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蔓莉
創(chuàng)造力離開了想像是不可想象的,想像既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手段,又是其目的之一。語文創(chuàng)造力邏輯地內涵了語文想像力,想象力既是創(chuàng)造力的構成部分,又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誘因和前提條件,還是語文創(chuàng)造力得以表現的一種形式。語言是一種抽象的符號,而語言主體的想像則使這符號成為一種有血有肉的,可以聽、可以看、可以嗅、可以觸摸、可以馳騁、可以操作、可以縱橫擴展的生命空間。
想象是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語言符號所喚起的形象進行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語言符號具有指代功能,而這種指代功能使得客觀存在可能成為主觀存在,使物理事件可能成為心理事件,語言符號則是這種心理事件的圖式文本。閱讀時通過想像,激活閱讀主體的相關經驗,將語言符號與事物的主觀形象建立起對應關系,并對這些形象組織化,從而形成新的形象,這就是閱讀的想像。
閱讀想像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其具體表現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的邏輯規(guī)律進行思維,如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等等,都離不開想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想像又是閱讀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是因為書中的部分語言沒有直接的可感性,必須借助想像來完成;二是因為作者寫作時是通過想像創(chuàng)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學生閱讀對必須借助想像的中介作用才能準確地、全面地把握作品所傳達的復雜感情。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因此,必須通過作品中有限的語言體會作者“十分”的用意,甚至超出“十分”。要達到這一點,想像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一節(jié)課不僅要給學生傳授一定量的知識,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能將知識轉化為一種能力,即使是一種對現實問題的嘗試性的解決方法的思考,也是極為可貴的。方法固然有很多,但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去想像,親自動手去描繪想像中的天地才是最關鍵的。
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呢?
“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的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像去‘補充。補充的過程就是發(fā)掘意義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去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蹦敲?,教師就應該努力在這些文本的“空白”處為學生建構廣闊空間,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在人物語言的空白處建構想像空間
人物的語言展示人物的性格,同時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課文中常常出現人物的語言不完整的情況,有的是因為某種原因欲言又止,有的是因為被打斷,有的是因為生命垂危無法說下去……由此造成語言的空白。
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指導員為了保護教科書而受了重傷,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教科書和孩子們;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是:“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這里人物語言的空白比較典型,教師在教授這一課時要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像,把指導員沒有說完的話說下去,填補這個語言空白。這樣,學生在想像和填補空白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在人物行為的空白處建構想像空間
作者在描寫人物的行為時,一般是突出中心,有詳有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常常留下些空白。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寫到: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fā)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zhàn)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在壯士們跳下懸崖的時候,很明顯的有的空白,可以提醒學生們注意這一空白,想像他們跳下懸崖的動作、心理,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了解了課文,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國際英雄主義教育。
三、在人物心理活動的空白處建構想像空間
不少課文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不是采用直接描寫的方法,而是通過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表現心理活動,這樣就使人物的心理活動出現了空白。
如《一個蘋果》一文,防炮洞里戰(zhàn)士們口干舌燥,甚至嘴唇都干裂出了血口子,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在戰(zhàn)士們手中傳了一圈,誰都沒有吃,再傳一圈,仍舊沒有人吃。最后當大家分吃這個蘋果時,每個人都只咬了一小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少吃一點,把更多的留給別人。這時,課文描寫“小李的面頰上閃動著晶瑩的淚珠”,“別的同志都在擦眼睛”,而連長也“進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這里,并沒有描寫戰(zhàn)士們的心理活動,但聯系課文內容可以知道,戰(zhàn)士們此時此刻一定是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想像此時戰(zhàn)士們的心理活動,通過想像,不僅填補了這個心理活動的空白,而且大大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在文章結尾的空白處建構想像空間
為了使文章達到言雖盡而意未盡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歡讓文章留下一個引人遐想的結尾。
如《高大的皂莢樹》一課,結尾處寫到“想著想著,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顆種子在生根、發(fā)芽……”文末并未用十分直白的語言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借蘊意深刻的“種子”一詞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那么,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作者故意留下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展開想像,各抒己見。
由以上例證可見,通過結合課文內容建構想像空間,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那些與課文主旨有密切聯系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之伸向更寬廣的未知領域,從而發(fā)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
無數事實證明,創(chuàng)造過程往往伴隨著人們豐富的想像。廣大教師在語文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持之以恒地建構閱讀想像空間,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想像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助于提煉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想像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