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杰
唐朝在各個方面基本上都沿襲了隋朝,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州縣制、改革后的府兵制等。甚至煬帝和太宗,兩朝第二位皇帝的一生也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他們在即位之初都展現(xiàn)了儒家心目中堪稱模范的帝王風(fēng)貌,崇尚節(jié)儉并愛惜民力,在晚年卻又都向往奢侈的生活;他們都進行了對高句麗曠日持久的征伐;都逼死了自己本是太子的哥哥。至于在后人心目中他們截然不同的形象則歸功于儒家修史者的好惡與民間傳說的功勞?,F(xiàn)存的隋代記錄——《隋書》成書于太宗在位時期,儒家學(xué)者懷著勸諫太宗采用“有天下而不與”的施政理念和為了樹立唐朝自身合法地位的現(xiàn)實需要,在大部分隋的檔案被毀后,對煬帝這位與儒家理想不符的皇帝做了十分否定的敘述。至于能虛心接納自己意見并始終有意無意表現(xiàn)出勤儉愛民的太宗,儒家學(xué)者則將其塑造成了一位圣君。
兩位相似的帝王卻將王朝的命運引入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隋的短命與唐的“治”。這其中的原因當(dāng)然十分復(fù)雜,所謂的“大索貌閱”索走了隋朝也并不是意在將歷史問題簡單化,而是揭示其中的一種重要的因素。
隋朝實行了卓有成效的經(jīng)濟政策。《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六》載開皇五年(585年):“時民間多妄稱老、小以免賦役,山東承北齊之弊政,戶口租調(diào),奸偽尤多。隋主命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里正、黨長遠配;大功以下,皆令析籍,以防容隱。”《隋書》亦有:“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背晒鞘挂话倭娜f一千五百人成為國家編民,包括男丁四十四萬三千人。隨后文帝又在高颎的建議下通過在各州縣推行輸籍法鞏固了這一成果,“自是奸無所容矣”。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一》載大業(yè)四年(608年):“民部侍郎裴蘊以民間版籍,脫漏戶口及詐注老小尚多,奏令貌閱,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又許民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边@次大索依然卓有成效,國家編戶新增加了六十四萬一千五百人,其中包括男丁二十四萬三千人。為此,裴蘊在朝廷上受到了煬帝的贊賞并升官。兩次大索貌閱,使隋朝的編戶齊民增加了近兩百二十八萬三千人(實際增加的數(shù)字當(dāng)小于此,因為有脫籍的情況,兩次可能存在部分人口重復(fù)計算)。
相比之下,唐朝頭兩位君主在全國推廣的經(jīng)濟政策則可以說是非常失敗。高祖年代,戶數(shù)不足兩百萬。太宗末期,仍在三百萬以下,不到隋在大業(yè)五年(609年)戶數(shù)的三分之一。這并不表示實際人口的大量死亡,而是唐代沒能像隋朝那樣通過“大索貌閱”及其配套的“輸籍法”有效地登記人口。據(jù)蒲立本估計,全國約有三分之二應(yīng)納稅的人逃避了課稅而未受懲罰。
大量漏籍勢必會使國家財政蒙受巨大損失,但正如俗諺所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相比于在國家控制大多數(shù)人口的情況下,國家只能征課三分之一人口勢必會大大減少百姓的不滿。而普遍不滿,特別是由被征調(diào)遠徙去從事力役和兵役而產(chǎn)生的不滿往往是各地民變的先聲。如果各位還記得陳勝、吳廣的話——他們就是在前往服兵役的路上揭竿而起。在秦朝和隋朝,國家控制戶口的手段都非常有效。這也導(dǎo)致了他們相似的二世而亡的命運。這并不僅僅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感受,生活在隋朝的人同樣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秦朝。例如出身顯赫卻因反隋不成而郁郁不得志的李密,就曾寫過一首五言詩。詩中,他將隋比作秦,將自己視作樊噲、蕭何(當(dāng)然他認(rèn)為自己的出身更高貴)這類推翻秦朝的能人?,F(xiàn)將這首詩附在下面,作為結(jié)束全文的句點:
金鳳蕩初節(jié),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空軫郁陶心。
眺聽良多感,慷慨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
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
一朝時運合,萬古傳名器。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