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邯鄲市博物館 研究部,河北 邯鄲 056002)
《明史》為什么無張國彥列傳
高 峰
(邯鄲市博物館 研究部,河北 邯鄲 056002)
張國彥,明萬歷朝重臣,《明史》無傳。自 1980年至今,不少學者多方研究,惜資料收集不足,撰寫其生平顯得單一薄弱,且多有舛誤。經(jīng)多方查找資料,筆者予以考證和補佚,撰寫出更為全面的張國彥傳。對于其為何《明史》無傳,眾學者基本采用《邯鄲簡史》一書中的觀點,認為是受其子明天熹朝重臣張我續(xù)(奸臣魏忠賢黨徒)牽連所致。筆者認為不確。根據(jù)孟森《明史講義》一書中關(guān)于“凡明朝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zhèn)巡等官者,皆削其在遼之事跡?!薄胺彩敲鞒酥兴L而必書之事在于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钡挠^點,筆者認為,實乃因張國彥與建州事有關(guān),所以《明史》無傳。
《明史》;張國彥;列傳
張國彥,明代直隸省廣平府邯鄲縣人,明萬歷朝重臣,《明史》無傳。其三子張我續(xù)為明天熹朝重臣,《明史》也無傳。父子二人生平事跡散見于《明史》、《明實錄》、《國榷》、《清史稿》、《邯鄲縣志》、《畿輔通志》及明代文人撰寫的野史、筆記等資料中。所幸,1980年10月,邯鄲市文物保管所在邯鄲市西郊蓮花崗(今邯鄲市復興區(qū)建設大街北段東側(cè))清理原張國彥套墓時出土一碑,上篆文“明 都察院右都御史邯鄲張公 配誥封淑人蔚氏墓志銘”,是為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整理完畢張國彥套墓后,經(jīng)過考證,邯鄲市文物保管所陳光唐、劉東光撰文《河北邯鄲出土明刑部尚書張國彥夫婦墓志》,在《文物》雜志上發(fā)表,介紹發(fā)掘套墓過程和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的史料價值,并附錄《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錄文》①見《文物》1986年第9期(總第364期),第48頁。。至此,張國彥生平輪廓始見天日。1990年,《邯鄲簡史》一書出版,書中根據(jù)《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錄文》,簡介了張國彥生平,并補充部分資料②見《邯鄲簡史》,孫繼民,楊倩苗,郝良真著,中國城市經(jīng)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221頁。。1996年,王興編著的《邯鄲歷代名人》對張國彥生平有了進一步的資料補充③見《邯鄲歷史文化叢書》之《邯鄲歷代名人》王興編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月出版。叢書共6冊。。2000年,以《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錄文》為底本,參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的張國彥夫婦墓志銘拓片,秦進才、邵服民對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做標點考釋,為研究張國彥生平提供了方便[1]16-27。由于張國彥是邯鄲人,邯鄲學者對其十分關(guān)注。從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面世至今,還有邯鄲學者李紹健、李發(fā)勇、李建志等先后對張國彥生平進行考證,撰文加以介紹,但補充資料有限,研究成果與前述學者大體相同,略有差異,整體上沒有超出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的范圍④見李紹健《張國彥家族軼聞》一文;邯鄲沙東客(李建志)博客http\blog.sina.com.cnzjz1942載文《明朝重臣張國彥傳略及考辯》;李發(fā)勇《明張我繩圣旨碑初考》、《邯鄲發(fā)現(xiàn)明代太子太保女婿族譜》、《尋找明太子太保張國彥后人》等文章。。
