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xué)泰
北京的春節(jié)越來越淡,特別是新式小家庭,一到春節(jié)“新馬泰”旅游了,完全沒有過春節(jié)的意思。春節(jié)的風(fēng)俗絕大部分都已絕跡。春節(jié)產(chǎn)生于農(nóng)業(yè)文明和宗法社會,幾千年的習(xí)俗是以這兩者為背景的,上世紀(jì)40年代,老北平的社會環(huán)境還為農(nóng)業(yè)文明所包圍,城市里還保留著一些宗法精神,因此,那時過春節(jié)(當(dāng)時稱“過年”)與現(xiàn)在迥然不同,特別是,對于無憂無慮的小孩子來說,過年是一年最大的夢想和歡樂。
祭灶——過年的前奏曲
那時過年不是三天五天,而是一個序列,要過完這個序列,大約要一個多月。北平一進(jìn)臘月就有了過年味兒,無論來客,還是街頭邂逅,都不免要問一句,年貨準(zhǔn)備得怎么樣了?商店特別是與“年貨”有關(guān)的買賣鋪都要披紅掛彩,提醒人們“年就要到了”。臘月二十三,算是正式進(jìn)入過年序列,所以這一天又稱“小年”,可以說正式過年的前奏曲。這一天最重要的節(jié)目是祭灶,俗稱灶王爺上天。
灶王爺是一家之主(侯寶林的相聲說“說是一家之主,可是戶口本上沒怨”),平時供在廚房里,簡單的就在爐灶上貼一張灶王爺和灶王奶奶雙人畫像;豪華點兒的,有個灶王爺龕。灶王爺龕的樣子有點像前些日子新建的“永定城門樓”。龕的兩邊寫著“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上聯(lián)有些虛夸,平常很少有給灶王爺磕頭的,這也有道理,既是一家子,何必那么多札?下聯(lián)多少有點寫實,灶王爺離灶火近,點香很方便,所以灶王爺像前常常是香煙繚繞。有的還供上一杯清水,平日煙熏火燎的,灶王爺也需要清水潤一潤。進(jìn)了臘月,灶王爺?shù)拇雒黠@改觀,這時家家都要買些糖瓜,恭恭敬敬地供在灶王爺面前,勤快點的還要換一副新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三的夜晚,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去。匯報內(nèi)容是其所主持的一家子的善惡功過。本家希望灶王爺能在玉皇那里多為自己美言幾句,嘴甜些,所以在其上天之前要上供糖瓜,說穿了也是一種賄賂。國人對待鬼神有些像對待貪官,總認(rèn)為多上供、實行物質(zhì)鼓勵就會給自己帶來好處的。
漢族風(fēng)俗是“男不拜月(中秋節(jié)不參與祭祀),女不祭灶”,因此,恭送灶王爺上天是男人的活。二十三的晚上,天黑如漆,把供桌搬到院子里,上面供著北平月餅的四大樣——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翻毛月餅,自然也少不了粘嘴的糖瓜。父親穿上簇新的長袍馬褂,把一捆芝麻秸兒,分成三腳架狀,立在地上,上覆以柏樹枝,把灶王爺龕放在上面,再撒上些料豆(這是給灶王爺坐騎吃的黑豆),從下面點火,然后三跪九叩。芝麻秸兒含油易燃,燃燒時料豆和秸稈一起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柏樹枝兒放出一陣陣清香。灶王爺上天了。然后演奏國人過年特有的音樂——鞭炮齊鳴,它告訴我們新春就要開始了。這是北平民諺中說的“二十三,糖瓜粘”。
辦年貨
那時過年(從三十傍晚到初五)除了戲館子外,一切買賣鋪都要停業(yè)休息,因此過年吃和用的東西都要年前準(zhǔn)備好,這叫“辦年貨”。對小孩來說,新年準(zhǔn)備期辦年貸是最開心的事兒,孩子可以向大人正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北平民謠說到過年有“閨女要花兒,小子要炮,老頭要個新氈帽”的句子,這都是要主婦操辦的。另外,每天都會有新東西進(jìn)門,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過年才得一見的(如“燈兒節(jié)”得用走馬燈)等等,這些都足以刺激孩子們過年的熱情。辦年貨時,我常跟著去,這是一樂,不能放棄;即使不能去的,待買進(jìn)門后也要仔細(xì)查看。
