篇”,光緒刻本在“交”之后脫“之”字,點(diǎn)校本從之。且點(diǎn)校本書名號(hào)將“十月之交篇”斷開,亦誤標(biāo)。

      179. 第338頁第8-11行正文“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當(dāng)厚優(yōu)猶不知足,而不得以有余過度”下引楊倞注:當(dāng),謂得中也,丁浪反。優(yōu),猶寬泰也?!安恢恪?,“不”字亦衍耳。言圣王之養(yǎng)民,輕賦薄斂,皆使寬泰而知足;又有禁限,不得以有余過度也。

      今按:優(yōu)猶,指寬裕安泰。點(diǎn)校本誤解楊倞注文,標(biāo)點(diǎn)誤作“優(yōu),猶寬泰也?!睒?biāo)點(diǎn)當(dāng)為“優(yōu)猶,寬泰也?!笨紬钭⑾挛目芍?/p>

      180. 第339頁第4-5行正文“瑯玕、龍茲、華覲以為實(shí)”下引楊倞注“或曰:龍茲,即今之龍須席。”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或曰:龍茲,即今之龍須席也?!惫饩w刻本脫“也”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81. 第344頁第13行正文“曰:‘人之情欲是已?!?/p>

      今按:點(diǎn)校本未在“人之情”后加逗號(hào),違背原文之意。

      《禮論篇》第十九

      182. 第347頁第2-4行正文“疏房、檖 、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毕乱龡顐娮ⅰ盎蛟唬?,讀為邈。言屋宇深邃緜邈也笫。床棧也。”

      今按:所引楊倞注文標(biāo)點(diǎn)應(yīng)作“或曰: ,讀為邈,言屋宇深邃緜邈也。笫,床棧也。”點(diǎn)校本在“讀為邈”下誤用句號(hào),“深邃緜邈也”后未加句號(hào);“笫”后應(yīng)用逗號(hào),而誤用句號(hào)。

      183. 第347頁第13-14行正文“持虎”下引楊倞注“劉氏云‘畫虎于鈴竿及楯’也。”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劉氏云‘畫虎于旍竿及楯等’也。”光緒刻本將“旍”誤為“鈴”字,且在“楯”之后脫“等”字。點(diǎn)校本皆從之。

      184. 第348頁第3行楊倞注文:馬服之革。

      今按:“服”,影宋臺(tái)州本原作“腋”。《說文·革部》云:“韅,箸亦(古腋字)鞥也?!倍斡癫迷弧绑缫囗E,謂箸于馬兩亦之革也?!迸狍S《史記集解》注“鮫韅”引徐廣曰:“韅者,當(dāng)馬腋之革。”明“馬服”為“馬腋”之訛。光緒刻本誤作“服”,點(diǎn)校本從之。

      185. 第348頁第4-5行正文“絲末”下引楊倞注“絲幦,蓋織絲為幦,亡狄反。”

      今按:楊倞注原文本作“絲簚,蓋絲織為之。簚,亡狄反。”光緒刻本將“絲織”倒為“織絲”,在“為”之后脫“之”,點(diǎn)校本皆從之。

      186. 第349頁第12行正文“三者偏亡焉,無安人?!?/p>

      今按:此文逗號(hào)應(yīng)在“偏亡”下?!把伞弊謱傧拢骶涫赘痹~。“焉無安人”,猶“乃無安人”。點(diǎn)校本斷句不當(dāng),標(biāo)點(diǎn)有誤。

      187. 第352頁第11行正文:俎之先大羹也。

      今按:正文“俎”,各本原作“豆”?!岸埂迸c“俎”,古代兩種祭器,形制用途皆有別?!洞蟠鞫Y·禮三本》、《史記·禮書》皆作“豆汁先大羹”。光緒刻本將“豆”誤作“俎”,點(diǎn)校本從之。

      188. 第352頁第12行正文:成事之不俎不嘗也。

      今按:各本皆作“成事之俎不嘗也”,光緒刻本不誤,點(diǎn)校本衍前一個(gè)“不”字。

      189. 第352頁第14行引楊倞注“成事,謂尸既飽禮成,不嘗其俎?!秲x禮》曰:‘尸又三飯,上佐食,受尸牢肺、正脊加于肵?!?/p>

      今按:楊注文,光緒刻本作“成事,謂尸既飽禮成,不嘗其俎?!秲x禮》曰:‘尸又三飯,士佐食,受尸牢肺、正脊加于肵?!秉c(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觯骸啊稀?,原本作‘士’,據(jù)《儀禮·少牢·饋食禮》改?!比稽c(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亦有誤,應(yīng)在楊注文“既飽”后加逗號(hào)。