《明史》為什么無張國彥列傳?在《邯鄲簡史》一書中,作者考證: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張國彥之子張我續(xù)時任川貴總督,因水西土目安邦產(chǎn)興兵反明,前后攻下畢節(jié),圍困貴陽,以至貴陽險些陷落,是以受到彈劾而“解職候勘”。因宦途遭此重挫,于是張我續(xù)便依附權(quán)貴魏忠賢以求長進,受其推薦由戶部侍郎轉(zhuǎn)升尚書之職。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帝治魏忠賢之罪,張我續(xù)也名列“逆案”,由是使張氏親族受到株連,此為張國彥《明史》無列傳的主要緣由。這是首次提出此觀點。以后,在關(guān)于張國彥為什么《明史》無列傳的問題上,關(guān)注張國彥的邯鄲文人基本采用《邯鄲簡史》一書中的論據(jù)、論點,延續(xù)了其說法。
尤其是李紹健先生,為肯定這一觀點,引用明代名士黃尊素所著《說略》一書記載:“邯鄲張我續(xù)鎮(zhèn)河南,聞遼東陷,移駐磁州。磁去邯鄲四十里,婢妾數(shù)十人,往來絡繹無虛日。移文郡縣,額外增餉。中州苦之。后水藺構(gòu)釁,奉上命,總督黔蜀,攜群妾而往。至襄陽,值端午,取五毒灑線衣數(shù)十套,責怒其令長。所至男女逃竄,不啻避寇。其扎付,武職則參游,文職則推官同知,逢人便給。論猶以為賢,何哉。”又引用明代文秉所著《先撥志史》(卷下)一書記載,關(guān)于張我續(xù)攀附權(quán)臣奸宦魏忠賢史事“給事中陳維新疏參王允成,薦張我續(xù)。有旨:‘王允成撫按提問追贓,張我續(xù)候缺起用?!依m(xù)有妻妾百余,內(nèi)有逆賢侄女,素以丑惡見憎,至是,尊重之,駕于嫡上,攜三萬金為贅,稱侄婿叩頭,逆賢喜,令以五千金助殿工,為起用地。陳維新知之,即為揭薦。”通過上述兩個例子,更證明張我續(xù)為官不賢,晚節(jié)不保,罪孽深重,連累父親,致使不能列傳《明史》。
本文認為上述觀點不確,為解析張國彥為何《明史》無列傳,現(xiàn)將張國彥生平列出。(順便說一句,萬歷朝有隆平侯張國彥,系臨淮人,為靖難功臣張信之后,和此張國彥同名同姓,但非一人。)
張國彥(1525年—1598年),字熙載,號弘軒。直隸省廣平府邯鄲縣城北門里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二十五生,卒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十月初八。享年73歲。著有《瑣垣疏議》四卷,惜湮沒無存。另遺詩數(shù)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縣試、府試皆為案首(第一名),三十七年(1558年)中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中進士,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 127名①見維基百科“明朝進士列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明朝進士列表。。授山西平陽府襄陵縣知縣,政績卓著,民建祠祀之。后調(diào)京師入兵部任兵科給事中,隆慶三年(1569年)閏六月,免兵科給事中職,[2]卷三十四轉(zhuǎn)入戶部,歷任右、左戶科給事中。隆慶四年(1570年)五月,任左戶科給事中期間,進言“今天下大計,無先兵食。戶部掌錢榖者也,按尺伍之籍而與之糧是矣。