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言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海南???,571158)
這個話題和教師的信仰有關,一說到教師的信仰,人們可能會條件反射地在頭腦中浮現(xiàn)如下情形:山村教師留守深山幾十年,甚至把工資都拿出來改善辦學條件,青年教師到邊遠地區(qū)義務支教,患癌教師堅持給學生上課,教師雙休日給學困生義務補課……在很多人眼里,有教育信仰就不能有功利之心,要求人無私奉獻,做出個人犧牲。當下,教師要無私奉獻仍然是主旋律,是一個不能被公開質疑的話題。做無功利心的教師,這一觀點在教師的講演(特別是師德建設中)和教師的教育寫作中亦不少見。
每一個正常人,都要維持基本生存需要。在生存需要得以滿足后,又有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人對感官享樂和精神愉悅的需求是合乎人性的需求,教師也不例外。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這很有必要,也不難做到,但是常常被很多人給忽視了。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為什么要拿來要求別人呢?要求教師毫無功利心地做教育,無異于說教師不食人間煙火,不該享受世俗的福樂。把教師推向神壇,亦是放置于祭壇,這不僅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人道的。
主張教師要無功利地做教育的人們,很大程度上擔心的是功利的追逐會使教師丟棄信仰。實際上,這個擔心有想當然的味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就慣于否定功利,壓抑人合理的訴求,有著濃重的義利對立的傾向。這對教師來講,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奉獻一直以來似乎是教師的貼身標簽,蠟燭精神、牛馬精神也成為師德建設的常用詞語。如果功利的需要不能坦然地予以滿足,就容易以畸形的方式來謀取實現(xiàn)。一是缺失利益邊界的考慮,以傷害他人權益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求;二是功利心過度膨脹,功利追求是作為人生的唯一來對待,基本的需要越是得不到滿足,越會在頭腦中縈繞,使人無法專注于其他。比如長期的饑餓狀態(tài)會使人的心神、思想常常只圍著吃這一件事。如果欲望長期遭到打擊,人的心智發(fā)展就會受阻,變得麻木呆滯,喪失對外界敏銳的感知。在一些清末的老照片上,或者時間久遠的影像資料中,我們看到的中國人,從表情到眼神,常常就是這個狀態(tài),病態(tài)人格從外貌就可見一斑,這與他們積貧積弱、生存之需得不到滿足有直接關系。自古以來輕利的后果,加劇了中國人以逐利為終極目標的傾向,價值追求以錢權為大,超越性的取向極其微弱。換句話說,并非先有信念的喪失,然后才極端功利,而是對功利欲望的壓制,使得功利追求在實現(xiàn)上出現(xiàn)了扭曲,然后才喪失了信念。這意味著,要求教師無功利地做教育并無助于使教師葆有對教育的信仰。
只有當正常的需求得到滿足時,生命才會呈現(xiàn)出一種敞開的狀態(tài)。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情感的豐沛、體驗的深刻、想象的靈動、思維的敏銳,生命由此方顯生生不息的活力,這些都是通向創(chuàng)造的條件。由此可見,對私欲公平的對待,乃是對生命的肯定。這些論說當然也適合教師。
教育不必諱言名利,不必談錢色變。我們要反對的,恰恰是實際在逐利但表面又打著公益的、教育理想的旗號,這才是教育最大的不義。做教育不需要標榜,不需要去除私心私利的高調,需要的是內心的誠實。具體地講,教師需要做的,是為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做到愛崗敬業(yè)。如果再具體說的話,即以理想之光燭照現(xiàn)實,努力把教育做成教育,或者說,一點點去靠近那美好的教育。所以,某種程度上,相信對無功利做教育的宣傳,不如相信老祖宗留下的諺語:“無利不起早”。盲目地批判這句話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嚴謹?shù)?。因為你必須要知道,他起早干什么,干得怎么樣。如果按照正當?shù)馁|量標準衡量,他干得很漂亮,那這個“無利不起早”,不但不應該批判,而且顯而易見,還是他的美德,說明他勤奮而又負責。教育真正的進步,實實在在地,也仰仗這樣的美德。