      190. 第353頁第5-7行正文“大昬之未發(fā)齊也,大廟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毕乱龡顐娮ⅰ按巳呓远Y之初始,質(zhì)而未備,故云一也?!?/p>

      今按:光緒刻本引楊倞注為“此三者皆禮之初始,質(zhì)而未備,故云一也?!秉c(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觥啊?,《史記·禮書·索引》作‘五’?!?/p>

      191. 第353頁第8-9行先謙案:孔廣森云:“未入尸,謂若饋食,尸未入之前為陰厭”也。

      今按:“未入尸”三字是孔廣森要注釋的正文,考孔廣森《大戴禮記補(bǔ)注·禮三本》第四十二“廟之未納尸也”下注曰:“謂若饋食,尸未入之前為陰厭也?!惫蕵?biāo)點(diǎn)當(dāng)為“孔廣森云:未入尸,‘謂若饋食,尸未入之前為陰厭也’?!秉c(diǎn)校本不查第一手資料,誤將正文納入注文中。

      192. 第353頁第9-15行正文“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喪服之先散麻也,一也?!毕乱衢凶ⅰ班嵲疲骸哺犚??!惫饩w刻本作“鄭云:‘覆笭也?!?/p>

      今按:點(diǎn)校本在校勘記中指出:“:笭”,《禮記·玉藻》鄭注作“苓”。

      193. 第355頁13-15行正文“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下引先謙案:“‘貳’乃‘貳’之誤字,說見《天論篇》?!?/p>

      今按:據(jù)光緒刻本,先謙案本作:“‘貳’乃‘貣’之誤字,說見《天論篇》?!秉c(diǎn)校本將“貣”誤為“貳”字。此二字音義皆異。

      194. 第356頁第3-4行正文“終始相應(yīng)”下引楊倞注“司馬貞曰:‘禮始于脫略,終于稅,稅,亦殺也。殺亦脫略,是終始相應(yīng)也。’”

      今按:點(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觥啊唷?,史記禮書索引作‘與’”。

      195. 第359頁第9-11行正文“大夫三重,士再重”下引楊倞注“鄭云:‘五重,謂抗木與茵也?!袷兀w以棺槨與抗木合為十重也。”

      今按:楊倞注原文作“鄭云:‘五重,謂杭木與茵也?!裨剖兀w以棺槨與杭木合為十重也?!焙?,乃“抗”字之訛;光緒刻本失校,“今”下又脫“云”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96. 第361頁第1-2行正文“刑余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下,引楊倞注“刑余,遭刑之余死者。”

      今按:楊倞注原文作“刑余,遭刑之余死也?!惫饩w刻本將“也”作“者”字,點(diǎn)校本從之。

      197. 第363頁第14行正文:立文飾也至于窈冶。

      今按:各本皆作“立文飾也不至于窈冶”,光緒刻本同,點(diǎn)校本奪“不”字。

      198. 第366頁第7行正文: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宋浙北本原作“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楊倞注云“一,謂不分散,然后成圣人之名也”,以楊注推之,“成”字當(dāng)有,光緒刻本脫“成”字,點(diǎn)校本從之;且點(diǎn)校本斷句不當(dāng),誤將逗號(hào)標(biāo)在“名”下,有違原文之意。

      199. 第367頁第8-9行正文“說褻衣,襲三稱,縉紳而無鉤帶矣。”下引楊倞注“搢紳,謂扱于帶。鉤之所用弛張也”。

      今按:影宋臺(tái)州本正文原作“設(shè)褻衣,襲三稱,縉紳而無鉤帶矣?!睏顐娮⑽脑鳌皳|紳,謂扱笏于帶鉤。鉤帶,帶之鉤所用弛張也”。原文“設(shè)”字,光緒刻本誤作“說”,點(diǎn)校本從之;引楊注文與別本同。

      200. 第368頁第11-13行正文“輿葬而馬反,告不用也?!毕乱龡顐娮ⅰ胺蛉嗽嵊?,二綍二碑,士葬用團(tuán)車,皆至葬時(shí)埋之也?!?/p>

      今按:楊倞注文原作“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士葬用團(tuán)車,皆至葬時(shí)埋之也?!?/p>