豈知兵部所清勾者即此領(lǐng)糧之輩乎,兵部掌軍旅者也據(jù)逃亡之數(shù)而為之清是矣。豈知戶部所食糧者即此見清之軍乎。東勝等衛(wèi)軍人多發(fā)南海子、黑窯、神木廠等處工作。自洪武至嘉靖中,未聞有逃亡者也。近乃創(chuàng)為逐名清勾之說,沿襲不改。或一縣而勾至千余名者,徒以為郡縣吏胥之資飽衛(wèi)官溪壑之欲耳。臣以為,兵部清軍當取戶部及在外放糧冊閱之,必真正開除者,量為勾補其支糧不缺,而妄稱失伍,希勾攝以營利則罪及衛(wèi)所掌印官,且沒其虛冒之糧。戶部放糧當取勾軍冊閱之,必實在者方令領(lǐng)糧,則弊庶乎可革矣。又言,各處稅額日虧,由戶部不能操黜陟之柄,動為撫按掣肘。有今日參降而明日薦擢者,自今請著為令,凡系逋賦有司,令督糧道以報撫按,雖賢者毋得概薦。戶部以咨吏部,雖賢者毋得概擢,有能招流民墾曠土、完積逋、佐度支之緩急者,不拘官級超拜,要在彼此一體賞罰信明然,后人知趨避而法可修舉也。”[2]卷四十五十一月,轉(zhuǎn)禮部任禮科左給事中。[2]卷五十一不久,升為禮科都給事中。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上奏:“皇上臨御以來,典章政事煥焉可述,獨召對一節(jié),尚未舉行,近聞輔臣面奏荷蒙。天語優(yōu)答一時臣工傳頌,以為曠典臣等伏睹。先朝大學士李時所記召對錄始于嘉靖九年,郊壇視工絡于十五年,文華殿議事中間,一政令之興革,一人才之進退,罔不召問臣僚,面決可否,與家人父子無異蓋。先皇所以坐致四十五年之太平,實基于此乃今日所當繼述者,臣等謹以前錄刪去繁文撮其大要,總二十九條,繕寫上進,伏望留神觀省,銳意遵行以光先朝盛事,入報聞錄留覽?!盵4]卷三十八同月,與都給事中章甫端、給事中宋應昌、張思忠、紀大綱等,就明廷和邊外少數(shù)民族俺答部封貢互市事,提出各自的看法,與宣大總督王崇古八議互有異同。[2]卷五十五他認為“虜向入寇,每旋出塞者,虞西北諸戎議后耳,彼無我患則專意諸戎,諸戎必折而入于匈奴,是失左右臂而益其強也,請乞之費,歲加月倍,客餉不已,必扣主兵,主兵不已,必及市賈,市賈不已,必及內(nèi)藏矣。”[5]卷四百三十四之俺答后志八月,就順天府府學生員翟思榮妻張氏烈婦一事,與御史朱光宇、傅孟春、蘇士潤等請破格表揚,予以官坊旌表。[2]卷六十九月,對皇帝采用鴻臚寺卿李際春“四夷貢使俱不得至御前引見至是” 的建議,認為不適合朝鮮國,和其他官員上奏:“朝鮮屬國乃冠帶禮義之邦,與諸夷不同,宜仍復舊班以示優(yōu)禮從之?!盵2]卷六十一同年,對皇帝連續(xù)兩年,不親自祭祀天地而由皇族貴戚代行的做法,聯(lián)人上疏警示:“今圣體違和,誠當頤養(yǎng)。但祀莫嚴于祭天,不宜委之臣下。況祠官奏請在數(shù)日之前,皇上第凝神齋戒,可??祵?。若遽先命代,恐中外聞者疑陛下之懈心從此生也。”但實際上是冤枉了皇帝,半年之后穆宗即去世,并非“懈心”,實乃力不從心。[2]卷六十三萬歷初,任山西右參政。[3]卷三十六萬歷三年(1575年)三月改任浙江右參政。[3]卷三十六后任江西右布政使。萬歷九年(1581年)五月,改任順天府尹。[3]卷一百一十二萬歷十年(1582年)四月,借求雨之機遇,上書陳述京城百姓困苦。[3]卷一百二十三五月,上請戶部題議三事,一減稅契,一寬鋪行,一恤商人。[3]卷一百二十四十二月,上書戶部建議:“加收大耗,當禁濫收商稅,當革驛遞殷實馬頭,當除流寓銀兩。必不當徵積谷鑄錢,應暫停以濟荒假公營私、博名害眾者,宜顯斥六事及稱所部各州縣官玩忽,特甚應仿古京兆意,不時查參,不則于涿州等處別建一府,領(lǐng)在外州縣專聽撫按各道糾察,戶部覆惟禁大耗,革商稅,及所部州縣聽該府嚴治。如議馀俱仍舊報可。”[3]卷一百三十一萬歷十一年 (1583年)初,調(diào)任副都御史巡撫湖北鄖陽,為第79任。四月,鄖陽連降暴雨,漢江水暴漲,沿江住戶房屋、貨物被大水沖走。奏疏賑災:“懇乞天恩俯賜,破格賑恤,以保遺黎,以安地方?!比f歷帝準奏。