辦年貨包括買各種新年的吃食、用具以及祭祀用品。那時,除了信仰洋教的(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和回民,北平人一般家里都有個神位,或供祖先,或供仙、佛。家境稍好點的,要專門騰出一間房子作為“家廟”(供祖先)或佛堂。
那時我們家要定兩堂供品(佛堂和祖宗各一份)。餅餌主要是蜜供和上面說的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翻毛月餅四種。一堂蜜供是四個,每個高約二尺多,其狀如小型西安大雁塔,用蜜供條疊搭而成。四種月餅從大到小,頂上做成桃形,最下面月餅的直徑有一尺左右,這四種合成一堂。供品并不怎么好吃,只是個應(yīng)節(jié)祭品。俗話說“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兩堂供品在撤供之后也是分給大家吃了。供品中還有四碟鮮果,大多用曬出“福、祿、壽、禧”字的蘋果。為了與蜜供、月餅的高度一致,鮮果要放在“豆”中,這是一種高腳的盤子。古代有個席地而坐時期,豆是那時餐具。后來作為祭器用,顯得有些古雅之氣。
過年的操作階段
“二十四,掃房日”,除了灑掃庭除,有的還重新刷墻糊頂棚。那時頂棚大多是紙糊的,一年的煙熏火燎,保護(hù)好的也要發(fā)黃,因此家境稍好的都要挑了頂棚重糊,室內(nèi)室外,煥然一新。個人也要洗澡剃頭。
二十四以后,家里忙活的主要是制作儲備食品,這也很吸引孩子注意力。小孩跑前跑后,里外查看有什么新吃的出爐。從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許動刀子,這幾天的吃的都要年前做好。蒸制面食品有許多花樣,如做個蝴蝶、金魚、小耗子等,再涂以顏色,雖然味道與饅頭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孩子不這樣看,剛一出屜,便抓來吃,也不怕燙,而且覺得分外香甜。
除夕——請神下界
當(dāng)朝陽在臉上晃來晃去的時候,我才醒?!按竽耆?,還不起?”母親的叫起,我突然意識到,盼望已久的“年”終于到了。這一天要穿新衣服,孩子尤其如此,因為他是大人的臉面。雖然我只有四五歲,但作為長子也要穿棉袍,過年要見面行禮的,穿短衣太過隨便。北平人認(rèn)為穿長衣服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比如挑水夫送水,進(jìn)入院內(nèi),都要穿到膝蓋的繭綢大褂(太長不便干活),因為院內(nèi)可能有婦女走動。我穿著湖縐面里外三新的棉袍,母親不讓去放花炮,怕燒了衣服。我只好在小院里跑來跑去。或看看廚房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看送水、送財神和要賬的。
那時小院里已經(jīng)有了自來水,但習(xí)慣上總覺得甜井水好喝,還讓挑水夫送水,自來水只用來洗涮。三十這天一定要把大小水缸裝滿,水象征著財,多多益善。這天頻繁拍門多是送財神的,干這事的常常是窮家小孩,靠財神掙點小錢。這些孩子在大門口高喊:“送財神爺嘍!”主家也煩,可是誰能說“去、去、去,不要”呢!那不等于拒絕財神爺光,豳嗎?于是,不論誰來都是給一兩個銅板留下一張。
要賬的多是買賣鋪的小徒弟。那時北平的買賣大多是賒購,特別是離家近、賣日常生活用品和吃食的鋪子,很少現(xiàn)金交易。(這種信任是多年培植成的,一旦破壞,很難恢復(fù)),最后結(jié)賬在大年三十。