      光緒刻本不明葬禮禮制,誤將“大夫”訛為“夫人”,點(diǎn)校本從之。

      201. 第369頁第1-2行正文“略而不盡, 而不功,趨輿而藏之,金革轡靷而不入,明不用也。”下引楊倞注“趨者,速藏之意?!?/p>

      今按:據(jù)楊注原文可知,光緒刻本在“趨者”之下脫“速也”二字,點(diǎn)校本從之。

      202. 第369頁第8-10行正文“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 而不用?!币龡顐娮ⅰ啊妒繂识Y》曰:‘周人兼用之’,以言不知死者有知無知,故襍用生器與明器也?!?/p>

      今按:楊倞注文原作“《既夕禮》曰:‘周人兼用之’,以言不知死者有知無知,故襍用生器與明器也?!惫饩w刻本將《既夕禮》誤作《士喪禮》,點(diǎn)校本從之。

      203. 第370頁第9-13頁正文“其 以象菲、帷、幬、尉也;”下引楊倞注“幬,讀為帳?!?/p>

      今按:楊倞注文原作“幬,讀為幬帳之幬?!惫饩w刻本所用別本誤,點(diǎn)校本從之。

      204. 第371頁第5-7行正文“抗折,其 以象槾茨、番、閼也。”下引楊倞注“槾,捍也?!?/p>

      今按:所引楊倞注“槾,捍也。”“捍”字,據(jù)引《說文》當(dāng)作“杇”。光緒刻本、點(diǎn)校本皆失校。(參見王天?!盾髯有a尅?94頁)

      205. 第371頁第7行楊倞注:槾,莫于反。

      今按:所引楊注“于”,影宋臺(tái)州本、盧、謝校本皆作“干”,光緒刻本不明反切注音,誤作“于”,形近而訛,點(diǎn)校本從之。

      206. 第372頁第9-10行正文“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下引楊倞注“苴杖,謂以苴惡色竹為之杖。鄭云:‘飾,謂章表也?!?/p>

      今按:楊倞注文原作“苴,謂以苴惡死竹為之杖。鄭云:‘飾,情之章表也?!惫饩w刻本從盧校,將“死”改作“色”,點(diǎn)校本從之;光緒刻本又將“情之”訛為“謂”,點(diǎn)校本在??庇浿兄赋觯亨嵶ⅰ抖Y記·三年問》作:“飾,情之表章也。”

      207. 第373頁第6-7行正文“故先王圣人安為之立中制節(jié),一使足以成文理,則舍之矣”下引楊倞注:禮記作“焉為之立中制節(jié)”,鄭云:“焉,猶然。立中制節(jié),謂服之年月也。舍,除也?!?/p>

      今按:考《禮記·三年問》原文本作“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jié),壹使足以成文理,則釋之也。”鄭玄注:“立中制節(jié),謂服之年月也。釋猶除也,去也?!笨芍吧幔病比质菞顐姷慕忉?,故不當(dāng)在鄭注引號(hào)內(nèi),點(diǎn)校本標(biāo)點(diǎn)有誤。

      208. 第373頁第14-15頁正文“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則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毕乱龡顐娮ⅰ班嵲疲骸∠笥谔斓兀^法其變易也。自三年以至緦,皆歲時(shí)之?dāng)?shù)。”

      今按:楊倞注文原作“鄭云:‘取象于天地,謂法其變易也。自三年以至緦,皆歲時(shí)之?dāng)?shù)也?!惫饩w刻本脫“也”字,點(diǎn)校本從之。

      209. 第374頁第3-4行正文:君子喪所以取三年。

      今按:“君子喪”,各本皆作“君之喪”,光緒刻本同,點(diǎn)校本不明葬禮禮制,訛“之”為“子”。

      210. 第374頁第15行正文“得之則安,失之則危,情之至也?!毕乱龡顐娮ⅰ笆谷巳ノ>桶?,是忠厚之至也?!?/p>

      今按:楊倞注文原作“謂使人去危就安,是忠厚之至也。”光緒刻本不明楊注行文慣例,脫“謂”字,點(diǎn)校本從之。

      (本文未完待續(xù))

      (責(zé)任編輯:李俊丹 校對(duì):賈建鋼)

      [1]王念孫. 讀書雜志[M]. 王氏家刻本.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冢田虎. 荀子斷[M]. 日本寬政七年(1795)京師水玉堂刊本.