六月,再次為漢中府和金州(今陜西安康)因洪水災害奏疏賑恤,萬歷帝再次準奏①見《十堰日報》2010年8月25日《流民文化與鄖陽撫治兩百年》、民俗文化網(wǎng)2010年8月13日《中國史上第一個特區(qū)—鄖陽撫治》,作者均為傅廣典。。十一月,改任副都御史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3]卷一百四十三萬歷十二年(1584年)八月,和薊遼總督張佳胤會題:“三屯遵化各營主兵,照令議改支折色七個月。草一束,折銀一分九厘,豆一石,折銀三錢四分。其收買本色,行令各兵備會同各鎮(zhèn)管糧司官,一應糧草,務趁秋成,嚴行州縣正官呈部派商收買,仍舊攝以州同,其應行文卷,悉付州同接管。該鎮(zhèn)管糧通判關(guān)防,徑呈禮部,改給薊州州同關(guān)防。該漕糧二萬七千石,自十三年為始,于內(nèi)再折一萬三千二百石,每石照例折銀七錢?!盵3]卷一百五十二九月,上報“賊夷長昂自犯劉家口之后,又向西虜哈不慎等借兵,糾聚達子四萬余,欲于九月入犯兵部?!盵3]卷一百五十三萬歷十三年(1585年)三月,在京東興修水利,墾田三萬九千余畝,種植水稻,富庶薊永、玉田、豐潤等地。遷升,戶部右侍郎。本欲更大范圍開墾水田,遭到當?shù)鼗视H貴族和豪強的阻撓而罷。[3]卷一百五十九閏九月,因功升俸一級。[3]卷一百六十六是年,和薊遼保定總督王一鶚、巡按御史韓國楨、巡關(guān)御史蘇鄙一道,主持薊州、昌平軍政考選,擬罷黜將官6人,包括2名中軍官、2名提調(diào)官、2名都司,其中5人因貪婪成性、盤剝士卒,1人因年事已高、衰邁無能;另有2名提調(diào)官因能力不足、才不勝任,擬改調(diào)內(nèi)地②見《史學月刊》2010年第12期第1931頁《明代鎮(zhèn)戍武官軍政考選初探》,作者張詳明。。萬歷十五年(1587)二月,總督倉場。[3]卷一百八十三四月,改任薊遼總督。萬歷十六年(1588年)四月,親赴邊地開原剿撫功次。[3]卷一百九十七萬歷十七年(1589年)正月,吏部郎中高桂和張國彥兒子張我續(xù)同事,有矛盾,便指摘張國彥孫子張毓塘科舉有問題。張國彥遂上疏奏辯,自請免去本職。經(jīng)復試張毓塘無誤,張國彥得到挽留。[3]卷二百七十六月,上言“天旱米貴,薊鎮(zhèn)本色不敷。議將本年漕糧改撥三萬石徑抵薊倉,上納每石照例扣銀七錢,作萬歷十八年該鎮(zhèn)年例之數(shù)。”[3]卷二百一十二萬歷十八年(1590年)四月,上奏“廣寧九衛(wèi)地屬河西,原不出產(chǎn)銅鐵,歲造軍器,每年俱遼陽收買海州等處,裝運往返數(shù)百余里,車牛倒損,屯民苦累,議以九衛(wèi)軍器局作改設,套岫峪各衛(wèi),摘發(fā)局匠,就彼成造從之?!盵3]卷二百二十二八月,守邊有功,改任以協(xié)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萬歷十九年(1591年)九月,上疏“內(nèi)治莫先京營,京營莫先訓練?!盵3]卷二百四十十月,上言“東西二虜謀犯薊鎮(zhèn),必有奸細潛入探聽,宜通行內(nèi)外衙門,凡有詐降人口及假妝僧道乞丐等項蹤跡可疑之人,擒拏審究?!盵3]卷二百四十一十一月,因身居高職而第三子科舉高中,遭云南道御史顧際明彈劾。奉圣旨照舊供職。[3]卷二百四十二十二月,加太子少保候用,賞銀四十兩,恩賜纻絲飛魚一襲(官服)。隨即改任刑部尚書。[3]卷一百三十一是月,遭吏科給事中舒弘緒彈劾,被誣“傾險貪戾,市井無賴,宜罷斥,以為大臣險邪之戒。”[3]卷二百四十三因不滿官場傾軋和黨爭,即請病修養(yǎng),不準,再次上疏乞求餋病,許回籍病痊調(diào)用。任刑部尚書不到一個月,遂致仕。[3]卷一百三十一七年后,病逝于家。謚封太子太保。[3]卷三百三十四