這也提示我們重新檢視教師職業(yè)道德。李澤厚先生曾把道德分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具有信仰的性質,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之下,道德的基本問題是“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偏重于理想精神價值,使人有心靈的安頓和精神的滿足,具有一種無限提升的趨勢。后者是社會交往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規(guī)范,其關切的基本問題是“作為人我應當怎樣行動?”對于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考量可以借鑒整個道德類型的理論。教師職業(yè)道德是處理教師與學生、與學生家長之間行為規(guī)范,它首先涉及的是行為正當與否的問題。師德毫無疑問應該歸入社會性道德的范疇,我們不否認有個別的教師,極其看淡功利,但不應該拿特例當一般,應該將其歸為個人信仰領域,由個人自由選擇。那些極為超越的行為確實值得人們尊敬、感佩,但不適合作為可普遍化的道德標準用以排斥教師對功利的追求。這意味著對教師專業(yè)倫理的考量,在符合正當性的前提下,要給予寬松的空間,不再以高度神圣化的內容來捆綁教師。
對功利性的肯定在今天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這與教育市場化的發(fā)展趨勢有關。
我國的學校教育是政府主辦的,教育被稱之為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塊堡壘,學校具有國有公立的性質。這種辦學體制有很多的積弊:供給短缺、效率低下、教育行政化、教育腐敗等等。在教育政府壟斷之下,教育難免被當做政績來做,不僅家長要求升學率,教育行政部門也要求升學率,這也加劇了教育的應試化。教育改善繞不過體制的改革,這個改革的核心就是通過公立學校產權的改制,實現(xiàn)權、責、利的明晰,同時尊重教育的私人舉辦權,讓大量民間資本涌入教育領域,這就是教育市場化的過程。
在一個健康的教育市場中,教師以獨立自主的個體身份,憑借他在知識授受、能力培養(yǎng)、品德影響、性情化育這些教書育人方面的專業(yè)本領,參與到教育市場的交換中,謀求自我利益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這一點在具有義利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可能難以被接受。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公立學校產生之前,私學就有漫長的歷史,孔子講學也會適當收取“束脩”。在當代,教育也應該服膺市場規(guī)則,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能實現(xiàn)對教育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讓能者上,庸者下,同樣也會讓能者多得。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宏觀教育體制變革的基本動向。
教育秩序不由市場來塑造,就要由權力來塑造,而權力意味著強制。市場化關涉的不僅是效率,它根本上關涉的是自由:家長對學校的選擇自由,教師和學校之間選擇自由,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自由選擇,教材供給的多樣化和選擇自由、高??荚噧热莸亩鄻踊驼袖浀倪x擇自由……市場化成就的是自由教育,其關鍵詞包括自由、效率、特色、人性化等。
不觸動教育體制層面的改革,一味地從教師個人精神層面來談教育變革,將教育變革的動力化約為個人心理要素,這樣的變革是走不遠的,因為它缺乏大環(huán)境的支持。由此亦可更深一步考量教師信仰這一話題:沒有制度層面的起色,沒有市場化的開啟,以教育信仰來論說教育的改善,也是有失單薄和浪漫化的。其中的淺白者,即淪為心靈雞湯的煲制者,目前很多有教育情懷但對此認識不全的老師,正沉浸其中,但最終的結果,將肯定是自身的被矮化、被毒化。
肯定人對功利價值的追求是市場經濟的第一原則,如果沒有包括私欲在內的個人生活理想的存在,就沒有市場經濟,教育市場的發(fā)育亦是如此。教育市場化是教育變革的必由之路,對教師功利價值追求的肯定,不僅合乎人性,而且也是在為教育市場化的開啟做必要的思想觀念上的準備。
我們亦可以自信地想象,有健全教育市場體制做后盾,一個有能力的教師,他就有體面甚至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其精神價值追求不但不會受到遏止,相反會有更堅實的保障。同時,在充分的教育市場里,產權的明晰意味著,家長、教育行政人員、教師等教育各個場域中所有相關群體的權責利分明、各司其職,既不卸責,也不越位。教師原來不得不承受的多重壓力會大大減少,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喜愛的教育教學。這時,教師信仰才有望不再是漂浮的理念,而可能被落實為教育生活的實踐。