三十這天該店里小徒弟穿得干干凈凈,到各家催賬。他們站在主家院子里,不進(jìn)屋,高聲說“今年小店的買賣不好,向您老拆兌倆錢,請您務(wù)必多關(guān)照”。實際上小徒弟往院子里一站,主家馬上就會說,告訴你們掌柜的,我這就去。不必等小徒弟說完那段套話。
下午開始剁餡,準(zhǔn)備大年初一早上的餃子。那時北平人吃“觀音素”的很多,每月初一、十五和觀音菩薩的生日要吃素。這頓餃子就是素餡的。
傍晚,隨著外面的鞭炮聲的密集,預(yù)告“年”真正到了。這時人們忙著往院里灑祭灶時買的芝麻秸,我穿著新棉鞋盡情地在上面踩來踩去,發(fā)泄著人性中固有的破壞性,美名“踩歲(碎)”。天完全黑了,大人在院子里設(shè)好祭桌,準(zhǔn)備迎接灶王爺回家。據(jù)說灶王爺“回宮降吉祥”時要帶領(lǐng)天上諸神而來,所以母親囑咐我,大年下不要胡說,諸神下界,說什么神仙都聽著哪!母親小聲附在我耳朵上說詞,讓我感到莊嚴(yán)與神秘,不吉利話不敢說,真有動輒得咎之感。本來迎財神爺是初二的事兒,傳說初二是財神趙公元帥的生日,北平人上財神廟進(jìn)香也是正月初二??墒侨藗?yōu)榱耸∈拢僬f三十已經(jīng)有許多財神碼(當(dāng)時稱印在紙上的神像都叫“碼”,如“灶君碼”)。于是就把“迎財神”與“迎灶王”的事兒一塊辦了。
大年初一頭一天
迎神之后,除夕已過,嚴(yán)格說就到了“大年初一頭一天”了。這天的第一件事是到“前門洞”(正陽門與箭樓之間的甕城)燒香。正陽門(即前門)樓兩旁各有一個袖珍小廟,東邊是觀音菩薩,西邊是關(guān)帝。前門離我家不遠(yuǎn),但到這里也已經(jīng)人頭攢動,有成百上千的人了。上香之前先要摸一下正陽門的門釘,據(jù)說可以消災(zāi)祛病。那些與人齊高的門釘被摸得锃光瓦亮,與高處烏黑門釘對比鮮明。拜完關(guān)帝,再拜觀音菩薩廟。從前門回到家里已經(jīng)夜里兩三點了,這時全城的鞭炮漸稀漸疏,大有“偃旗息鼓”之勢,因為各家都忙著給老人拜年和吃大年初一的餃子了。我們也是這樣,父母坐在供祖先牌位桌子的兩邊,孩子穿好了長袍向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禮。于是父母拿出紅包,一般是一塊現(xiàn)大洋,或五個有蔣介石頭像的鎳幣,其購買力相當(dāng)現(xiàn)在60~100元人民幣。然后一家吃素餡餃子。
孩子過年的精神頭比大人足,大多要“三十晚上熬一宿”,大人如何勸也不管用。那時沒有電視,孩子干什么呢?大多是提著燈籠在大街放花放炮,或在屋子里玩“升官圖”,比賽看誰能從小科員一直升到大總統(tǒng)。
其他年事
初二這天是到財神廟進(jìn)香。財神廟在廣安門外三四里地的六里橋,名為“五顯財神廟”(現(xiàn)在的中華書局附近)。這里有“借錢”習(xí)俗。所謂借錢就是廟里的道士把用金箔銀箔疊好的元寶散給香客,帶回家,香客拿出點香火錢回敬。
初一以后還有兩個“燈節(jié)兒”特別被看重,一是初八,一是十五。古人認(rèn)為妖魔鬼怪都以黑暗為寄身之處,點燃燈火,自然有驅(qū)魔和祓除不祥的功效。每到燈節(jié),母親用彩紙(主要是黃、粉、綠等顏色)捻成中間細(xì)如紙繩,上下有個啤酒瓶蓋大小的燈臺108盞,蘸上油,從室內(nèi)一直散播到門口,還有窗臺、灶臺、自來水管等地都要放上這小小的燈臺,然后點燃,不過要有人盯著,避免著火。十五的燈節(jié)就更熱鬧,走會的,玩燈的,一撥一撥的,讓小孩不知追哪撥好。
燈節(jié),我更喜歡懸掛在客廳的走馬燈,一開大燈(也可用蠟燭,但得有人看著,太麻煩),唐僧師徒四人以及觀世音菩薩、善財童子、小龍女等圍繞著燈轉(zhuǎn)了起來,這個簡單的裝置能夠引發(fā)我癡想:是誰在推動它呢?
(摘自《一蓑煙雨任平生》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