      [3]鍾泰. 荀注訂補(bǔ)[M]. 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4]劉師培. 荀子斠補(bǔ)·荀子補(bǔ)釋[M]//劉申叔先生遺書. 1934年寧武南氏校印本、1936年排印本.

      [5]久保愛. 荀子增注[M]. 日本文政三年(1820)平安書林水玉堂本.

      [6]于省吾. 雙劍誃·荀子新證[M]. 北京:大業(yè)印刷局,1940.

      [7]魯實(shí)先.荀子札記[J].責(zé)善半月刊,1941,1(23-24).

      [8]物雙松. 讀荀子[M]. 日本寶歷十四年(1764)京師水玉堂刊本.

      [9]朝川鼎. 荀子述[M]. 日本昭和八年(1933)排印本.

      [10]俞樾. 荀子平議[M]. 光緒刊本. 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1]劉如瑛.荀子校釋補(bǔ)[J].中華文史論叢,1980 (4).

      [12]楊柳橋. 荀子詁譯[M]. 濟(jì)南:齊魯書社,1985.

      [13]盧文弨,謝墉. 荀子箋釋[M]. 浙江書局匯刻《二十二子》影印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郝懿行. 荀子補(bǔ)注[M]. 清刻《齊魯先喆遺書》本.

      [15]包遵信.讀荀子札記[J]. 文史,1978-1979,(5,6).

      [16]安積信. 荀子略說[M]. 日本昭和八年(1933)排印本.

      [17]梁?jiǎn)⑿? 荀子簡(jiǎn)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熊公哲. 荀子今注今譯[M]. 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75.

      [19]王引之.讀書雜志[M]. 王氏家刻本.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0]潘重規(guī). 讀王先謙荀子集解札記[J]. 制言,1936(12).

      [21]北京大學(xué)荀子注譯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2]顧千里.讀書雜志[M]. 王氏家刻本.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3]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4]王先謙. 荀子集解[M]. 光緒辛卯思賢講舍本、新編諸子集成點(diǎn)校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8.

      [25]徐復(fù).荀子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陶鴻慶.讀諸子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7]龍宇純. 荀子集解補(bǔ)正[J]. 大陸雜志,1955(8,9,13).

      [28]郭嵩燾.荀子集解[M]. 光緒辛卯思賢講舍本、新編諸子集成點(diǎn)校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8.

      [29]楊樹達(dá).積微居讀書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30]駱瑞鶴.荀子補(bǔ)正[M]. 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1]郭慶藩.荀子集解[M]. 光緒辛卯思賢講舍本、新編諸子集成點(diǎn)校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8.

      [32]帆足萬里. 荀子標(biāo)注[M]. 日本昭和二年(1927)排印本.

      [33]章詩同. 荀子簡(jiǎn)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說明:因文中各種標(biāo)注符號(hào)太多,為避免混亂,文后參考文獻(xiàn)的序號(hào)不在文中引文后標(biāo)注。)

      B222.6

      A

      1673-2030(2014)01-0009-10

      2013-10-11

      王天海(1948—),男,四川蒼溪人,國家二級(jí)教授,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民族大學(xué)學(xué)術(shù)帶頭人、碩士生導(dǎo)師;宋漢瑞(1988—),女,河南南陽人,貴州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古典文獻(xiàn)學(xué)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逗號(hào)刻本光緒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逗號(hào)
      我是逗號(hào)
      逗號(hào)
      毓慶宮光緒書房的使用與陳設(shè)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10
      光緒《黔江縣志》的藥學(xué)價(jià)值
      中成藥(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24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山西發(fā)現(xiàn)北宋刻本《崇寧藏》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西夏學(xué)(2016年2期)2016-10-26 02:22:02
      “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和慈禧
      公民與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10:07
      达孜县| 白水县| 西畴县| 碌曲县| 江门市| 安岳县| 广平县| 德州市| 鹤峰县| 正定县| 庐江县| 潍坊市| 太湖县| 湘乡市| 繁昌县| 盐源县| 信宜市| 桃园县| 西平县| 佳木斯市| 齐齐哈尔市| 桐乡市| 神农架林区| 五指山市| 巫溪县| 惠安县| 通化市| 望城县| 宜章县| 遵义县| 什邡市| 华安县| 海原县| 天津市| 元阳县| 丹凤县| 盐城市| 宁安市| 綦江县| 临安市|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