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思
黑龍江省曲藝團攜一臺傳統(tǒng)相聲專場走進了省內多所高校進行巡演,這不僅是“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常態(tài)演出活動,更是把相聲藝術的發(fā)展史和相聲藝術的未來夢介紹給當代的大學生們,讓相聲這個傳統(tǒng)藝術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fā)展。
由此,我們針對相聲藝術走進校園有了一種新的思考,那就是讓當代的大學生們多了解相聲,多聽聽相聲,只有認之才可愛之。
其實,相聲藝術較早應為聽的藝術,聽眾在廣播里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去分析人物并走進場景。但對于相聲這種笑的藝術,其來源則知者甚少。一是因為相聲演員在過去是跑江湖的,名不見經傳;二是因為年輕人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相聲紅火時才接觸它,九十年代便轉入蕭條,對其認識非常短暫,有意探源者更少。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人說相聲從高潮上衰落下來,陷入了危機,是電視的普及和小品藝術的發(fā)展所致,其實,相聲藝術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危機與拯救起起伏伏,不斷掙扎、發(fā)展和進步。要說相聲發(fā)展史我們得另文詳論……
在齊齊哈爾大學,一位大四學生在觀看了演出后對我們說的話頗令人思考。他說小時候我們是聽師勝杰老師的相聲長大的,他有深厚的功底。其中最被大家認可的段子是那些揭露現實的丑態(tài),諷刺那些不良社會現象的?!逗率虚L》《肝膽相照》等都是廣為流傳并被保留下來的。而現在的相聲作品無內容、無創(chuàng)新,這才是相聲走下坡路的主要因素。要想藝術之樹長青,就得有好的藝術作品問世才行。不能吃老本,有了名就想利,再也不敢說實話了,不敢抨擊那些丑人丑態(tài)。那些不痛不癢的作品,讓觀眾們失望。希望現在的相聲演員們能真正的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不要再出那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作品讓那些喜愛相聲的觀眾們傷心了……這就是現在廣大相聲愛好者對新時期相聲藝術的期盼。
有段時期,許多相聲作品和相聲演員追求經濟效益放棄了相聲藝術的根本,只抓專題作品演專題內容,不管觀眾愿不愿意看只要有經濟效益什么樣的相聲都敢說,讓觀眾品味的只不過是一段對口詞而已。相聲應該是諷刺的藝術,當相聲不再發(fā)揮諷刺作用的時候,觀眾便開始諷刺相聲。丟掉了諷刺的相聲,也就丟掉了幽默。丟掉諷刺的相聲就變成了絲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貧嘴、滑稽、插科打諢,不倫不類的歌功頌德,相聲本來可以成為中國最幽默的脫口秀形式,而今天,卻越來越喪失掉聽眾。這不能不說是相聲藝術的一種悲哀。
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我們把握了當代大學生對相聲藝術的渴求度,真正了解了當代大學生對相聲藝術的愛護和支持。當務之急是創(chuàng)作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貼近民間大眾的相聲作品。以前觀眾可以長期觀看到反映現實生活、貼近民間大眾的相聲作品的關鍵就在于,早期的相聲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都能夠用豐富和真實的手法來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脫離了生活就脫離了觀眾,要把握時代的脈搏,永遠趕在潮流先鋒的前列,使觀眾與大學生和演員之間有共鳴,甚至可以通過相聲吸取很多潮流語言和新鮮事物。
相聲有別于其他舞臺藝術門類,他沒有燈光舞美,沒有道具布景。只有兩個人站在舞臺上,通過敘述、包袱、假設表演和細致的人物刻畫,將觀眾帶入其中,與其產生共鳴。相聲藝術是高尚的,他不會用“特殊”的手段來吸引觀眾。所以相聲離不開演員的個性,增加演員自身素質,文化修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現在觀眾文化水平較高,大學生與白領占有主導位置,想要與他們產生共鳴共性必須要提高演員自身修養(yǎng)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適合觀眾的相聲作品。
把握相聲的特點,保持相聲的本色是我們這代相聲藝術工作者的責任,創(chuàng)作一批經久不衰的相聲作品是我們這代相聲藝術工作者的使命。
相聲藝術進校園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也將會推進相聲藝術進一步的發(fā)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