另簡介張我續(xù)生平。張我續(xù),萬歷八年(1580年)19歲時登進士第,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161名。授河南府嵩縣令,“發(fā)奸摘伏,數(shù)昭雪大獄,所全活甚眾。”后官歷禮部曹官、河南巡撫、川貴總督、戶部尚書等職,謚封太子太傅。早年為官,政聲良好,才干出眾。任高官后,政績拙劣,聲名狼藉。關(guān)于他的劣跡,《明史》、《明實錄》中有數(shù)處記載,不再列舉。只舉一處,《明史》194卷《閹黨》中記載:“交結(jié)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大學士顧秉謙、馮銓、張瑞圖、來宗道,尚書王紹徽、郭允厚、張我續(xù)、曹爾禎、孟紹虞、馮嘉會、李春曄、邵輔忠、呂純?nèi)纭⑿煺卓?、薛風翔、孫杰、楊夢袞、李養(yǎng)德、劉廷元、曹思誠,南京尚書范濟世、張樸,總督尚書黃運泰、郭尚友、李從心,巡撫尚書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
從上可以看出,張國彥一生政績顯著,官居高位,清正廉明,政聲顯赫。其三子張我續(xù)官居高位后,依附權(quán)貴奸佞,聲名狼藉。就官位講,兩人入《明史》列傳絕對夠資格。論政聲,張國彥入《明史》列傳當之無愧。至于張我續(xù),縱觀其一生,還算不得大奸大惡,縱然其依附權(quán)貴奸佞,政有劣跡,晚節(jié)不保,聲名狼藉,仍可入《明史》奸臣、閹黨之列。在上述《明史》194卷《閹黨》中,有多位閹黨列入小傳,臭名千載。張我續(xù)只是名列其中,卻無小傳。因此,這不能構(gòu)成其《明史》無傳的根據(jù),更談不上是牽連其父也《明史》無傳的原因了。
那么,《明史》無張國彥傳的原因究竟何在呢?近讀民國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明史講義》①孟森(1869—1938),江蘇武進人。該書是作者于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后由其弟子商鴻逵整理,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有刪改。,豁然開朗。修史的基本慣例是后代修前代史。修《明史》是由清朝欽定官史,由清朝高官組成編纂隊伍,修纂內(nèi)容需聽圣旨。
清朝崛起于后金,后金發(fā)跡于建州女真。
孟森先生言:建州女真在明代入朝進見、上貢、襲替、改授及與周邊之關(guān)系活動甚多,但此均清朝發(fā)祥后為明朝之臣的明證,為清廷所諱,因此在《明史》中不但不許見建州女真,而且凡是“女真”皆在所諱,“于是女真之服而撫字,叛而征討,累朝之恩威,諸臣之功過,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自古以來,凡于易代之際,以后代修前代之史,關(guān)系到新朝與舊朝之處,難免沒有曲筆。但是一般來說,大都相涉年代不多,其掩飾之處,讀史者也能意會其中緣故,從未有如明朝與清朝這樣關(guān)系始終,“一隱沒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者。
凡明朝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zhèn)巡等官者,皆削其在遼之事跡。如王翱、李秉、趙輔、彭誼、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傳,但其于建州有撫治或征討之績處,《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間有一二語涉及,則不指明為何部落,以何原因啟釁,其史實真相,無從觀看。再如馬文升,以撫安東夷,自著專書記其事,名《撫安東夷記》,書中主要記述成化時女真狀況及其與明朝之關(guān)系,尤對海西女真多有記述?!睹魇贰肪硪话硕恶R文升傳》亦記其“凡三至遼”之事跡,然讀之卻并不知其為建州女真之事,文詞隱晦,只略述其曾于遼事有功而已?;鹿偻糁保c馬文升不合,欲建功遼事,但其傳中亦不作明述。據(jù)諸史家考證,《明史》中諱記女真之事,亦有疏忽之處,如《憲宗紀》及《汪直傳》中,有伏當伽一名。伏當伽為其時建州女真一首領(lǐng)名,史官不知伏當伽為何部酋領(lǐng),漏出其名,反彰其曲筆掩飾之實。
