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泰州市海軍小學,江蘇泰州,2253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踐活動不僅能促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其數學素養(yǎng),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開展實踐活動,以發(fā)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改變平鋪直敘的說教,使教學錯落有致,還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多種,有問題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題討論法、生活情境法等,對低年級學生可采用故事情境法和生活情境法。
師:媽媽給元元買了一套積木玩具,但是元元玩過后總是將積木丟得到處都是,有一次還絆倒了來家里玩的表弟。元元認識到了亂丟玩具的壞處,終于決定玩過積木后,把它們收拾整齊。今天元元又玩了積木,現在需要把它們整理好,請大家?guī)退胍幌朐鯓硬拍馨逊e木整理得更整齊呢?(同時分給每小組積木),大家來動手試一試。
生:(齊)把形狀一樣的放在一起,
師:對,那大家看一看你們手中的積木共有幾種形狀呢?
生1:三種,方的、圓的和柱子一樣的。
生2:不對,是四種,(舉起正方體和長方體)這兩種形狀不一樣,一個像鉛筆盒,一個像粉筆盒。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其實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們。(利用物體模型,引導學生說出物體名稱)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積木的名字,要分開它們的話應該怎么做呢?
生:(齊)把正方體、長方體放一起,圓的放在一起,柱體的放在一起。
師:大家說得很好,不過讓我們再想一想,如果要把形狀一模一樣的積木放一起,我們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3:正方體的積木和長方體的積木不是一模一樣的,可以把它們分開放。
小學生喜愛聽故事,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故事中,在教學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投入情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初步了解物體的名稱。
皮亞杰認為知識來源于動作。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強的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的階段,善于記憶具體的內容,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而動手操作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架構起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的橋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發(fā)展思維。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認識數學的本質。
師:我們剛才已經根據形狀將積木分開了,下面請大家拿起一個長方體,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它有六個平平的面。
生2:每個面的大小不一樣。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那現在請拿起一個正方體,摸摸看它又是怎樣的?
生1:它也有六個平平的面,跟長方體是一樣的。
生2:它摸起來像長方體,不過六個面大小好像是一樣的。
師:大家能發(fā)現正方體與長方體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真了不起!接下來,讓我們摸摸看圓柱體和球是什么樣。
生1:圓柱體和球摸起來都是圓滾滾的。
生2:圓柱體的兩頭是平的,能夠立在桌子上,球整個都是圓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會滾動。
師:大家真聰明,這么快就發(fā)現不同形狀物體的異同。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它們的圖片(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在老師播放一個圖片,請大家拿起跟圖片上形狀一樣的物體。
通過摸一摸的動手操作活動,小學生感知到了正方體、長方體等不同物體間的異同,感知到了物體的特征,更好地認識了幾種形狀的物體。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學科自身的特點,數學對小學生來說較為無趣,而“游戲”則是他們關心熱愛的活動。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游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且游戲作為一種能夠促使左右腦平衡發(fā)展的活動,可使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活躍學生的思維,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幾種形狀物體的名稱和特征,現在來玩幾個小游戲放松一下。大家看一看,老師這里有幾個“奇妙的口袋”,口袋里裝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球,由班長發(fā)出口令,老師和大家一起拿出班長所說的物體,比比看誰拿得準。
(在班長口令下,教師與全班同學一起游戲)
師:大家做得真好,那如果我們不看物體,只用手摸,能摸出物體嗎?
(A學生示范,在教師指令下,摸出物體)
師:大家已經了解了游戲規(guī)則,現在由小組長發(fā)出指令,組內一個小朋友摸出物體,其他小朋友來檢查他摸出的物體是否正確。
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游戲,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但應把握好運用游戲教學的原則。游戲的設計應圍繞教學內容,要有完整的游戲規(guī)則,以保證游戲的順利開展,同時注意游戲開展的適度性及時機,避免喧賓奪主,以更好地發(fā)揮游戲教學的作用。
兒童數學是現實數學,兒童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的經驗為認知基礎的,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聯系實際生活的數學情境,能夠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使其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
師: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這樣形狀的物體呢?
生1:鞋盒、牛奶盒子是長方體,足球、乒乓球是球體。
生2:湯圓、橘子也是球體,魔方、骰子、粉筆盒是正方體。
生3:柱子、玻璃杯、紙巾筒是圓柱體。
生4:洗衣機、冰箱也是長方體。
生5:文具盒是長方體,鉛筆是圓柱體。
生6:不對,鉛筆的一頭是尖尖的,圓柱體兩頭都是平平的。
師:說得對,那有沒有辦法把它變成圓柱體呢?
生5:把鉛筆尖的一端削平。
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從課堂實踐中獲得的表象能夠返回到生活中,在個別認識上升到一般認識后,再將一般認識返回到生活中的特殊,這樣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身邊世界的聯系,并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的能力。
動手實踐是數學學習中一種有效的方式,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去做,走實踐之路,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數學知識,感知數學的本質,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
[1] 馬世翠.《認識物體》的教學設計[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版,2012(11).
[2] 朱成邦.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數學——《認識物體》教學案例[J].科學咨詢,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