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405)
指導:王清海
王清海治療頭痛驗案1則
張珍珍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405)
指導:王清海
頭痛 中醫(yī)藥療法 驗案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清海教授治學嚴謹,醫(yī)術精湛,擅治各種心系病癥,對內科疑難雜病的診治亦具有豐富的經驗。現(xiàn)將王師治療頭痛驗案1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于某某,男,46歲。2012年7月8日初診。
十余年前炎夏偶然一次淋雨后,出現(xiàn)反復頭痛,呈全頭痛,間歇性發(fā)作,遇環(huán)境不好、空氣窒悶時明顯,平臥時加重,口淡,夜眠差,入睡困難,二便如常。曾做頭顱CT檢查未見異常,舌質淡紅、舌苔白,脈沉細?;颊唠m年四十有余,但虛象不明顯。頭為清竅,實邪阻塞,必頭痛遷延不愈?;颊叱跄艘蚴顭岣惺芎疂裰埃释鯉熆紤]其病機為風濕阻滯清竅。加之嶺南時值7月,天氣濕熱,故擬法疏風祛濕,開竅通利。予川芎茶調散加減。處方:
川芎30g,荊芥20g,防風20g,細辛10g,白芷20g,薄荷20g,炙甘草10g,蔓荊子30g,藁本20g,羌活20g。囑患者制散,每次服10g,每日3次,以溫開水送服。藥畢復診。
2012年7月15日二診:訴頭痛癥狀改善不顯著,仍覺頭痛不舒,時有發(fā)作,覺渾身勞累,舌脈同前??紤]風、濕并存,故在上方基礎上予調整,去白芷,加入獨活20g,與羌活共奏祛風除濕之效,并將藁本加至30g,以通絡止痛。仍以散劑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012年7月23日三診:頭痛稍減輕,1周內發(fā)作較重者1次,程度較輕,不需服用自備的“散裂痛”等西藥可以緩解,查舌淡紅、苔白,脈沉細,睡眠稍有改善,納一般,二便正常。堅持效不更方的原則,囑仍以川芎茶調散為主方,去細辛、獨活、薄荷,加入蟬蛻20g、天麻20g、葛根30g,仍打細末制散口服。王師并囑其以清茶送服,取茶輕清之性,清上降下,既可清利頭目,又能制諸風藥之過于溫燥與升散。
2012年8月5日四診:服上方7劑后因事未及時來診,并停藥。訴近日間斷有頭痛發(fā)作,呈悶痛樣,一側部位為主,但頭痛程度似較前稍減,平時易覺勞累、氣短,因公司事務繁忙,工作壓力較大。故去蟬蛻、天麻、葛根,再加白芷30g以除濕,黃芪30g以補氣,行經絡中濕邪,加紫蘇葉20g,輕清上達頭竅,服法同上。囑患者平時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調整身心,緩解工作壓力。
2012年9月2日五診:精神狀態(tài)較前轉佳,自行守原方再取數(shù)劑堅持服用,頭痛明顯好轉,發(fā)作次數(shù)大減,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弦細。考慮患者年近五十而膝下無嗣,多年來心情郁悶,氣機不舒,氣滯肝郁,久病及脾,反易生痰濕,上泛清竅而致頭痛遷延。即去前方之黃芪,加入柴胡以疏肝。并改丸劑緩圖:川芎30g,荊芥20g,防風20g,炙甘草10g,蔓荊子30g,藁本30g,羌活20g,白芷30g,紫蘇葉20g,柴胡20g。以清茶泛為黃豆大小,每次5~8粒,每日3次。囑家屬多陪伴,注意心理疏導。
2014年春節(jié)后,巧遇患者帶其父因他病前來醫(yī)院,問及頭痛病情,訴穩(wěn)定未再發(fā)作。
本例頭痛可歸屬于中醫(yī)學“久頭痛”“傷風頭痛”“傷濕頭痛”“太陽頭痛”等范疇。川芎茶調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川芎辛溫香竄,乃血中氣藥,上行頭目,為治諸經頭痛要藥,善于祛風活血止痛,為君藥;薄荷、荊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藥疏風止痛,并能清利頭目,為臣藥;羌活、白芷疏風止痛;細辛祛風止痛,防風辛散上部風邪,柴胡疏肝氣,助肝調達。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痛之功。本方常用于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伴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F(xiàn)亦有將本方加減,用于治療血管性頭痛、腦外傷后綜合征、鼻淵、鼻息肉、眩暈、頸椎病、內傷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帕金森病運動障礙等,臨床報道有一定療效。本例服用川芎茶調散前后共月余,癥狀改善,但仍有發(fā)作,經調整處方,藥味加減后調治而愈。
在中成藥參差不齊、充斥市場的情況下,王教授從中醫(yī)基本理念出發(fā),靈活運用散劑、丸劑,是本案的特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大量的丸、散劑為特點,特別是以“湯”命名的方劑多為煮散。丸、散、膏、丹乃古代中醫(yī)傳統(tǒng)劑型,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以散劑服藥還可以大量節(jié)省藥材,患者可避免長期煎藥的苦惱。本案患者在辨證準確、治法無誤的前提下,以川芎茶調散原方加減,制散口服,并嚴格按照原方服藥方法,囑以溫綠茶水送服,收效明顯。待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后,又改為丸劑,囑長期服用以調理,既體現(xiàn)了“丸者,緩也”的道理,以徐徐收功,也便于患者服用。
本案再次證實了辨證論治在中醫(yī)臨證中的地位,也表明了中醫(yī)經典名方在當代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臨證中要靈活應用丸劑、散劑等傳統(tǒng)劑型,以提高臨床療效。
編輯:陳誠傅如海
R255.905
A
1672-397X(2014)08-0047-02
張珍珍(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yī)內科學。zhangzhen20050508@163.com
20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