凡是明朝人中所長而必書之事在于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如顧養(yǎng)謙、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動不可離遼東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無傳。又如贊理征東軍務登萊巡撫袁可立、東江總兵毛文龍和劉愛塔所關(guān)明清(金)遼海戰(zhàn)事尤重,《明史》均不為立傳。此外亦有明顯刪掉者。王象乾曾任明宣大總督、張宗衡曾任明大同巡撫,然《明史》無《王象乾傳》、《張宗衡傳》。萬斯同是編纂《明史》主筆之一,所訂《明史》列傳中原有《王象乾傳》,在卷三四八,王鴻緒《明史稿》亦有,在卷二二八?!稄堊诤鈧鳌穭t分見兩書卷三六四及卷二四一。顯然為《明史》定稿時所刪。
上為《明史講義》中關(guān)于清廷纂修《明史》時曲隱建州女真事之大義。孟森先生所言有理。
張國彥曾任明薊遼總督,是負責明朝北邊軍務的最高長官。在任時,采取“以夷制夷”策略。經(jīng)他推薦,努爾哈赤被封為龍虎將軍,成為建州女真的最高首領(lǐng),是為萬歷十七年(1589年)。作為薊遼總督,他和遼東巡撫顧養(yǎng)謙等官上疏,稱努爾哈赤原系都指揮,其祖父為明軍向?qū)в泄?,本人忠于朝廷,且“勢最強,能制東夷”“屬夷舊為我之藩籬,不外撫剿恩威,以為制馭。顧撫恩威之所加,亦得要領(lǐng)而已。所謂要領(lǐng)云者,因其勢而用其強,既加之以賞赍,假之以名號,以夷制夷。則我不勞而得慎固封疆之道?!盵6]第五章第一節(jié)于是,萬歷帝授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僉事,并表彰他“忠順好學,看邊效力?!?/p>
誠如孟森先生所言“凡是明朝人中所長而必書之事在于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如顧養(yǎng)謙、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動不可離遼東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無傳?!笨上攵鳛閺垏鴱┑南聦?,顧養(yǎng)謙因建州事尚且《明史》無傳,何況張國彥呢!
毋庸多言,張國彥之所以《明史》無傳,實因他曾任薊遼總督,與建州事有關(guān)。至于張我續(xù)為何《明史》無傳,竊以為是受了父親的“牽連”,不然,總可以上“閹黨”傳的。
(責任編輯:蘇紅霞 校對:朱艷紅)
[1]秦進才,邵服民. 明刑部尚書張國彥夫婦合葬墓志銘校點考釋[J]. 文物春秋,2002(5).
[2][明]張居正等. 明穆宗實錄[M]. 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
[3][明]張居正等. 明神宗實錄[M]. 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
[4][明]鄧士龍.國朝典故[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明]陳子龍. 皇明經(jīng)世文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周遠廉.明朝興起史[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K248.3
A
1673-2030(2014)01-0077-04
2014-02-15
高峰(1974—),女,河北邯鄲人,邯鄲市博物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